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第

简介: 齐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奥地利-德国化学家。1865年4月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9年9月23日卒于德国格廷根。
[展开]

齐格蒙第的个人经历

简介

姓名:齐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

国家或者地区:奥地利-德国

学科:化学家

发明创造:

简历

齐格蒙第(Zsigmondy,RichardAdolf)奥地利-德国化学家。1865年4月1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9年9月23日卒于德国格廷根。齐格蒙第的父亲是一位内科医生。齐格蒙第在1890年获得了慕尼黑大学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此事高级研究的几年中,他和孔特一道工作,逐渐对用于陶瓷的金的有机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兴趣。这引起了他对一代人以前格雷厄姆所创立的胶体化学这门科学的兴趣。1897年至1900年他受雇于耶拿玻璃厂。他在那里特别热衷于研究胶体金(金子经过这样或那样的方法粉碎成极细的颗粒,以致它们在水里或溶剂里都录沉降而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的液体)。他还制成了几种彩色玻璃。其中一种白色的,人们称之为奶玻璃的已是十分流行。胶体化学家们感到沮丧的是,形成胶体的微粒太小了,用普通的显微镜是看不到它们的。任何设计上的改进也是徒劳,因为受到光线本身性质的局限。不管显微镜的透镜多么完善,物体只要小于可见光光波的长度(胶体微粒就属此列),显微镜就依然无能为力。不过,胶体微粒相当大,能够显示出廷德尔效应,使光产生漫射。齐格蒙第认为这一点很可以利用。如果让光透过胶体溶液并将显微镜对着透射过来的光束调到相宜的角度,那么只有漫射的光会进入显微镜。即使不能详细看清胶体微粒,起码它们能形成光点,而这些光点可以数得出来,而且光点的移动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因而单个粒子的大小,甚至某些类似于粒子形状的东西的大小都可以推断得出来。当时大多数的化学家都不赞成齐格蒙第关于胶体结构的理论。但他确信如果有一台超高倍的显微镜,就一定能够证实他的看法。因此,1900年他离开了玻璃厂去和一位物理学家合作产生这样的设备。1902年这部仪器研制出来了。齐格蒙第用这部仪器来观察胶体金配制液。但很快他就弄清楚了,他的理论是错的。他竟然巧妙地证实了他的反对者们的理论。1908年齐格蒙第被聘为格廷根大学教授。他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出色的胶体研究中心。1925年确认为他在胶体研究上的成就给他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重大成就

齐格蒙第的超高显微镜在胶体研究中依然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研究领域中却要求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三十年后兹沃里金发明电子显微镜后,它便落伍了。

齐格蒙第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