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权

简介:汪金权,男,196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蕲春四中语文老师。1987年大学毕业以后,扎根于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教书二十余年,多年来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其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多项表彰。“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因鼻咽癌晚期昨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出院,14日晚8时20分许,在家中去世,终年52岁。
[展开]

汪金权的个人经历

个人履历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在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因鼻咽癌晚期昨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出院,14日晚8时20分许,在家中去世,终年52岁。

 

人物事迹

 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汪金权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作文竞赛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22年来,汪老师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如今,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 

 

个人荣誉

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他被教育部授予为“全国优秀教师”。

  被汪金权优秀事迹感动的不仅是莘莘学子。今年年初,蕲春县委、县政府邀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长徐和木专程到学校看望他,并为他送去政府慰问金。当地一些企业为方便他的教学,先后赠送他三部手机。然而,转眼之间,他就将慰问金和手机全部转赠给了困难学生。

  2010年5月20日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向汪金权同志学习,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

  通知说,汪金权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省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是广大人民教师学习的典范。全省教育系统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不畏艰辛、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

  省教育厅还派人赶到蕲春四中,看望汪金权老师,送去了10000元慰问金,并将其纳入“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高端培训、设立导师制等举措,培养造就一批本地著名、省内闻名、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

  汪金权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5月20日,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雪荣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向汪金权同志学习。

  刘雪荣批示:汪金权老师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精神宝贵,值得全市学习。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这一呆就是22年。22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

  第一眼看到汪老师时,吃了一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面容消瘦,身材瘦弱,身上的旧西服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他这身衣服已穿了10年,还是当年到市里领奖时由学校所买。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而比他后来许多年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据介绍,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