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先生

简介: 毕克,学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的配音演员和导演。
[展开]

毕克先生的个人经历

毕克先生 - 毕克简介

2001年3月23日凌晨4时,中国著名电影配音演员毕克,在上海走完70年的人生路程。
毕克原名毕德泉,(1931年7月21日-2001年3月23日)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31年出生,祖籍山东“一个开满玫瑰花的小城镇——平阴”。1945年因父亲病故、家贫,去安徽蚌埠亲戚家,寄人篱下。毕克在学生时期即酷爱戏剧、电影艺术。解放不久,毕克在上海曾先后参加了殷秀岑组织的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和由韩兰根、陆露明组织的上海易风话剧团当演员,开始了艺术生涯,曾在话剧《日出》中饰方达生,《雷雨》中饰周萍。 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他先后为约500部译制片及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过音,后兼任译制片导演。先后为《海之歌》、《白痴》、《仅次于上帝的人》、《阴谋与爱情》、《警察局长的自白》、《苦海余生》、《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老枪》、《追捕》等约五百部译制片配音。还为多部国产美术片、科教片配音。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的酒馆》、《铁面人》、《老枪》、《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远山的呼唤》等译制影片,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

毕克先生 - 音色特征

毕克年轻时身高1米83,喜欢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曾经作为上影球队的主力队员打过好多年呢。”毕克音色醇厚,戏路宽活,“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他早年配的《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音乐之声》中的男爵、《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都是那样地风流倜傥;而为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的《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海峡》等一系列人物配音时,则使人感到冷峻、凝重,完美地再现了高仓健塑造的各种充满男子汉魅力的形象。谈到高仓健,毕克曾幽默地说:“我与高仓健同龄,身高也略高于高仓健——当然,只局限于身高”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大概要算《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洛了。特别是结尾长达5分钟的大段剖析案情的独白,不仅把扑逆迷离的杀人案交待得条理清晰,而且台词读得有声有色,清晰到位,使得观众跟随角色,透过层层迷雾,抽丝剥茧地弄清了事件真相,堪称绝配。

毕克先生 - 指导作品

毕克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导演。他执导的《英俊少年》、《蒲田进行曲》、《死亡陷阱》等均获得很高评价,其中《远山的呼唤》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1995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为毕克颁发特别奖,以表彰他为中国译制片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毕克先生 - 与日本演员高仓健

高仓健对这位能够十分传神地再现他的各种角色性格的配音艺术家心向往之,80年代访问中国时,曾特意会见了毕克。2001年7月, 毕克因身体不适而住院治疗。其间,高仓健盛邀他为自己的电影新作《铁道员》担任中文版的配音。

不料,这一心愿竟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憾事:那时的毕克已感呼吸困难,力不从心。他无奈地说:“勉强去配,会损伤高仓健先生塑造的形象。自己都不能通过,怎么能拿出来给别人听。”此次住院,毕克被诊断为肺功能衰竭。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医生不得已切开他的气管,从此,他再也发不出声音了。病中的他用笔与大家交谈。3月22日下午,他还在小黑板上写下“听”和“说”两个字,意即让探望他的同事说说厂里的事儿。23日凌晨,因病情突然恶化,毕克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配音事业。
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高仓健感到无比悲痛。3月30日,他向上海电影译制厂发来唁言。唁电中写道:“突闻噩耗,一时竟无言以对。未能再度相见,不胜遗憾。衷心祈祷冥福。”他还按照日本的习俗,寄来一盒香奠,让袅袅轻烟,陪伴一代电影艺术家孤独远行……

毕克先生

毕克先生 - 对作品的追求

  五十年代对毕克来说是十分值得怀念的年代。那时,他虽对配音艺术一无所知,但在艺术道路上有着良好的开端,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小说,诗歌,散文和电影、戏剧艺术方面的理论书籍,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吸取了宝贵的养料。“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毕克从不轻视配角,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他也仔细揣摩,认真对待。他常说,“别小看一两句话,它同样也是一次艺术探索。”为各种不同的角色配音,给了他大量的探索声音的可塑性和锻炼语言的表现力的实践机会,使他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使他养成了勤奋、实干,对艺术一丝不苟,善于博采众长的作风和在艺术上不断求索的精神。就在那时,他把“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儿)抹角,亦步亦趋”各种“忠实原片”的配音要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六十年代初,毕克在运用声音、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这门艺术上,逐渐趋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配音艺术特色:语音纯正,吐字清晰,感情逼真,语调生活化,声音可塑性强,语言表现力丰富,戏路宽而有深度,人物色彩鲜明。同时大量的艺术实践,把他磨炼成为一名反应敏捷、现场冷静、速度快、质量高,技术全面的配音演员。他为各类角色配音,一般都具有“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如:《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神童》中的汉斯的配音,虽已时隔二十年之久,至今在广大电影观众的心目中,仍留有一个形象与声音吻合如一的深刻印象。

近几年来,毕克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冷静,保持着当年那股探索劲头,他时常分析、总结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常说,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个艺术工作者不时时要求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要刷新纪录,就得有股冲刺劲头。他要求自己不迷恋自己的声音和技巧,而是要迷恋自己所配的角色性格特征。要尽力突破配音类型化,力争达到人物个性化。他把“人各有貌,因人而异,出神入化,融为一体”、“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高度吻合”作为自己奋斗的新目标。

他为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丘冬人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的配音,就达到了以声音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的高度。杜丘和田岛虽然都是处在逆境中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搏斗的同一类型的角色,而且都是由日本演员高仓健扮演的,作为配音演员很难突破类型化。但是毕克以原片演员的表演为依据,仔细地分析了两个人物的不同之处,作了大胆而又细腻的艺术处理。杜丘是大城市警视厅的一位正直、坚毅的检查官;而田岛是小镇上的一个饱经沧桑、心地善良、性格倔强的小人物。两个人身份、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杜丘是突然遭到诬陷,而田岛是屡遭不幸;杜丘是在摆脱追捕的状况下,要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进行反追查,而田岛是在过失杀人之后来到北海道的农村躲避;一是在逃中追查真正凶手,一是在躲中为人勤恳真诚;一是动,一是静。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为毕克运用声音、语言来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提供了基础。在《远山的呼唤》中,田岛深夜在马棚里给武志讲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那场戏,毕克的配音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他严格按高仓健对这场戏的处理特点,以一种外似平静、内含深情的语调,把田岛这个历尽磨难、泪不轻落、情不易露的铮铮硬汉子的性格体现得充分而又得体,和高仓健扮演的田岛融合为一,博得了观众的赞赏。《追捕》、《远山的呼唤》这两部翻译片,均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配音奖。
   

 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两部英国影片中,毕克为赫克尔·波洛塑造的声音形象与角色吻合的精确程度,更是令人叫绝。那大智若愚又幽默风趣的性格。抑扬多变又清晰流畅的声音,把波洛机敏、善思善辨、洞察秋毫而又沉着冷静的个性再现得惟妙惟肖。

 是爱艺术中的自己,还是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这是一个演员在艺术道路上必须正确对待的关键问题。毕克常说“要敢于绝对服从角色的需要,而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毕克的声音有亮度又有厚度,动听悦耳,语言轻快流畅又有弹性,优美感人,多少观众喜爱和迷恋他的声音。在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他为伊藤博文——一个日本侵朝元凶、老奸巨滑、作恶多端的人物配音时,根据原片演员提供的基础,以苍老嘶哑的声音,阴沉缓慢的语调把这个狡诈阴险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连一些熟悉毕克的人都听不出是他配的音。而这嘶哑的声音出自毕克对艺术真挚的爱!毕克因此荣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配音奖。1979年,朝鲜电影代表团访问上海译制厂时,代表团团长对毕克为伊藤博文的配音高度赞赏。

毕克先生 - 毕克八大经典配音角色


1、杜丘(《追捕》)
现在看来,这部七十年代在日本并未产生太大轰动,而在我国却风靡一时的日本惊险片,其所产生的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于高仓健独特的明星气质和精湛的演技。但不能否认,正因为有毕克精彩的配音才使得高仓健的偶像风采在中国观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现,并成为一个“中国化”的“银幕硬汉”。毕克的声音与高仓健形象的完美融合是我国译制片史上杰出的典范。

2、京西荣太郎(《砂器》)
在这部根据日本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同名小说改编的“史诗”式推理片中,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荣太郎配音,巧的是扮演京西的也是日本影坛上有名的“硬汉”丹波哲郎。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看过该片的观众谁也不会忘记片尾京西冗长的破案陈述,用饱含同情和惋惜的声音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悲剧化”的犯罪故事,极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3、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
同《追捕》相比,本片中高仓健的表演更加自然真实,他扮演了一个逃犯,压抑着自己对农场女雇主的情感。毕克的配音不仅体现出男主人公沉默坚毅、外冷内热的个性,而且以一种具有生活沧桑感的音质增强了高仓健这个银幕“深情男子汉”形象的心理深度。

4、摩尔多万(《复仇》)
提起罗马尼亚影片《复仇》,影迷立即会想起片中那位机智勇敢、深入虎穴的“孤胆英雄”摩尔多万。毕克为摩尔多万的配音虽不如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男主人公)那样深沉,但却非常潇洒俊朗,蕴含着一种成熟的幽默,极为贴近角色的性格。
5、波洛(《尼罗河上的惨案》)
毕克在本片中为大侦探波洛的配音获得了很大成功,也展现了他“千人千声”、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艺术功力。波洛同福尔摩斯一样在西方已成为智慧的象征,毕克成功地把握了角色的机敏诙谐、大智若愚的性格特征,他为波洛解析案情时的配音张弛有度、虚虚实实,具有引人入胜的叙述魅力,谁也不会忘记他在片尾说的那句解嘲式的台词———“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为影片添上了一抹悲剧的色彩。

6、“橡皮鸭子”(《车队》)
执导该片的是美国“暴力片”大师萨姆·佩金帕(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毕克为片中的男主人公“橡皮鸭子”配音,当时扮演“橡皮鸭子”的是美国著名摇滚歌手克里斯·克里斯托夫森。片中“橡皮鸭子”是一个类似于嬉皮士的人物,虽然表面看上去玩世不恭,其实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毕克在配音中为人物增添了一种粗犷、嘲弄、滑稽的味道。

7、史密斯上校(《鸳梦重温》)
本片堪称是好莱坞“失忆”主题的爱情影片的代表作,由著名影星罗纳德·考尔门、格丽尔·嘉逊主演。考尔门扮演的史密斯上校因为战争而失忆,当他恢复记忆后又忘记了精心照顾过自己的妻子,可是他对往事依稀之中还留有残影。毕克把握住了男主人公从失忆到追忆再到清醒的心路历程,配音低沉、忧郁,具有一种朦胧感,体现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闷的心情。

8、巴格上校(《海狼》)
这部由格里高利·派克和罗杰·摩尔领衔主演的二战片深受我国观众喜爱。毕克为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巴格上校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和作风,深谋远虑、沉着冷静,而毕克的配音则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派克到上译厂访问时,曾对毕克的配音艺术大加赞赏。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