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

简介:陈瑞春(1936—2008),男,江西铜鼓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江西名中医、广为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展开]

陈瑞春的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自幼随父习医,1958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1976年参加卫生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

工作经历

1963年至2008年去世,江西中医学院。

研究方向

陈瑞春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主攻“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临证擅用经方,长于内科心、肝、胆病以及内、妇、儿科部分疑难杂症。如对甲肝、乙肝、肝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肿瘤的中药调治、小儿厌食等都有较理想的疗效。

学术兼职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全世界国名老中医带徒第二批导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江西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学术思想

1立足鉴别诊断,突出问诊技巧

陈老认为,辨治杂病,临证疑似之处甚多,必须依靠医生进一步的问诊才能作出正确诊断。陈老问诊立足鉴别,往往要言不繁,具体有如下特点:

陈瑞春

(1)首先要分清主诉症状,抓住诊治的主要矛盾。

(2)注意围绕主诉展开,迅速找出鉴别要点。

(3)注意问诊与他诊交替,多诊合参。

(4)问诊要懂得用排除法。

(5)要善于引导患者叙述病情。

2察色按脉,尤重舌诊

陈老指出,面色关乎预后,五轮八角,亦可见微知著。如面色阴沉晦暗,预示肾水不足,两颊发青为肝色外露,虽然与西医肝功能指标不一定相应,但与病势的轻重缓急甚为相关。肝硬化患者面色黄与青,关乎预后之好坏;肾病、高血压等都有特殊面容,如肾性高血压面容青紫、青铜色,是脾肾不足、肾水泛滥;尤其是五官反应,如鼻头青、目睛青、耳垂干瘪等,直接关乎脏病,五脏真象,多从面出。看眼神对病情的轻重深浅很有意义,尤其是慢性病、衰老深重者目光失神,如目色发木、瞳孔呆滞,预示肝肾衰败。

陈老最重视舌象,常要审视二三。观舌,舌质舌苔宜分开看,舌质往往一眼可辨,而舌苔则需多花时间。

3深谙经方本意,注重随证加减

陈老喜欢用经方,亦善于用经方,尤其是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之类。

4以经方为主导,与时方常合用

陈老非常重视经方的临床运用,但亦体会到经方并非能解决临床遇到的所有问题,经方与时方合用,有时单用时方也常获效,补充了经方之未备。

5视病种之不同,举内外之并用

陈老根据《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对一些外部局部症状较为明显的疾病,常采用内外兼用的方法,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6重视肝胆脾胃,顾护机体正气

陈老临证治杂病,不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且治疗其他疑难杂病,都很注重调理肝胆脾胃,认为杂病以气滞痰湿为病机,而气机以中焦为枢纽,痰饮水湿以脾失健运为源头,肝胆为气机水湿运化之先导,故许多非消化系统病变,其受病之所虽在不同脏器,但发病之源常关乎肝胆脾胃,这也是柴胡类方可以兼治多种系统疾病的原因。

科研成果

1989年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经临床与实验观察,对提高免疫力和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均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获奖情况

编著《陈瑞春论伤寒》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论著三等奖。

主要论文

[1]陈瑞春. 论泻心汤类方[J]. 中医药通报,2008,02:19-22.

[2]陈瑞春. 当归芍药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8,04:56-57.

[3]陈瑞春. 桂枝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9,01:37-39.

[4]陈瑞春. 谈小柴胡汤方的临床运用[J]. 中医杂志,1999,05:315-316.

[5]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J]. 山西中医,2004,06:1-5.

[6]陈瑞春,刘英锋,胡正刚,周建虹. 胸痹论治6法[J]. 中医杂志,2004,04:304-306.

[7]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1,01:1-3.

[8]陈瑞春. 肝病治疗的误区[J]. 中医杂志,2001,08:507-508.

[9]陈瑞春. 精辨病机 规范法度 深究方规 活用经方[J]. 中医药通报,2007,01:20-22.

[10]陈瑞春. 论伤寒的救阴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4:18-20.

[1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J]. 中医药通报,2007,05:24-25.

[12]陈瑞春. 从临床看《伤寒论》用药[J]. 中医药通报,2007,06:19-21.

[13]陈瑞春. 伤寒八大厥证[J]. 河南中医,1983,06:44-46.

[14]陈瑞春. 泻心汤类方的探讨[J]. 新医药学杂志,1977,06:35-38.

[15]陈瑞春. 麻黄汤及其类方[J]. 陕西新医药,1978,06:50-53.

[16]岳美中,陈瑞春,金鸿猷. 谈谈补益法的运用[J]. 新医药学杂志,1978,03:14-17.

[17]陈瑞春. 略论胃痛从肝论治[J]. 新中医,1979,03:20-22.

[18]陈瑞春. 运用当归芍药散的初步体会[J]. 陕西新医药,1979,07:29+28.

[19]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J]. 江西医药,1980,05:18-21+17+64.

[20]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0,04:19-23.

[21]陈瑞春. 《伤寒论》治肝法的运用[J]. 中医杂志,1980,09:57-58+26.

[22]陈瑞春.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J]. 新中医,1981,02:23-26.

[23]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二)[J]. 江西中医药,1981,02:49-53.

[24]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概况(三)[J]. 江西中医药,1981,04:55-58.

[25]陈瑞春. 《伤寒论》脉学初探[J]. 中医杂志,1981,05:59-61.

[26]陈瑞春. 六经小议[J]. 新中医,1982,07:51-52.

[27]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四)[J]. 江西中医药,1982,02:39-42.

[28]陈瑞春. 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J]. 江西中医药,1982,04:41-45.

[29]陈瑞春.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综述)[J]. 云南中医杂志,1982,05:39-42.

[30]陈瑞春. 略谈《伤寒论》的救阴法[J]. 中医杂志,1982,11:59-61.

[31]陈瑞春. 三仁汤治阳痿[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05:6.

[32]黄海龙,伍炳彩,万兰清,陈瑞春,张崇,王鱼门,邓必隆,肖德发,匡奕璜. 中医经典著作问题解答(一)[J]. 江西中医药,1983,01:62-66+56.

[33]陈瑞春. 论治伤寒之学[J]. 湖北中医杂志,1983,06:4-7.

[34]陈瑞春 ,周志娟 ,钟新渊 ,黄海龙 ,傅幼荣 ,万友生 ,王立 ,邓必隆 ,张崇 ,杨扶国. 校注《喻嘉言医学三书》的体会[J]. 新中医,1984,06:53-54+57.

[35]陈瑞春. 从临床看温胆汤的多种功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03:29-30.

[36]陈瑞春. 喻嘉言论秋燥[J]. 云南中医杂志,1984,05:10-14.

[37]陈瑞春. 四逆散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6,03:25-27.

[38]刘敏,刘英锋,陈瑞春. 经方与时方合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6,08:466-467.

[39]陈瑞春. 常见肝病的证治思考[J]. 新中医,1997,01:12-14.

[40]刘英锋,刘敏,陈瑞春. 柴胡桂枝汤在外感杂症中的运用[J]. 新中医,1997,12:45+47.

[41]陈瑞春. 《伤寒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思考[J]. 江西中医药,1997,01:47-49.

[42]陈瑞春. 真武汤新用[J]. 江西中医药,1997,06:17-18.

[43]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的体会[J]. 中医杂志,1997,12:715-718.

[44]李明方,陈瑞春.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06,01:50-51.

[45]陈瑞春. 读伤寒 写伤寒 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J]. 江西中医药,1994,01:2-5.

[46]陈瑞春. 1例风心病治疗记实[J]. 江西中医药,1994,06:20-21.

[47]陈瑞春. 五苓散新用2则[J]. 中医杂志,1994,05:287.

[48]陈瑞春. 中医治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5,06:16-19.

[49]陈瑞春. 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5,04:59-61.

[50]陈瑞春. 《伤寒论》用桂枝纵横观[J]. 云南中医杂志,1985,03:35-37.

[51]陈瑞春. 《伤寒论》中常用的逻辑方法[J]. 湖北中医杂志,1985,06:4-7.

[52]陈瑞春. 谈叶天士用附子[J]. 天津中医,1985,01:30-32.

[53]陈瑞春. 运用《伤寒论》方的几个问题[J]. 天津中医,1985,04:34-36.

[54]陈瑞春. 国内近年研究仲景学术的概况——成都仲景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J]. 江西中医药,1986,02:55-58.

[55]陈瑞春. 《伤寒论》脾胃治法的临床运用[J]. 江西中医药,1986,05:3-5.

[56]陈瑞春. 浅谈桂枝汤治杂病[J]. 天津中医,1987,02:40-41.

[57]陈瑞春. 经方运用数则[J]. 天津中医,1988,06:42-43.

[58]陈瑞春. 肝硬化证治思考[J]. 江西中医药,2000,02:1-2.

[59]陈瑞春. 弘扬伤寒学术 发展经方运用——谈伤寒方的临床体会[J]. 江西中医药,1991,02:29-32.

[60]陈瑞春. 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J]. 江西中医药,1992,06:23-25.

出版著作

主编、参编《伤寒论教学参考》、 《喻嘉言医学之书校诠》等著作8部,独著《陈瑞春论伤寒》和《伤寒实践论》。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