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键雄

简介: 中国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与袁家骝在美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
[展开]

吴键雄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中国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与袁家骝在美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

  吴健雄的主要贡献是,1957年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之前,吴健雄已因在β衰变方面所作过的细致精密又多种多样的实验工作而为核物理学界所熟知。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而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说,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但如果宇称守恒,则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两种情况机会相等。因此,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由此,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吴健雄对β衰变的一系列实验工作,特别是1963年证明的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吴健雄对粒子或辐射探测器的研制有不少贡献。例如为了增加μ-原子的X射线的探测效率和能量分辨率,她在1964年就制造了中型Ge(Li)探测器,详尽地研究μ-原子的X射线谱,由此对原子核的各种性质作了极为精密的测定和解释。后来,X射线谱的范围又扩大到所有的“强子原子”,即所谓“奇特原子”。对强子的性质,如K-、P和∑-,也作了精密的测定。

  在1959年穆斯堡尔效应发现之后,吴健雄就对它有深入的研究,其最重要的贡献为利用穆斯堡尔光谱法于生物学中大分子的结构的研究。

吴键雄

  为了证实轻子数(见轻子)在弱作用中守恒律的有效性,吴健雄等在深达2000余英尺深的纯盐矿中安置了测量双β衰变仪器,测得“无中微子的双β衰变”的寿命为10-21年的数量级,即说明轻子数是守恒到10-3以上。

  在1950年以前,吴健雄已经做了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哲学的实验,称为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实验或矛盾,结果证明了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说明与目前的量子力学并无矛盾。1970年她的实验组对此作了进一步实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再次否定隐变量理论。

  吴健雄以她的为数众多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还获得其他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

  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健雄已发表过100余篇科学论文,与袁家骝合编了《实验物理学方法·原子核物理学》(1961);与S.A.莫斯科夫斯基合写了《β衰变》(1965)。

更新日期: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