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溉

简介: 郑家溉(1871-1944),抗日烈士。湖南省长沙县人,1871年生。曾在清翰林院供职。他以书法著名,早年专习颜真卿、怀素,后学黄庭坚,遍涉名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亦曾精心研究宋代辛弃疾的词章,崇尚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

郑家溉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郑家溉(1871-1944),抗日烈士。

湖南省长沙县人,1871年生。曾在清翰林院供职。

他以书法著名,早年专习颜真卿、怀素,后学黄庭坚,遍涉名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亦曾精心研究宋代辛弃疾的词章,崇尚词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对晚清以来中国日趋衰落,生灵涂炭的局面十分关注和忧虑。在长沙天心阁撰联:“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在岳阳楼撰联:”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瘦满目一登楼"。这著名植联,体现了作者满腔热忱地希望国家和民族能山河重整,百废俱兴。

1934年,伪满洲国妄图网罗一批清末遗老为日军服务,他毅然率领全家离开北京,辗转返回长沙定居。1944年日军大肆侵犯湖南,他避难湘乡。当时日军妄图在占领区中物色一批有名望有地位的中国人组成维持会,找上他,既以高官厚禄相诱,又进行威逼。他断然拒绝,自知日军不会轻易放手,便纵身跳入池塘自尽,被日军发觉后,又遭乱枪射杀,时年73岁。

郑家溉

这壮烈的爱国行为,当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徐特立在延安指出:“长沙翰林郑家溉拒绝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的职务而遭屠杀,以死完成自己的民族气节。在抗战的过程中,在野的前清时代的士大夫也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四万万人反屠杀愤怒中的新产物。”

人物事迹

郑家溉,1873年4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尊阳都(现金井乡)一个世代书香家庭。14岁开始考科举,一连15次不第,直到1902年29岁时才中秀才、举人。1903年连捷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定居北京。

辛亥革命发生后,许多前清士大夫,或以遗老自居,牢骚诗酒;或狗窦钻营,希图新贵;或沉迷利禄,覆雨翻云。郑家溉却特立独行,绝意仕途,潜心书法。他最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尤其钦佩颜真卿那种刚直不阿的品格,长期苦练,广泛临摹,使他的书法造诣颇深,堪称一代名家,既有欧、赵之秀丽,又有颜、柳之刚健。郑家溉的书法恰似他的人品。他平生极力推重陆游、辛弃疾、顾炎武、王船山等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者,对他们的峥嵘气节,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对民族英雄岳飞,不仅常常向家人侃侃谈起他的爱国事迹,还专门前往杭州西湖拜谒岳飞庙,在那里,留下了他对这位民族英雄崇拜的对联:

王气已销,重睹湖山新庙宇;

人心未泯,独思忠孝拜英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东三省,次年成立了伪“满洲国”,清废帝溥仪当上傀儡执政,大汉奸郑孝胥为首组成伪内阁,网罗前清遗老,装璜门面。郑孝胥打算请颇负时誉的通儒硕彦的郑家溉出任尚书大臣,但郑家溉拒绝了郑孝胥等人的利诱。毅然变卖掉所有家产,携带书籍举家南寻故里。

离开北京前,郑孝胥还派汉奸王揖唐登门劝阻,说什么“日本人极为仰慕推崇郑先生,识时务者为俊杰,望郑先生三思而行。”

面对怒颜媚骨的日伪汉奸,郑家溉愤慨地说道:“你们这些卖国贼,认贼作父,还奢谈什么俊杰?我堂堂正正一个中国人,决不当汉奸,作民族的千古罪人!”

1934年秋,郑家溉携眷回到长沙,住在长沙市织机街一处取名筠园的居室里。他以卖文鬻字为生,所书大字招牌在长沙到处可见。他笃信佛教,与省内一些耆老们,在天心阁对门设“居士林”,并一度担任林长,经常身披袈裟,诵经拜佛。

郑家溉虽然信佛,但并还置身世外桃源,不问世事;相反,他时时关注着民族、国家的命运前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家溉目睹国难当头,不仅接受了湖南省政府的聘请,担任了省府顾问,积极为战时湖南的政治献计献策。他忧国忧民,登上岳阳楼,放眼洞庭湖,挥笔写下了“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品仙,治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昨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的楹联;登上天心阁,眺望长沙城,他又用文字表达出对重整祖国山河的满腔热望:“山阁岿然,为全省观瞻所系;世乱极矣,是一阳来复之机”。

随着战火不断向湖南境内逼近,郑家溉更加忧心忡忡,恨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亲上战场杀敌。他与友人聚会时,谈论最多的是时局问题,当友人问他:“万一湖南沦为敌手,郑公将何以自处?”他慷慨激昂地回答道:“有吾宗先例在,我做不到郑成功,也要做郑所南(郑所南系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苏州,匾其室日“本穴世界”,意为坐卧必南向,以示不忘宋室)。“万一落入敌手,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奄奄而毙,不如烈烈而亡。”

1944年春夏,日本法西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从4月开始,发动了号称“一号作战”的豫湘桂战役。

5月27日,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长衡会战展开。日军集结兵力17万,兵分三路自鄂南、鄂西、湘北大举南下,直逼省会长沙。6月17日,长沙沦陷。72岁高龄的郑家溉率全家逃到湘乡,寄居七宝山麓木架子湾胡玉麟家。6月21日,湘乡被日军占领,郑家溉老人走避不及,落入敌手。

日军每占领一处,便四处搜罗当地名人,想利用他们来为法西斯殖民统治效力。攻陷湘乡后,日军得知老翰林郑家溉住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乡下,便决定借其声望,组织地方维持会,请他任会长。

6月22日上午,由一名汉奸引路,数十名荷枪实弹的日军来到木架子湾胡家。郑家溉严词拒绝了日军的邀请,并痛斥日军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他怒视着敌人,说:“我这把老骨头,死不足惜,但要我背叛祖国,为你们卖力,那是白日做梦!要杀要剐随你的便!”

日军恼羞成怒,但还是贼心不死,决定将郑家溉押解到县城日军司令部去进一步威逼利诱。

当押解着行至离县城10多里远的檀树塘时,郑家溉要求停下来歇息。日军只好将他押到附近一间瓦房内。郑家溉想到日军这次绝对不会放过自己,与其死在敌人刀下,不如自杀守节。趁着看守的鬼子打瞌睡时,偷偷奔出屋子,来到屋旁水塘边,纵身跳入塘中。可是塘水不深,而看守的日军又正好赶到,将他从塘中拖了起来。

郑家溉见求死不成,便破口大骂日军无道。日军凶相毕露,用刺刀至朝郑家溉身上乱刺,直刺得遍体鳞伤,血流如注。郑家溉死后,日军将他的尸体抛入塘中。第二天尸体浮出水面,被当地一位农民发现,打捞上来,草草掩埋在附近一个山丘上。直到次年8月日军投降后,他的亲属才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前清翰林、著名书法家郑家溉拒绝为日本侵略军卖命而舍身取义、为国殉难的消息一传开,各方人士无不感其忠义。9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对郑家溉的爱国精神予以高度颂扬。徐特立在延安所写的《学习朱总司令》一文中特地谈到了郑老遇害之事,他充满感情地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屠杀,兴奋了中国的老头,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长的职务而遭屠杀,以一死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这就是四万万人反屠杀愤怒中的新产物”。

1945年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5月18日国民政府西南行营为郑家溉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说:“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有家溉先生在内”。

更新日期: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