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乌斯

简介: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伦尼乌斯方程。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尼乌斯是瑞典杰出的物理化学家,电离学说的创立者,也是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
[展开]

尼乌斯的个人经历

简介

尼乌斯是瑞典杰出的物理化学家,电离学说的创立者,也是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1859年2月19日,他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的大学教师家庭,6岁时就能进行复杂的计算,少年时期显出数、理、化方面的特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学时被校方认为是奇才。尼乌斯用法文写的博士论文题为"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和"电解质的化学理论",首次提出了电离学说。但当时在本校未获重视,他将论文分寄给当时有名的化学家,得到奥斯特瓦尔德的推崇,邀请他到俄国里加工学院当副教授,后来又得到科尔劳乌施和范霍夫的指点,于1887年用德文发表了"论水溶液中物质的电离"一文。1889年,他到德国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作实验,提出了反应速率的指数定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

人物贡献

由于他研究的内容部分属于物理学范畴,所以1901、1902两次提名都被否决,到1903年才获诺贝尔化学奖。
阿伦尼乌斯的最大贡献是1887年提出电离学说:电解质是溶于水中能形成导电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时,一部分分子离解成离子;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这一学说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大发现,对溶液性质的解释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见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阿伦尼乌斯的研究领域广泛。1889年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导出化学反应速率公式(阿伦尼乌斯方程)。他还研究过太阳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极光、天体的温度、冰川的成因等,并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上的解释。阿伦尼乌斯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1902年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著有《宇宙物理学教程》、《免疫化学》、《溶液理论》和《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公式

反应速率常数和温度间的定量关系为k=Aexp(-Ea/RT)(指数式)
k为速率常数,R为摩尔气体常量,T为热力学温度,Ea为表观活化能,A为指前因子(也称频率因子)e
为自然对数的底。
lnk=lnA—Ea/RT(对数式)
取常用对数得
lgk=lgA-Ea/2.303RT
速率常数k与热力学温度T成指数关系,温度的微小关系,将导致k值的较大变化,尤其是活化能Ea较大时更是如此。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讨论速率与温度关系时,可以近似地认为在一般的温度范围内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均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尼乌斯

更新日期: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