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

简介: 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仁山其字,安徽池州石埭人。他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中。十岁受读,十四岁能文,聪明颖悟,性格豪爽,喜读奇书,知识广博,二十七岁左右接触佛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学家,有《杨仁山居士遗著》十二卷留世。
[展开]

杨仁山的个人经历

杨仁山 - 人物介绍

杨仁山是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得,仁山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光绪四年,仁山以参赞名义,随曾纪泽出使欧洲,结识得日本真宗僧侣南条文雄,自南条处获悉中国唐代散夫之佛经,多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条,在日本代为搜购。仁山与南条相交三十年,南条在日本为之搜购得散逸经书近三百种,其中包括著唯识宗的经疏。例如窥基大师所撰《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来的。杨仁山在《成唯识论述记叙》中称:“……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著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至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引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以是见唯识一宗,流传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创设“祇洹精舍”,为中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门下弟子中,济济多士,欧阳竟无撰《杨仁山居传》,有谓:“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亦云伙矣。”杨仁山逝世于清宣统三年,世寿七十五岁。

杨仁山 - 刻经弘法

杨仁山,字文会,安徽石埭人,1837年出生于官宦之家。杨仁山14岁即能诗善文,兴趣广泛,天文、地理无不研读。27岁时杨仁山生了一场大病,他在病中反复诵读了佛典《大乘起信论》,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杨仁山在南京约集了十多位同志,分别劝募经费,创办金陵刻经处。选觅善本、刻印经书,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第一部经书,是魏默深辑的净土四经——即《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及《妙法莲华经·普贤行愿品》的合刊本。

金陵刻经处自同治五年创立,至宣统三年杨仁山逝世,四十余年间,刻印了经典两千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十余万帧。

杨仁山于同治十二年,辞去江宁工程局的职务,同时也辞谢了李鸿章函聘他到北方办工程的差事(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驻节天津)而屏绝世事,家居读书。在家中参考造像量度,及净土诸经,静坐观想,审定章法。延请高明画家,在他的监督指导下,绘成了一幅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悬在家中供奉观想。

杨仁山

同治十三年甲戌,杨仁山只身泛舟游历苏浙各地梵剎,并便中访求各寺院古旧的经书,供刻经处刻版刊印。闻得洞庭湖西山有古剎,猜想也许会有古本经书,于是泛舟到西山,而搜求殆遍,迄无所得,并且在外日久,旅费用完了,几至不能回家。

这时杨仁山仍有老母在堂,而儿女相继出世,多年办差事廉俸所入,大半用于刻经。为了家计,于光绪元年应聘到汉口主持盐局工程——他多年办工程,成了工程专家。他所经办的工程,坚固省费,非他人所能及。甚至后来他的长子杨自新也办工程,南京狮子山炮台和幕府山炮台,就是杨自新督造的。

杨仁山 - 出使欧洲

光绪二年,汉口盐局工程结束,杨仁山应老友曹镜初之邀约,到长沙去商议设置长沙刻经处的事。同时,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也约他湘乡一晤。于是到了湖南。顺道游览南岳,登祝融峰。也去拜访了曾纪泽。

纪泽是曾文正公长子,字颉刚,即世称的曾惠敏公,文正逝世时,遗命纪泽,谓杨某可堪重用。以是纪泽希望与杨仁山见见面。光绪四年七月,朝命曾纪泽为出使英法两国大臣,纪泽约杨仁山同行襄助。杨仁山便以参赞名义,随曾纪泽到了欧洲,在欧三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在英伦结识了日本的真宗僧人南条文雄。以后三十年间,他和南条保持友谊,不曾中断。南条在日本为杨仁山搜购得中国唐代散逸的佛经注疏近三百种,杨仁山以之在刻经处刻印流通。

光绪六年,曾纪泽改派为出使俄国大臣,约杨仁山同行,杨仁山坚辞回国。曾纪泽要保举他做官,他也坚辞不受。纪泽不得已,给他长子杨自新保举了一个六品同知。

杨仁山回家后,仍忙他的刻经事业。惟这时经书愈刻愈多,不但经书积存的多,而经版的积存也愈来愈多。木版印书,一片木版刻十行,一行刻二十个字,一本十万字的经书,就要刻出五百片经版。古语“汗牛充栋”,指的就是竹简或木版而言,杨仁山为了解决经版保存的问题,他和刻经处的人去了几次苏州,到元墓山香雪海看土地,想建一处永久的藏版之所,终以经费未集,土地也没有购成,直到光绪二十三年,他在南京延龄巷建了新宅,才解决了经版的保存问题。这所巨宅,他后来捐给了金陵刻经处,列为公产,被列为政府保护的文物单位。

光绪十二年,贵池刘芝田出使英国,以杨仁山曾随曾纪泽使英,娴于英国国情,坚约杨仁山同行为助。杨仁山情不可却,仍以参赞名义随行,二度赴英伦。杨仁山这次在英四年,他考察英国政治制度,和工业发达的原因,领悟到泰西各国富强之道,在于以实学为本。他建议刘芝田,上种种条陈给清廷政府,无奈这时西太后当国,所上条陈有如泥牛入海。杨仁山为此对时政颇感灰心。光绪十六年,刘芝田回国出任广东巡抚,杨仁山也由英回国。此后他即未再出山任事,惟以刻经弘法为职志。

杨仁山 - 传道育才

光绪二十一年,锡兰人达磨波罗居士来华,由英国传教士李摩提太之介绍,与杨仁山在上海会晤。达磨波罗以复兴印度佛教为目标,希望得到杨仁山的支持。杨仁山对达磨波罗的抱负十分赞同,曾计划训练出一批精通英文、梵文的青年,到印度去协助达磨波罗弘扬佛教,这就是他后来创办「祇洹精舍」的原因。

杨仁山晚年(六十岁以后),追随他学佛的弟子为数颇多,如谭嗣同、桂伯华、李证刚、黎端甫、蒯若木、孙少侯、梅撷芸、欧阳渐等,是其著者。

光绪三十四年,杨仁山在金陵刻经处内,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教育的佛教学堂——祇洹精舍。祇洹精舍冬季开学,翌年初春,太虚法师也入精舍就读。

杨仁山门下众多弟子中,入民国后,实以太虚大师与欧阳渐居士二人最为突出。二人同为佛教思想界之巨擘,对近代佛学之复兴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杨仁山居士,由一段情缘,促成他进入佛门,于佛经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他之创办刻经处,影响到后来各地继起的刻经处,如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他之创办祇洹精舍,门下人才辈出,促成了中国佛教的复兴。他是近代佛教复兴的启蒙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宏姆斯·韦尔契教授誉之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可当之无愧。

杨仁山 - 参考资料

[1] 当当图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16063

[2] 乐至报国寺  http://www.szjt.org/53can/dade/contents/dade_21.htm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