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

简介:于坚,男 ,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展开]

于坚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物特点

 

于坚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主要经历

 

于坚,1954年生,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要作品有:长诗《0档案》、《飞行》;《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便条集》、《诗集与图像》。

散文集:《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等。《于坚集》(5卷),收入1975-2000年期间创作的诗歌、散文、评论和图片。

海外出版著作有《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另有纪录片《碧色车站》(2004年参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个人荣誉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曾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影响很大。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出版5卷本《于坚文集》。于坚是著名诗人,但近年来随笔写作大放光彩,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根基。

著有诗集

 

《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文集《棕皮手记》,《云南这边》等十余种。

主要作品

 

诗词曲赋

美国诗抄:1在纽约

处决萨达姆(外两首)

于坚:制造地狱

读康熙信中写到的黄河

哀滇池(长诗)

在悉尼附近的海岬上

在钟楼上

在漫长的旅途中

避雨的树

那时我正骑车回家

飞行

作品111号

坠落的声音

短篇(选十五)

整个春天

感谢父亲

灰鼠

怒江

女同学

作品第57号

致一位诗人

作品第16号

哀滇池

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

一只蚂蚁躺在一棵棕榈树下

在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

避雨的鸟

零档案

尚义街六号

短篇(选十五)

作品第52号

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

读弗洛斯特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

散文随笔

影响

何谓之中国天堂

波德莱尔

我的阅读史

蜻蜓

杜尚、景泰蓝、世间一切皆诗

获奖情况

 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2017年4月22日,于坚凭借《闪存》、《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西行四章》等作品获得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2016年度杰出作家”奖。

自我评价

 

“我不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我所拍摄的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看到的世界。”有人说,于坚的镜头捕捉的都是草根生活,但那正是于坚眼里的世界。他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由草根组成的,草根生活并不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它组成的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我只是拍下了一部分人视而不见的东西,我选择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美,而是看它们是否能够感动我。世界本来如此,今天蒸蒸日上的现代世界倒更像是天外来客。”于坚说。

“照片、文字都属于一种语言,但语言不是世界本身,语言只是世界的隐喻。”于坚认为,语言所阐释的是我们对世界存在本身的看法,而并不是世界本身。所以,照片并非存在本身,而只是存在的痕迹。“通过照片,我告诉读者的是我在我的时代里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如何理解世界。”简单地说,在于坚看来,图像和文字都不是他所看到的世界本身,而只是他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只是想通过这些照片和文字,让读者知道我在思考着什么。照片是我看的痕迹,文字是我思考的痕迹。”于坚不是要告诉读者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他要讲述的其实只是他所理解的世界,但这已经足够。

人物评价

 

于坚说,自己也许是一个天生就喜欢漫游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就经常在云南大地上漫游、步行。

这种出游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旅游,而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暗盒笔记》就是他近些年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主要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漫游后的图片记录和思考——他用图像为我们“拍”下了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而文字则是他对图像以及图像背后生活的思考。

对于坚来说,照片和文字都只是一种语言符号,他的思想通过它们展开。

作家实力

 

继发布了备受争议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后,23岁的财经记者吴怀尧日前又策划推出了“中国作家实力榜”,由朱大可等10位文学评论家共同投票,列出58名上榜作家,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云南作家于坚、范稳也分别以3票、2票的成绩获提名。 

 

吴怀尧曾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余秋雨、二月河、韩寒名列前三名,该榜因为严肃作家几乎无人上榜的尴尬而备受争议。此次“中国作家实力榜”由专家团提名,而评定权则掌握在读者和网友手中。专家团由朱大可、何三坡、张闳、谢有顺、葛红兵等10位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组成。

于坚:不认为主流作家群在衰退

针对文学评论家朱大可“主流作家都在衰退期”的观点,于坚说:“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在我认识的作家当中,像韩东等人,都一直在默默进行着文学探讨和创作,我觉得我的写作与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写作没有什么变化。我认为真正的实力,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在本榜单中,朱大可在提到中国文坛的后继力量时,认为其比较薄弱。于坚也不认同:“他可能就根据浮在水面上的那些80后作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我所认识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都是很好的。”

范稳:榜单对我只是种鼓励

同样获得“实力榜”提名的云南作家范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入选于我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对我的创作只是种鼓励。”

对于朱大可的观点,范稳与于坚的观点很相近,他说:“朱大可的观点值得商榷,即使是有实力的作家,他们也都是参差不齐的,就说我现在入围实力作家提名,但以后我可能根本就无法进入那个圈子。不能以某一拨作家为标杆,来衡量主流作家是否衰退。”对中国文坛的后继力量问题,范稳说:“80后这些年轻作家可能欠缺的是阅历,但是他们具备的知识架构,是我们所无法具备的,我们看重的应该是他们的潜力。”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