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钟达

简介: 胡钟达(1919.11-2000.9),男,汉族,江苏省宝应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兼任中国民主同盟内蒙古主任委员和民盟中央委员。
[展开]

胡钟达的个人经历

工作简历

1940年秋,入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校址在福建崇安)。1941年秋,转学入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46年秋任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讲师,1948年春执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58年春调至内蒙古大学,历任历史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人大常委副主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并兼任中国民主同盟内蒙古主任委员和民盟中央委员。

学术成果

蒙古学

1959年胡钟达开始研究蒙古古代史,侧重于十四-十七世纪的蒙古史。主要论著《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建城年代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丰州滩上出现了青色的城--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古丰州经济的恢复和归化城的诞生》(《内蒙古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十三世纪蒙古社会性质问题》(《纪念成吉思汗诞生八百周年蒙古史科学讨论会集刊》,内蒙古历史学会编印,呼和浩特,1962年10月),《〈俄国·蒙古·中国〉汉译本序言》,(《俄国·蒙古·中国》[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陈良壁校,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9月)。《明与北宋-蒙古关系之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社会经济形态

“文革”结束以后,胡钟达对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和古典时代中国、希腊政治体制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有关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研究,如《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简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中国史研究》,1981.3);后又修改增补发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1986.1),《“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答客问》等文章,认为过去所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都是广义的封建社会。所谓“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并不多,封建社会中的奴隶也不少,奴隶制与农奴制长期并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把这样一个社会强行再划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缺乏明确的、划时代的标志,在生产关系上是“剪不断、理还乱”,强行划分,实在是庸人自扰。这一论点提出后,在“五种生产方式”说业已根深蒂固的国内外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一文广泛引用中外原始材料和国外学术成果,在我国社会形态研究文章中属罕见。成为我国80年代社会经济形态研究领域内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为“无奴派”五家(黄现璠、胡钟达、张广志、沈长云、晁福林)之一。其主要学术成果收于《胡钟达史学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胡钟达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