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善

简介: 朱可善,教授。湖北随县(今随州)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建国后,历任重庆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撰有论文《岩石力学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岩洞水压试验》。
[展开]

朱可善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朱可善,教授。湖北随县(今随州)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1949年,获得美国加州柏克来大学水工结构硕士工学硕士学位 1950~1956年,重庆市设计院 1956~1973年,中国科学院水工室 1973~至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较早研究有压水工隧洞中喷射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变形和岩石的变形模量分配水压力的观点,建立了较合理的地下工程设计理论。撰有论文《岩石力学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岩洞水压试验》。

近年受表彰情况: 2000年,被重庆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获得“重庆大学伯乐奖”。

人物生平

坎坷求学路

由于当时国家的动荡,朱老师小学只读了三年,三年就换了三所学校。他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拿奖了,奖品是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金鱼与渔夫的故事》。他还记得在武汉念三年级的时候,那里发洪水了,淹了三十多天,有个晚上忽然觉得脚很凉快,原来大水已经涌到了床边。这一次洪水不仅仅使得朱老师又一次转学——转到武昌跳级直接念五上,而且为朱老师从事水工结构研究埋下了伏笔。朱老师在初中也曾跳过一次级,为了不至于掉队,他自学了很多课程,在自学中摸索方法,也不断改进方法。朱老师1936年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没有选择上高中上大学,而是去安徽安庆一间高工技术学校就读土木工程专业。刚好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安庆危难,于是朱老师与同学一行三人来到了四川。过了一年逃亡生活之后,朱老师他们得知高工毕业可以考大学,于是决定开始复习应考。

朱老师的父亲在武汉做财务工作,母亲是个文盲,而朱老师自初中开始就住校,在学习上,除了自学,就依靠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生活上也是如此。尤其是刚来重庆不久,朱老师水土不服,病倒了,是朋友的关怀体贴救了他。在高考复习的时候,朱老师同样也是几位同学共同学习,当时资料缺乏,没有写作题目,他们就互相出题、互相批改、互相促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老师终于考取了中央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朱可善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逆境是强者的进身之梯,弱者的无底深渊。”求学路上的诸多坎坷与磨难成为了朱老师人生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拳拳爱国心

朱老师毕业后进入重庆市民生实业公司,从事土木工程相关方面的工作。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为了扶持国民党,先后资助近5000名高级知识分子前往美国深造。1947年经过严格考核,朱老师被公司派往美国加州柏克来大学,攻读水工结构硕士课程——这个方向与小时候亲身经历的洪水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大批科学家纷纷要求回归祖国,献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满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献身社会主义中国科学事业的崇高信念,朱老师等人于1950年7月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回到了祖国,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早期第二批归国的海外专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朱可善老师等一行人的爱国之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聘任他们为永不退休的学术专家。

辉煌土木人

归国后,朱老师就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在当时物资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巨大困难,完成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礼堂28米大跨的看台设计,后来又于1956年完成了沉降达二米以上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北看台的设计。朱可善老师组织领导的重庆市设计院为解放初的重庆市生产和技术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绩。朱老师还参加和组织了云南以礼河三级盐水沟高水头压水管道的现场1000米粘水压的钢管衬砌隧洞试验工作,克服了捷克专家毁约所造成的困难,在岩石力学试验方面开创了奠基性的工作。1970年至1973年朱老师在下放四川渔子溪水电站期间,深入分析了岩洞喷射混凝土衬砌水压试验成果,为在该工程采用无衬砌和喷射混凝土衬砌提供了重要依据,试验成果曾在国内外公布后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重视。朱老师还与四川省研究所一起研究混凝土力心管柱柱头弯曲问题的实验和计算,研究水平在当时已达到国内一流;还从事了四川自贡的隧道研究和西藏羊卓雍湖设计的计算工程,参与了国家二滩水电站的计算问题,另外,在整治链子崖的危崖滑坡,以及高边坡的稳定性方面均做了许多贡献。

1973年后,朱老师一直在我校(原重庆建筑大学)担任科研和教学工作。1979年,从事结构工程的朱老师由于对水电方面比较熟悉,又为了支持国家岩土工程研究,主动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岩土工程,是我校岩土工程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正是由于朱可善老师在岩土工程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984年我校岩土工程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我校最早获得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朱可善老师作为全国岩土工程学科最早一批受聘的博士生导师,学风严谨,师德高尚,团结同志,对青年教师精心培养,严格要求,热情扶持,已先后培养约30名硕士和近20名博士,为我校岩土工程专业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术梯队。其中,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张永兴院长也曾是其门下子弟。

然而,学无止境,今年已86岁高龄的朱老师仍然关心学术发展和国家建设。朱老师说,他最近在研究长江水资源与土木工程建设问题。三峡大坝的建成,可谓是近代中国建设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朱老师最关心三峡大坝防洪能力的研究,目前正在搜集一些准确数据。

也许,土木工程就是朱可善老师矢志不渝的追求,朱可善老师也就是我国土木工程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巨星,他的光芒将永久地闪耀在中国大地上。

忠贞入党志

朱老师是1950年加入了“九三学社”的。据他回忆,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十分尊重人才,朱老师也成为了他们争取发展的对象,后来不知步觉地被“九三学社”重庆市委的两位委员请进去了。然而,朱老师说:“我是在九三学社里深刻地认识了共产党。”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朱老师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归宿,因此多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表达了一位老教授对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比信任和敬仰。

在1984年,朱老师实现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于64岁的高龄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同一年,我校获得了岩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朱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

朱老师入党以后,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把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他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模范地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在长期的各项工作中,注意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工作业绩突出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挥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