释僧会

简介: 沙门释僧会,俗姓康氏。生卒不详,三国时期人物。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亲一起去世。服孝期满后,就出家学道,严守法戒,对自己要求极严,刻苦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於枢机,颇属文翰。在三国时,来到中国,游历江东吴地,弘扬佛法,神异事迹众多。
[展开]

释僧会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释僧会,俗姓康氏,生卒不详,三国时期人物。其先祖是康居国的人,本世居住印度,他的父亲因经商做买卖,又移居到交趾(现今的两广地区)。在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亲一起去世。服孝期满后,就出家学道,严守法戒,对自己要求极严,刻苦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辩於枢机,颇属文翰。

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到达建业(现南京),营建茅庵,设立佛像,进行传道弘扬佛法,神异事迹众多。孙权为其造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

他在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建立寺庙,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不久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是继支譧之后在江南传教的人。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以四组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康僧会最为神异的两个的故事。

建寺

谈起上海龙华寺的传说,很多老上海都能娓娓道来。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释僧会

制糖

在民间传说中,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在三国时期,上海及周边地区还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渔村。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操持家务,过着清贫的生活。“康僧会”在上海地区建立龙华寺后,以此为根基在周边地区弘扬佛法,由于他佛法精深,又供奉有13颗佛祖舍利,加上龙华寺的神秘传说及国主孙权的支持,一时声名远播,信徒甚众。“康僧会”当时传授的属于比较原始的小乘佛教,他和寺众还是传承佛教传统的生活方式,即不自己进行生产,平时衣食全部靠化缘和信徒的布施(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国家,出家的僧众还是以此为生的)。在此过程中,“康僧会”发现当地气候恶劣,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在加上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渔民生活十分困苦。一次他在周围地区弘法布道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山上有一种植物很象印度古籍《吠陀经》中记载用以熬糖的甘蔗,乃采集了一些回龙华寺,并按照《吠陀经》所记载方式进行制作,居然造出了红糖。“康僧会”以他对医学的研究,知道红糖对人体有诸多好处,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于在便在龙华寺内熬制红糖,赠送给当地渔民。由于红糖口感甘醇,且食用后对身体大有裨益,渔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红糖。但由于龙华寺面积较小,僧众有限,而且平时还要布道礼佛,很难满足广大信徒的要求。

于是“康僧会”便在龙华寺附近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制作红糖的作坊,由他亲自传授红糖制作工艺,信徒自愿参与熬制红糖,这样就基本满足了当地渔民对红糖的需要。由于红糖对人体大有裨益,“康僧会”乃取佛教“护佑众生”的理念,给这个作坊取名为“护生堂”(由于上海地区被简称为沪,后来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护生堂”逐渐被人们称为“沪生堂”)。“康僧会”又根据当地缺少医药的现状,凭借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创造性的在红糖中添加人们日常食用的“生姜”、“葱白”、“胡椒”、“红枣”等配料,熬制出一些功效更为显著的红糖品种。男人出海时身边带着生姜、葱白等熬制的红糖,用以抵御海上的风雨;女人在家常饮用红枣、胡椒熬制的红糖,可以活血健身……在“沪生堂”的护佑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后来虽然上海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等原因,不再种植甘蔗熬红糖(但在上海周边地区(例如浙江义乌等地)至今仍保持着种蔗熬糖的习俗)。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饮食中都要加一些糖的生活习惯却保留至今,并有“不可一餐无糖”的说法,从而形成上海独特的饮食文化。

事件典故

祀获舍利

当时,东吴大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康僧会为了使东吴大地佛法振兴,便持锡杖,东游吴地。在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初次到达大业。营建茅庵,设立佛像,进行传道。当时吴国人因初见佛门僧人,观其形貌衣饰奇异,所传之道怀疑有诈。有官员就向大王孙权进奏:“有位胡人入境,自称佛教沙门,容貌服饰,不同寻常,此事应该检察。”

孙权听后说:“从前,汉明帝梦见一位大神,其名号称为佛陀,他所做的事,难道是佛陀的遗风吗?”

孙权马上召见康僧会,并诘问康僧会:“你传之道,有何灵验?”

康僧会回答说:“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比。从前,印度阿育王建起寺塔,有八万四千座。建立寺塔是为了表彰佛祖的遗教风化。”

孙权认为这是夸诞之辞,就对康僧会说:“如果你能得舍利,我就为你建造寺塔,如果是虚夸妄语,国有法规,你必受刑。”

康僧会要求孙权给他七天的时间。回到茅庵,康僧会对所属门徒们说:“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康僧会立即同僧徒们洁斋静室,把铜瓶放在几案上,烧香礼请,乞得舍利。七天完毕,寂然无获。又向孙权求给七天,礼请完毕,仍然无获。此时,孙权发怒说:“此事如果实是欺诳,我就要加罪于你。”

康僧会再次要求孙权给他第三个七天。孙权特地准许。康僧会对法门属众说:“宣尼(孔子)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现在怎能面对国王的法令?只有誓死为期了!”

第三个七天的晚上,还是没有见到舍利出现,所有僧徒,莫不震惊恐惧。到了五更之时,忽然听到瓶中锵然有声,康僧会立即前往观看,瓶中果然获得舍利。

第二天,康僧会把舍利献给孙权,举朝文武大臣一起前来观看,五色光芒,照耀到瓶外。孙权亲自拿瓶,把舍利倒在铜盘上,谁知舍利一倒出来,铜盘立刻被穿透破碎。孙权大惊,肃然惊起,惊叹道:“这真是世间少见!” 康僧会进而对孙权说:“舍利的神威,岂止只有五色光芒呢?就是要烧毁它,火不能焚;金刚杵也不能破碎它。”

孙权命令侍从试验。康僧会又发誓地说:“法云方被,苍生仰泽,希望再垂神迹,以此广示威灵。” 孙权让侍者把舍利放在铁砧上,派大力士用锤击破舍利。锤击之下,铁砧俱陷,而舍利没有破损。孙权大为叹服,于是立即为康僧会建造寺塔。因为这个缘故,东吴大地,始有佛寺。此寺故名建初寺。同时把建寺的地方,叫作佛陀里。由此开始,江东吴地,佛法大兴。

教化孙皓

孙皓虽然听闻佛法,然而昏暴之性,十分恶劣。后来派遣侍从卫兵进入后宫修治林园,在地上得到一尊金像,高有数尺,呈献给孙皓。孙皓派遣人把金像放在不净之处,用秽汁浇灌,和群臣在一起,取笑为乐。(《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说:孙皓得到佛像后,素不相信,不很尊重。把佛像放置到厕所里。在四月八日,孙皓进入厕所,嘲笑戏弄地说:“今日是四月八浴佛节,我当首先浴佛。”随后即将尿洒在佛像头上。)顷刻之间,举身大肿,阴部尤为疼痛,呼叫彻天。太史占卜后说:“这是大王的行为触犯了大神。”

孙皓命令立即祀示各庙天神,但无效应。宫女中起先有敬奉佛法的,闻听此事后,对孙皓说:“陛下愿意到佛寺中去求福吗?” 孙皓举头相问:“佛神大吗?” 宫女回答:“佛为大神。” 孙皓听后,心中悟解,就把自己秽污佛像的事,全对宫女说了。宫女立即敬迎佛像,置于宫殿之上,用香汤清洗数十遍,焚香忏悔。孙皓在枕上向佛像叩头,自述秽污佛像的罪状。顷刻之间,疼痛停止。孙皓立即派遣使者到寺院请康僧会到王宫中说法。康僧会随即来到王宫。孙皓详细地向康僧会询问获罪获福的由来。康僧会为孙皓敷陈分析,其言辞十分精要。孙皓听后,方才悟解,欣然大悦。

原文摘录

僧会 释僧会。俗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址。会年十余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居忧。服阕出家。厉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辨于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而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常。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及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欺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日。权又特听。会谓法侣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云应降。而吾等无憾。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伏。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废弃淫祀毁坏佛寺。尝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祈祝诸庙求福。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遍。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既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尊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天纪四年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帝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蔑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开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肃然毛竖。由是敬信。于寺东更立一小塔。唐高宗永徽中复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见者悚然。罔知阶位。时寺纲紏诘其由骂驱逐之。会行及门。乃语之曰。吾康僧会也。苟能留吾真体。楅尔伽蓝。跬步之间立而息绝。既而双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者。众议偃其灵躯置于窀穸。人力殚绝略不倾移。遂迁于胜地别立崇堂。越人竞以香花灯烛缯彩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人不堪其秽恶。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领越之藩条。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寻失踪迹。李公喜而骇。且记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官讫便谒灵迹。认当时言者即斯僧也。命撤军家勒就营幕。又匹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之僧。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感应盻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师。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