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华(君主)

简介:  前凉桓公张重华(327年—353年),字泰临,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前凉文王张骏之二子,宽和懿重,沈毅少言。父卒,时年十六。以永和二年自称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赦其境内。尊其母严氏...
[展开]

张重华(君主)的个人经历

张重华

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

  前凉桓公张重华(327年—353年),字泰临,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前凉文王张骏之二子,宽和懿重,沈毅少言。父卒,时年十六。以永和二年自称持节、大都督、太尉、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赦其境内。尊其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所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轻赋敛,除关税,省园囿,以恤贫穷。晋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将受诏,未及而卒,时年二十七。在位十一年。私谥曰昭公,后改曰桓公,穆帝赐谥曰敬烈。子耀灵嗣。兄张祚尊为明王。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国势达于极盛,多次击败前赵刘曜、后赵石虎的进攻。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在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在位七年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其死因疑点重重,普遍认为是被活活气死的。其生母马氏生性,与其庶兄张祚(张重华父亲的妾侍之子)通奸,该丑事为张重华发现,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不久郁郁而亡谥号“桓公”。随后其王位被张祚篡夺,前凉国力急速下滑,后为苻坚所灭。

上海医科大学教授

人物生平

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祖父张爱白在当地享有盛名,被收入绍兴名医谱。张教授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学医,195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65年毕业后,留校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任临床医师及教师。他好学善问,精勤不倦,博采众长,潜心钻研,虽为西医师,临床中体会到中医的好处和必要性,1967年首先在医院建立耳鼻喉科中西医结合组,1973年主动要求参加上海市第五届西学中班学习,其后又遍访上海的中医喉科名医,上门求教,1978年起跟师中医喉科前辈张赞臣教授,深受教益,并得到老师的高度赞赏,1979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师训班内经组学习医经,在文汇报上发表“谈谈对中医现代化的看法”,率先提出实行中医现代化的主张,受到中医界的重视,其观点得到许多著名老中医的赞同。1986年赴日本医科大学作“鼻出血”专题研修,1987年归国,继受聘担任日本医科大学顾问研究员。1990年参加上海市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学习,正式拜张赞臣先生为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之一。1993年结业,经上海市卫生系统高评委评审通过,获中医主任医师职称。历任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及高评委员会委员。1996年获上海市高尚医德奖,1997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提名奖。1990年起兼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科教副院长,1996年升任院长至今,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成就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宣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确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近期坐诊时间

张重华主任近期坐诊时间:2013年7月——2013年9月,于山西长庚耳鼻喉医院。

张重华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