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岳

简介:谷岳,环球旅行者,出生在北京的美籍华裔青年,6岁时就从北京北二环的德胜门自己徒步到天桥,11岁跟母亲移民到美国后,曾随家人开车环游美国的32个州;19岁在欧洲留学、背包旅行、打工赚旅费;24岁在美国GE金融部门工作两年后,辞职卖掉所有家当,开始两年零一周的环球旅行,走过五大洲的42个国家。2009年,与同伴刘畅仅依靠搭顺风车,从北京出发,沿途经历13个国家,历时3个多月,去德国柏林看望自己的女友。
[展开]

谷岳的个人经历

人物介绍

1979年,谷岳出生在中国北京东城区,11岁前生活在中国,11-24岁美国(其中一年在中国留学),24-26岁在世界流浪,26-31岁在中国。谷岳在北京出生、共在北京住了17年,共在美国14年。

2003年,美籍华裔青年谷岳(Kyle Johnson)辞了工作,卖掉几乎所有家当,从西雅图出发开始旅行。带着一只背包,三台相机,和一张单程机票,试图离开喧嚣和既定的生活,寻找生命中的真实和美丽。他花了两年零一星期,走了18个国家,最终回到出生地——北京。

这次旅行前,谷岳已经有过两次让他上了瘾的长途旅行。一次是18岁时类似“成人礼”的欧洲行,一呆就是6个月。另一次是从北京搭火车去西藏,他想买张学生票,就找了个办假证的买学生证,本想要个人大的,拿到一张北大的,随身携带假证,他在西藏呆了两个月。西藏之行他读了〈在路上〉,没能看完,但对搭车一幕始终不忘。凯鲁亚克描述了他生平最精彩的搭车旅行,一辆卡车,后面平板上趴着六七个小伙子,司机是两个金发年轻农民,路上见谁都乐意带上。“我们要去洛杉矶!”这群小伙子嚷嚷着。“你们去那儿干吗?”“我们也不知道,管他呢。”后来的环球旅行,谷岳经历了生平最挣扎的搭车旅行。第一站新西兰,为了省钱他决定搭顺风车,可即使对着飞驰而过的汽车伸出大拇指这么简单的动作,他也做不出来,这是个祈求的动作,需要极大的谦卑,他觉得自己太低声下气了。后来做了个大牌子,也依然难以将它伸出去,尝试、放弃、放弃、尝试,一个40开外的女士主动搭载了他,之后他对新西兰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充满了信心。这是真正踏上旅途的人才能体会的挣扎与欣喜,整天在房间旅行的人无福享用。

这次旅行,可能有逃避的意思。谷岳刚大学毕业,在西雅图的通用电气工作,在美国小学上到大学,大公司可能是人生段落的一个中止点。同龄人整天想着怎样在30岁之前升职,4、50岁时挣够钱提前退休,到时有一个房子,几台车子,一个老婆,几个孩子,可是快乐吗?自由吗?所有的愉悦来自别人的羡慕,忽略发自内心的渴望。听上去就像头脑一热,谷岳服从自由召唤,辞职上路。刚离开公司的几日,总会惯性地想着工作,真正到达新西兰,他躺在奥克兰的一个海边栈桥,看着蓝天,云特别近,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在路上。

在老挝万荣,谷岳遇到一个浅褐色眼睛的美丽女孩Noa。他们参加一个小派对,聊到很晚,送她回旅馆的时候他们在布满大坑的街上慢慢走,谷岳觉得胃里像打了个结,手掌全是汗,停到旅馆门口台阶前时心跳飞快,满脑子搜索勇气,但一瞬间勇气好象又蒸发掉了,他们还在交谈,说的什么却全记不得。看着Noa的眼睛,谷岳突然弯腰,吻了她的嘴唇。他移开一点点,Noa说:“真没想到。”然后笑了。他们在芭那度过了两天,之后在去印度之前,谷岳在一条浅河边向她告别,他们最后一次亲吻,她站在河岸上,朝着站在河中狭长独木舟上的他挥手。这可能是谷岳旅行的一个小缩影,他遇到的友善的人,愤怒的人,喜欢的人,厌恶的人,明明知道互相可能永不再见,但依旧共同体会与珍藏那短暂的幸福,伤感,失落,欣喜,抱怨,发疯……

谷岳

不像凯鲁亚克那般疯狂,谷岳最多在越南的一个前美空军基地,躲避安全人员的追踪,在杂草和大坑中奔跑;或在巴基斯坦被当成孤身一人前去寻找本·拉登的美国人。也不同于匆忙度假的人,夫妻因为没有确认酒店而争吵,丈夫随时随地打开笔记本查收邮件,孩子大哭大闹,谷岳疑惑地看着他们,为什么不肯享受旅途的宁静?甚至与整日混在路上的其他背包客也不同,他听完一个日本人骑车环美一周,加拿大泛舟抵达北极的传奇,一边感慨他的勇敢一边想知道他是不是还记得旅行的目的地。在青年旅社,一个花白头发的单身汉在一群年轻人中显得格外孤独,他一辈子都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更换工作、友伴和性。这种感觉在印度时格外明显,钱所剩无几,新鲜感渐渐消退,原本几个月的旅行打算拖延到了1年零8个月,谷岳真害怕自己又头脑一热,就在此度过余生。他打算前往终点,北京。

从巴基斯坦越过边境,他从新疆吐鲁番坐了42小时火车到达北京西站。身上还有800多美元,一个老大哥的训诫:千万不要一文不名的结束旅行,生活总要重新启动。选择北京是潜意识的,这是他的出生地。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嬉皮士或“垮掉的一代”当代版,他自认为是主流青年,他的继父是美国60年代的嬉皮士遗老,而嬉皮士的后代大都积极上进。他暂时留在了北京,但再也不想穿上西装,旅行让他沾染了文艺气,打算搞电影。他不会呆着不动,虽然没想好,但一直在谋划下一次出行。生活也许像一个大病房,大多数人都甘心呆在里面,懒于更换病床。谷岳可能没有走出病房的大门,但他将病床从靠暖气片的地方更换到了靠窗的位置。

火车离北京越来越近,谷岳却出乎意料地平静,这是憧憬了很久的时刻,但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他走下站台,没人知道他是谁,没人知道他都干了什么,他背着一个又旧又脏的背囊,穿着一双更旧更脏的鞋子。

关于搭车

搭便车是在路上乘陌生人的顺路的车来完成一段的路程。

路程可能只是几公里也可能是几百公里,看车主一起顺路多远。搭车一般是不付钱的。

欧美的搭车文化

搭车自从汽车的诞生到60、70年代的欧美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交通方式。同时当代著名的小说《在路上》描写的几个年轻人横跨北美的故事也给无数的欧美人心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搭车有着浓浓的自由浪漫的精神。

如今在欧美每年有数万人都用搭车做成他们的交通方式。对他们来说搭车还是一种自由探险的旅行方式。

搭车去柏林

“我们俩要从中国搭便车一路到德国。”

“如果方便的话能带我们一路吗?”

“不好意思,我们可能没有钱给你,但是有香烟和微笑,非常感谢!”

为了去看远在柏林的女友伊卡,谷岳策划了一场浪漫而又艰辛的逃亡式旅行,从北京到柏林,以搭顺风车的方式,穿越欧亚大陆的13个国家,全程16000公里,途径沙漠、雪山和草原。谷岳和搭档刘畅,一路上得到了88位司机的帮助,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柏林。这一场浪漫而难忘的旅行,打动了无数人,也引领了年轻一代新的生活潮流。 每天早上醒来,不知有什么样的探险在等着我,我遇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通过从未想到的方式认识自己,发现原来拥有快乐、享受眼前、珍惜生活是那样简单。这就是我在路上的生活,不知道每天能遇到的什么样的人,每次都遇到好人,都很有意思。可以说,世界各地的人都来帮我们。 ——谷岳

伸出大拇指,美好世界,就在你脚下!

这是一场最疯狂的浪漫逃亡,途中艰难险阻最终美梦成真,最终改变了谷岳和刘畅的人生,也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生活。

一路向南

由谷岳和刘畅拍摄的首部真人版公路大片《搭车去柏林》记录了谷岳历时三个月,选择仅仅依靠陌生人帮助,一路“搭便车”从北京到德国柏林看女友的浪漫之旅,在旅游卫视一经播出,便收到热烈反响。而《一路向南》记录的则是2010年9月,谷岳再次出发,只身搭上集装箱巨轮横渡太平洋,与纪录片导演刘畅在阿拉斯加会合,开始了他们的美洲穿越计划。他们将用一年多的时间,从北极圈出发,以阿根廷最南端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迹完成世界上最长的陆地穿越。此次节目率先播出的是他们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旅程,剩下的三分之二旅程将在2011年完成,并在旅游卫视陆续播出。从中国宁波到北美大陆的最北端、一路向南到墨西哥,这是他们穿越南北美旅程的第一段。

旅行意义

谷岳:我想做个想去哪就能去哪的外星人

2010年11月份到墨西哥了,2011年想继续走,直到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就是世界上最南的城市。我们本来希望是8月份,但是如今得看一看赞助的进展。

首先搭车只是旅行的一部分,它只是代表了我们喜欢这种旅行的风格,我们也会选其他各种好玩的旅行方式。而且我女朋友要出去的话,她虽然能吃苦,但也吃不了这么多苦。我要再带一个女孩她又不愿意,那我带谁?我自己一个人出去呢也行,但是有时候要拍摄什么的,就需要另外一个人。

因为旅行就是这样嘛,你看着世界地图,然后就会有想像力,会让你想像非洲是怎么怎么样,这个南美是怎么怎么样的,当时就是指着世界地图画一条线,然后看看能不能走过去。

也搭过车,以前就是背包客,自己出去玩。比如在新西兰待两个半月,也是就搭车、徒步什么的,在西藏、内蒙都搭过车。当时为什么去柏林想搭车,就是给自己一个挑战,看看能不能光搭车去。

汽车、卡车、私家车、拖拉机、驴车、马车全部都搭过,连火车也扒过车。在伊拉克搭的拖拉机还算是挺那个奇怪的,因为本来就没有座,就是一个木板,特别颠簸。

首先是得看你在哪儿搭车,比如你要在罗马尼亚、捷克或者在土耳其,大家都知道你要搭车,所以你只要微笑,然后有信心,自我精神要调理好,避免那种特别沮丧的表情。而在中国的话,就得直接上去跟人搭话,在服务区什么的跟人家搭话。

其实很简单,我就把我自己的事都告诉他。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自己很开放,就是说很大大咧咧的把自己的事随便说出来,对方的防卫心也不会那么强了。我就是讲讲我的故事,我妈在哪儿,我姐姐什么的。可能他一看这个人挺好的,挺爱说话的,他也会讲他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我没有秘密跟他保留的话,他也可以跟我说话。其实就是这样,如今尤其是中国这个社会,好多时候得需要你自己主动去做一些这种事情,这时别人也会很愿意,只是他不会主动去做。

比如说两周前夜里十二点多了,我在路边上看到一个民工喝喝醉了躺在路中间,我就跟一个朋友把他抬到马路边上去了,但是之前那么多人在路边走路看到了,大家都不管。好像大家都看了很多新闻,在做事前都想着不要伤害我自己,首先是自私的种感觉。比如我搭车,我想看看有没有人能帮助我,大多数的人防卫心会比较强。当然还会有一些人愿意冒一下险帮一下别人。

特别好客的一般都是穆斯林国家。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信仰,比如说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特别容易搭车,当地的人都特别好,都特别爱帮我们。但是在克罗地亚,人也挺好,但是能感觉到稍微冷淡一点。我觉得另外一方面是钱让人觉得更冷淡,越发达、越富裕的国家,人与人的关系越冷淡,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钱了,不需要其他人了。比如小时候,八十年代的时候住在院里、胡同里,大家都会互相帮助,如今谁都不理谁了,就是这样嘛。我觉得越穷的地方反而人越好,起码会有人来帮你。

作为一个旅行者路过,看了之后觉得土耳其、东欧这种社会阶级的差别不是特别大的国家挺快乐的,一是他们比较乐观,比较好客,二是对物质上的东西看得不是那么重。

首先就是媒体、好莱坞把一些负面东西夸大了,可能偶尔会有一个人搭车被打,然后突然大家就都知道了,然后好莱坞又做了一个电影,大家就觉得这个很危险了。其实好多时候只是在你的脑海里觉得危险,但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媒体、好莱坞把所有这种犯罪行为都夸大得很厉害,让大家以为这种危险是频繁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钱越来越多了,所以互相帮助的也越来越少了。

从二、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吧,即使如今美国比较偏的地方,比如阿拉斯加也很容易搭车。那些小镇、小城市还比较好,比较容易一些。这个社会在逐渐改变,人与人的互相信任越来越下降了。

有好多人搭过车,说实话也不难。也是靠你自己,看你自己的,就是说你有多么能坚持,脸皮有多么厚。有好多网上的朋友给我发他的经历,就是说搭车去西藏了,然后又回来了,去海南、去新疆的都有。可能搭车旅行稍微会比以前多一些,但是还是不多。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主流的旅行方式,你如果时间少的话,也没法儿有这么长的时间在这儿耗着。但是这样可能会省一部分钱,然后会让你交到一些平时不会认识的朋友们,在社会上各个不一样阶层的人。

搭车是免费的。但是有像在东亚的国家,有一些也会要钱,你就要提前跟他说好,你是给钱还是不给钱。

要是某些国家物价稍微贵一点的,像东欧、土耳其、格鲁吉亚什么的,我一般在当地的市场里面买吃的,然后自己做饭。帐篷的话住得少一点,因为很多时候在市区里不好搭帐篷。所以一般都是住那种比较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者招待所这类的。在一些欧洲国家的话,就自己买面包、香肠来啃。

总的来说是这样的,当然它会比其他的方式省一点钱,你要自驾的话会在油上要花好多钱。我也坐过车,欧洲的火车票也很贵,所以搭车旅行还是比较省钱的。我在保加利亚,那会儿是我一个人,被别人请到家里睡沙发,在那儿待了一周,也就花了50多美元。

其实沙发客很好,住青年旅社是你会认识当地的同路人,而当沙发客就能真的认识当地人,他会告诉你好多在导游书里不会知道的一些事情。

偶尔会有,比如我有一次在新西兰,那个哥们停下来了,浑身全是刺青、纹身的那种,然后鼻子又是穿孔。后来硬着头皮上了车,聊了会儿天,觉得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当然就是说,有时候会有一些,但是大多数的都没有问题。

买人身保险,带着手机、防狼器。生活就是这样嘛,要是很安全的话可能也没意思,就是有点可能才好玩。

更多的是建议你要喜欢你的工作,可能就是中间休假时,比如你换工作了,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可以出去玩。你要是想做一个旅行家,把旅行办成工作,当然有一部分是玩,但是好多时候你也得认真的做,比如拍纪录片也得把它拍下来。那个时候不是那么轻松的就去玩儿了,可能也会有一些牺牲的。

对,当然了,如今我觉得旅行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我并不觉得累,并不觉得是工作,还是觉得挺好玩的。

挺好的,过得很平凡的日子,她如今在北京。她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北京,剩下的时间在德国。

没有压力,就是说你去做一些事的时候得考虑考虑了,比如如今我说去哪儿玩一个月也得问问她怎么的意见。

没有,我们的男女关系可能跟中国的不一样,我花我自己的,她花她自己的钱,吃饭的时候我请她一次,她请我一次,就是这样的。

就是很独立的。我去哪儿也不用跟她说我要去干什么,当然时间长的话要告诉她一下。她主要担心就是路上的安全,最好是别超过两、三个月,时间太长了也不好。

这边首先父母都很看得开,不会逼我说赶快成家立业生孩子。我一听到别人说父母逼孩子成家立业,就觉得好烦啊,因为可能父母都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其实简直就是为他们好。(笑)我觉得什么时候觉得心里踏实下来了,要想定下来了,可能会成家。但是我觉得我也不会定下来,可能一年也要出去跑一跑。看吧,就是说过的比较随意的生活。

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中国人大多数人花90%的时间是为了未来而活着的。

是很压抑。我觉得虽然需要有钱,需要用一部分的精力为未来做一些事情,但是生活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完美,不是你觉得做ABCD它就会成ABCD,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咱们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很强,所以我觉得以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你找人出钱更困难,因为电视台也不给你钱。

这十二、三年都特别喜欢旅行,一开始就自己出去旅行、出去玩。当时学的是经济管理,然后发现坐班、上班的这种工作真是不适合我,然后就是想着干点别的。本来是想做摄影师或者导演什么的。但是跟着好莱坞剧组拍过一部戏,觉得那么多人,五、六十个人在一起拍一部东西,可能不是很适合我。还是喜欢做自己的事,然后就想去旅行,然后用视频、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如果能这样维持下去,就能把工作和爱好融合在一起。我想这样的话,要能维持生活倒是也挺好的。

觉得生活是起码试一试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要能把它做下去的话,就尽量把它做下去,而不是为了我要买房子而牺牲自己,去做一个我不想做的事情。我不喜欢这样的交换,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我没有房子,或者挣钱比别人会少一点,但是起码我会过得特别充实。

在夏威夷待了半年,我挺喜欢在那冲浪的,而且又能打工攒点钱,觉得那样挺好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热带地区吧,穿着拖鞋,穿个短裤就能出去溜达。

如今就是觉得有点不像以前那么自由了,有女朋友了,就不能说我一去哪儿去半年不回来了。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