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庠

简介: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公序。少从昆山张和学。景泰五年进士。曾任攸县知县,旋罢。负逸才,仕不得志,放情诗酒,往来江湖间。自称西湖醉老,尝过赤壁题诗,人称“杜赤壁”。有《楚游江浙歌风集》。
[展开]

杜庠的个人经历

生平简介

  杜庠(xiáng)生卒年不详,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代苏州人,从 昆山张和读书,以诗名于景泰年间。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曾任攸县知县,自负才高,不得志,弃官游历于江湖间,自称“西湖醉老”。每过赤壁就题涛,时人称其为“杜赤壁”。

诗作赏析

原文

  【 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杜庠

赏析

  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赤壁古战场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处,长江南岸。而杜庠所咏的赤壁大约是另一处,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的赤壁。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断崖临江,截然如壁,而呈赤色,故名。因苏轼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念奴娇》词,后人亦称“东坡赤壁”。其实,不管诗人所咏是蒲圻赤壁也好,还是黄州赤壁也罢,都不过是借题发挥,抒写自己的“思古之幽情”。诚如清代诗人朱日睿所说:“赤壁何必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诗人登山临江,思接千载,纵览古今,遂有此传诵一时之佳作。

  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赤壁之战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一举破曹,因此也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自然留下了很多启发人思考、令人感慨的东西。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当时,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连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断流,其志在必欲一举击碎东吴,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这首诗写得纵横逸宕,气势雄豪,蕴涵着沉郁的情感,读来如闻铁板琵琶,忽而转为悠悠清钟。据说当年曾广为流传,作者亦因之被呼为“杜赤壁”。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