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允庆

简介:沈允庆,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就职于四川雕塑艺术院至今。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雕塑协会副会长。2001年至2016年参加各种国际雕塑展及雕塑创作营活动,作品收藏于北京、上海、福建、河北、安微、山东、成都、重庆、深圳、长春、香港、韩国、美国亚利桑那等。 
[展开]

沈允庆的个人经历

参展记录?

2001 年

“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展,公众艺术奖;

全国第五届体育美展; 

河北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优秀奖;

春季学术邀请展;

沈允庆

四川雕塑状态展;

2002年

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 、提名奖;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专题报道《女性与雕塑》;

“新雕塑世纪”台湾第一届国际袖珍雕塑大展;

第一届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奖(双年展);

中国东阳木雕大奖赛;

2003年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

融入自然、共享空间、雕塑生命——环保雕塑作品展; 

中国西部风雕塑展;

福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小型雕塑精品展;

2004年 

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

第三届福建雕塑大赛;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雕塑让城市更美好;

2005年 

ART成都——女性艺术现场;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

“和平颂”——中国钢铁焊接艺术邀请展,二等奖;

全国第六届体育美展;

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优秀奖;

2006 年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优秀奖、佳作奖、入围奖;

“传统与现代——铸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

第四届中国雕艺节“惠安杯”石木雕刻大奖赛;

2007年

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作品联展(成都);

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2008年

韩国哈斯拉国际雕塑邀请展(韩国.全罗北道);

中国当代雕塑交流邀请展(深圳);

2009年

香港国际雕塑创作营;

中国动力——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北京);

礼赞生命—中国5·12大地震抗灾主题雕塑展(北京);

中韩当代雕塑交流邀请展(成都);

2010年 

中国60周年城市雕塑成就提名奖(北京);

国粹雕塑艺术成就暨《雕塑》杂志年度提名展(北京);

心声木鸣——中国当代木雕艺术展(北京);

韩·中雕塑交流展(韩国·全州);

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

2011年

中国雕塑年鉴展(北京);

中韩女性雕塑家邀请展(长春);

首届中国国际和平主题雕塑设计大赛,二等奖(北京);

中国u2022芜湖首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优秀奖(安徽);

美中艺术交流展(上海);

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温州);

2012年

心云——当代艺术交流展(成都);

形与意——中国当代架上雕塑邀请展(成都);

“五行和声”当代雕塑展(北京);

“峦山艺境”当代雕塑全国邀请展(深圳);

“Woman Road” -韩?中女雕塑家邀请展(韩国首尔);

2013年 

中国雕塑年鉴展(北京);

艺术成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2014年

“和谐·圆融”海峡两岸艺术名家文化交流展 (台湾);

第三届中国·青岛(即墨)国际雕塑艺术节;

“聚焦与共鸣”——2014北京·德国国际雕塑作品展(北京、柏林);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西安);

“纸介”艺术设计邀请展(成都);

2015年

中、韩、日当代艺术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

“聚焦与共鸣”——2015埃及、意大利国际雕塑作品展;

“无间创想”2015中国公共艺术系列展(上海);

绽放—2015中国首届百位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美术作品展(成都),三等奖;

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

2016年

里应外合首届峨嵋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峨嵋);

“异质共生”国际当代艺术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越界”过渡—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香港);

“诗性u2022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

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绿园)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 

共生共荣——2016中国雕塑邀请展(北京)。

艺术评论

女性与雕塑

中央电视一套《半边天》栏目

雕塑是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在大约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从事者,原始玉器和彩陶大多出自她们之手。但此后在雕塑领域中越来越难见到女性的身影,她们只是作为表现对象出现在雕塑作品之中。中国的现代雕塑开始于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现了第一批女雕塑家。现在全国大约有两百多位女雕塑家,她们在全国一千多人的雕塑队伍中是相当活跃的一个群体。

2002年7月到10月首届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在石景山区的玉泉公园举行,四川雕塑艺术院的沈允庆是这次参加现场打制的惟一一位中国女雕塑家。对她来说用这么强度的劳动制作这么大体型的花岗岩石的石雕还是第一次。面对这个很艰巨的任务,沈允庆从开始到最后完成几乎跟男性雕塑家没有任何区别,使用的材料甚至比很多男性雕塑家使用的花岗岩还硬很多,制作难度也大。她的作品以鱼为主题,用简洁、明快的艺术造型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在雕刻中间,使得她的雕塑在有力度的同时不乏女性的细腻、温柔和情趣。

现代化工具的改进为女性雕刻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她们也完全可以像男性雕塑家一样去做她们的作品。因为雕塑不是靠力气的,而主要是需要精神头脑和创意。对艺术的态度而言,女性也许比性比男性更多了些细致与敏感。

沈允庆:女人也可以雕塑刚强

文/王静

机声轰鸣的北京国际雕塑园里,现场雕刻的许多岩石已经基本成形,北京炎热的天气以及几场大雨丝毫没有影响到雕刻进度。沈允庆在头上随意围了块湿毛巾,和身强体壮的工人一起打凿岩石。 

沈允庆是参加这次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展惟一的一位国内女雕塑家,她此次共有四件作品参展,其中现场打制的是以红色花岗岩为材料的作品《鱼》。“其实从作品的风格上来讲,男性作品和女性作品没有什么差别。女性也可以做出很有气势、很刚强的雕塑,同样男雕塑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很细腻、很感性的。”这次参与国际雕塑艺术展现场打制部分的一共只有4位女性,其他三位分别来自韩国、阿根廷和亚美尼亚。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彼此的交流并不算太多,可是相处得却很融洽。组委会为大家安排了丰富的交流活动,各国的雕塑家们可以交流作品、经验,当然也会有情感上的交流。 

沈允庆坦言作为一名女雕塑家确实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这次的现场打制活动,就对女性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近有许多男雕塑家也因为不适应北京近来闷热的天气而得了热伤风。由于现场制作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坚硬的花岗岩,所以雕刻难度也就加大,对女性雕塑家的体力消耗也就更大一些了。“国外雕塑家们一般都是亲自上阵,工具也都是自备的进口工具;而中国的雕塑家则在作品的u2018开荒u2019阶段由工人制造,到后期的细致雕琢阶段才亲自上手雕刻,这大概就是中国雕塑家和外国雕塑家在雕塑制作阶段的最大不同之处了。”另外由于外国雕塑家使用的工具大多是进口的,所以在进度上可能稍微超过国内的一些作品,但影响并不大。许多国内的雕塑家都一再强调,就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性而言,国内的作品与国外作品没有差距,只是在整体发展上还需要提高。 

世界各国的雕塑家们在北京的时间安排上是很忙碌的,全部作品要赶在9月份正式展出前完成,但是他们仍然抽空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问到饮食上的安排,沈允庆说大部分的食物都是西餐,很合外国人的胃口,由于自己是四川人,吃饭的时候只好吃自带的辣酱了。看来这次雕塑艺术展的组委会为了让各国艺术家们吃好、玩好、工作好花了很多的心思。 

2002年8月8日 北京晚报

与铁共舞

文/刘柳

有时,生活中的一次偶然会演绎出种种情形,而种种情形又会衍生成这样或那样的事实。这在成都女雕塑家沈允庆的故事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证明。

前言

虽然素昧平生,但她的亲和与恬淡让我们初次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大概每个人都会有同感。沈允庆的确是个无可挑剔的女主人。她非常尽心地把我安顿在她工作室外的木椅上,桌上摆满了茶水、坚果和各种诱人的小食品。她引以为自豪的工作室坐落在城南被称为“蓝顶”的颇有名气的艺术村附近。这里聚集着6位相继出生在60年代的雕塑家。沐浴在秋日慵暖的阳光下,我立即被层层的白桦树拥抱着,林间令人惊喜地点缀着她的花,她的鸟,还有她那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锻铁作品---鱼,它们在婆娑的树林中摇曳着、婀娜着、跳跃着、游戏着、灿烂着,和我一样尽情地享受着这和平、宁静、自由和阳光---真的,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

第一章:艺术入门的故事

直到18岁她对艺术仍然一窍不通。连续两年高考落榜让她的父亲大失所望。这位四川省博物馆受人尊敬的资深考古学家一心指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历史学家,让她从小就抄写和背诵大量的古文古书,当然包括所有闻名古今的唐诗宋词。然而他最终放弃了这一远大理想,建议她在博物馆当临时工学雕塑。18岁的天真女孩好奇地问:“啥是雕塑?”她的父亲煞有介事地说:“雕塑就是捏泥娃儿嘛。”那便是她对雕塑最初的理解和认识。

沈允庆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开始学习泥塑和修复出土文物。“赵树桐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雕塑行业。晚上他常常教我们塑头像。不久我就有了一样新的爱好---为我所有的朋友塑头像。我不仅塑造得很快,而且还像模像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我今后学习雕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她微笑道。

沈允庆常常在成都附近的寺庙里一呆就是好几个月,修复那些在“文革”期间受损的佛像。“我最早接触的雕塑是庙里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而我最初认识的浮雕则是当时新都刚出土的汉画砖。”沈允庆回忆着。

1983年由于有人走关系开后门使她失去了临时工转正的唯一机会。在朋友们的催劝下,这位生性乐观的女孩只身前往重庆,住在四川美院的招待所里,埋头苦学专攻素描技巧。她每天完成两张素描,请老师修改指导,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两个多月,她的基本功一天天进步了。虽然她缺乏精致、细腻以及对素描几何结构的准确把握,但或许她的作品透着一股特有的质朴和真实,从而弥补了绘画专业技巧的不足。1984年她过关斩将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当她接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许多人就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她居然一下子就敲开了艺术的大门。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她正生病住院的父亲。“你现在总算是个大学生了。”那就是他所有的回应。

第二章:活水掀起的激情

通过在美院5年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沈允庆有了一些自信,她总算摆脱了那种没有艺术根基的感觉。毕业后她东游西晃,每年只出一两件作品。“我整整荒废了10年的时间。”她无不遗憾地说。

真正开始潜心创作是在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当时负责活水公园的策划总监美国艺术家贝特西.达蒙女士。初次见面后,达蒙女士对她的作品很感兴趣。经过沟通和交流,她们和成都另一位雕塑家邓乐一起,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合作,完成了其设计、制作和安装艺术作品。这是沈允庆第一次参与公共环境与雕塑的创作设计。作为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以鱼形为整体设计的活水公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曾获“中国环境教育典范”、“国际优秀水岸奖”等多项国内外褒奖和荣誉。

的确,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沈允庆才发现,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像雕塑那样让她如此痴迷不悔,如此忘我投入。而且,她一旦开始,便欲罢不能。“我喜欢鱼。它们很简单,却无比生动。”于是就诞生了她的系列作品“鱼”。我相信它们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塑得最多的还是胖女人---而且大家也比较认同。虽然我也用模特,但我更多的是在做我自己。我就是觉得胖女人特别可爱。”她咯咯地笑了。浏览她的系列作品“风韵”, 的确“丰”姿绰约,同样楚楚动人!

第三章:“大拇指”带来的福音

2000年由于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合同,沈允庆必须在20天内赶制完成使她饱受争议的“大拇指”,为此,她承受了不少烦恼与压力, 每天不得不心急火燎地忙于制作现场。在这令人并不愉快的奔波途中,她总是瞥见路边有家毫不起眼的铁匠铺。一天她在那儿偶然遇见一位朋友。“你会打雕塑吗?”她随便问道。“雕塑?我不晓得,我可以试一下。”铁匠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这突如其来的念头让她异常兴奋,于是她连夜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草稿,第二天兴致勃勃地来到铁匠铺,在她细致入微的精心指导下, 他居然打出了一件有模有样的“作品”来。从此,铁匠铺成了她的工作室,二人开始了长达7年的合作,虽然,一位做雕塑的艺术家和一位做农具的铁匠在交流、理解和互动上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我只凭借我的直觉,而不是某种观念。其实我在创作中很少有什么主题。我把一些点点滴滴的想法放在一起,慢慢地我的作品就出来了。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有趣的错误,我干脆就将错就错地做下去。”她的言语中有种掩饰不住的热情。沈允庆喜欢并享受着在铁匠铺里的即兴创作。“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让他停下来。打出来的东西往往与我最初的草稿截然不同,我喜欢随意的组合,拼凑成什么就是什么。那种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无与伦比,感觉非常好!”

她执着于她的雕塑,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比赛,她喜欢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思想和信息。2002年沈允庆有幸成为中国唯一的女雕塑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在现场制作长达1个多月,其间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对她进行了《女性与雕塑》的专题采访和报道。

沈允庆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锻铁雕塑成为她作品的标志。“人们往往先认识我的作品,再认识我本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连一些老一辈的雕塑家都认为沈允庆是个男人,当他们见到我时显得非常迷惑,甚至很惊讶。”她得意地笑着,脸上有几分孩子气。没有人能否认她作品中涌动的力量。那些看似破烂的、断裂的、拉扯的、拼凑的锈迹斑斑的废铜烂铁在她的手下蜕变成交错着真与幻、虚与实、动与静的夸张的、变形的、复杂的、奇妙的艺术作品……

后记

她的一位闺中密友告诉我,只要和沈允庆在一起,你什么也不用担心,她会安排好一切,照顾好每个人。我相信那是真的。在日常生活中,她是一个很女人的女人。但是她的艺术作品却没有丝毫女性的柔弱和矫情。要真正玩味并抓住她作品里的精髓,你只需步入她的工作室。在那间宽敞明亮、朴实无华的大房子里,即便是最小的作品,看上去都很自然、很美丽。她作品中有些很中国的东西,透过那些精致、巧妙的细节,如鱼鳞上突现的古老的青铜文字,胴体上若隐若现的中国结,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浮想联翩。那些作品和选题没有磅礴之势,它们源自她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展示着一个开朗、执着、独立、自信、乐观、雄心勃勃的单身女

人特有的个性、情感和生活经历。

沈允庆:从锻铁到纸上幻境

文/田一坡

生活中的沈允庆随和、恬淡,性格中带着一点爽直与阳光灿烂。她总是喃喃细语的、不急不躁的、含蓄而包容,这种沉静与舒缓的性格力量最终沉淀为一种艺术风格与气质。她的雕塑“超脱而不出世,空灵而又极写实,气韵生动而又充满静气”。从锻铁的雕塑到纸塑的物态,沈允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与直觉,创造出一个个平静、充实、细腻而通透的艺术作品。触摸她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恢复个体灵魂对生活的感觉。

沈允庆:从锻铁到纸上幻境

 她是一个雕塑家,一个阳光灿烂的女人!她有一双锻铁成金揉纸成梦的巧手,一双穿透自然与生活的慧眼。如果铁块能够开口,铁块会祈求能够遇上她;如果张纸可以说话,纸张的愿望一定是让她选中。她叫沈允庆。

作为艺术家,沈允庆平实而不喧哗,身上渗透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涵养。宗白华先生曾这样谈论中国人:“中国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静气。”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国人也许有着远远超出悠然意远又怡然自足的复杂生活感觉或情绪,但作为一种深远的文化背景或集体心理的原型意象,它仍然潜在地影响着许多现代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与艺术追求。比如,我觉得用“超脱而不出世,空灵而又极写实,气韵生动而又充满静气”来形容沈允庆的雕塑作品,就再恰当不过了。尽管沈允庆的雕塑在不同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但这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精神气质以及文化底色却一直延续着。

生活中的沈允庆随和、恬淡,性格中带着一点爽直与阳光灿烂。她总是喃喃细语的、不急不躁的、含蓄而包容,这种沉静与舒缓的性格力量最终沉淀为一种艺术风格与气质。她着迷于从破碎当中去寻求美的东西,喜欢出土的文物碎片,再通过修复成形,从文物器具上的道道痕迹品味着历史,在纵横交错的补痕捕捉那种残缺美。这也许与她最初的艺术经历相关。18岁那年,她未能如她的考古家父亲所愿,进入大学历史系学习,便在父亲的建议下去省博物馆当临时工学雕塑。就这样,沈允庆在成都附近的寺庙里一呆就是好几个月,工作的内容就是修复那些在“文革”期间受损的佛像。“我最早接触的雕塑是庙里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而我最初认识的浮雕则是当时新都刚出土的汉画砖。”沈允庆回忆说。这最早的临时工作既为她未来的雕塑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同时也把她的命运推向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如果当年的转正名额未被人替代,她现在也许就在省博物馆工作,当命运终究把她带向了雕塑艺术。否则的话,那些埋没于废铁堆中的铁、那些洁白柔和的纸张、那些所有经由她的手而最终获得生命的物什,该会多寂寞?该有多不甘?

谈沈允庆,就不能不谈她和锻铁的结缘,不能不谈她的锻铁雕塑。铁匠铺,这种原始的手艺在现代城市的存在如同一个奇迹。然而,在成都金府路330号,一个铁匠铺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引起了沈允庆极大的好奇心。带着试一试的心情,沈允庆走进铁匠铺,开始了她的锻铁雕塑的艺术之旅。是的,那是一间完全传统手艺意义上的铁匠铺,锻铁被烧红,一锤锤被敲打、延展出铁质本身的质感,一旦它们被艺术语言唤醒,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最初的创作过程中,沈允庆先是用泥做出雕塑的草样,在铁板上画出造型,然后就在师傅的帮助下煅烧、锻打,在烧红的铁块上捶打出想要的肌理效果,然后拼接,成型……随着创作的进展,她对铁的理解与把握越来越深,创作中的灵感也随着某些锻打中的机缘而涌现。那些火花飞溅的锻打瞬间,铁本身延展出的肌理与瞬间效果开始唤起艺术家的想象力与艺术直觉——材料与创作者的互动本就是艺术工作的隐秘的愉悦。

与铁的结缘最终成就了她的《鱼》系列和《风韵》系列作品。我尤其喜欢她的《风韵》系列,这是她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的结晶。其间的韵味、质感、结构,都让人流连。它们确实是虚实相生的,既有铁本身的质感,又有那种残缺中所蕴含着的对完整与丰满的无限接近。在这组作品中,铁的阳刚与捶打的细腻肌理,传统的铁匠工艺与现代的雕塑表现,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像沈允庆自己所说的一样:异形的铁质通过取舍、虚实、透空,围合成坚硬的雕塑造型,自然地表现出女性的自怜与自强的矛盾心态。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渴求是统一的。

事实上,创造锻铁雕塑时的沈允庆是好强的,她喜欢“女人也可以雕塑刚强”,强调女性与男性在艺术创作中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受制于铁这种本身带着不可磨灭的坚硬、阳刚、冰冷而理性的材料质地,沈允庆在创作中的女性特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尽管她本人对女性主义的一套理论并不是强调,但女性的天性最终会融进她的雕塑中。这里特别提出沈允庆作为雕塑家的女性身份,其实只是为了寻找到一个能够更好地理解她的雕塑创作与艺术世界。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倾向于献身日常要求,更关注纯粹个人的生活”。如果说人的生命本质上是一个献身过程,那么男性的献身更多地指向某种纯粹客观的东西或抽象性观念,而女性的献身则指向生命的具体性——“一种时间性的、似乎一点一滴的东西”。女人的生命直觉就在生命本身当下的流动中,不像男性的生命直觉那样置身于这种流动之外。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女性自身的经验与直觉的表现都更为充分。

在沈允庆最近的一组关于女人身体的雕塑中,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关于身体经验的艺术表达。在《惑》与以四个季节命名的人体雕塑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丰腴的肉身巨大的魅惑力。它们丰腴、肉感,曲线柔和含蓄。造型平和,一滴滴地渗出慈悲。当它们被置于不同的环境与季节中时,体态、神情有着微妙的与环境的应和。这种对于身体的微妙体会也许只可能被女性的敏感捕捉。那是一种深掩着的微妙。诚如艺术家自己所言:“这些作品,不咋眼,但耐看,观众都想用手去触摸它的温度,触摸时就有了参与感想:女人的状态,虚掩着、深埋着。女人的体态,丰姿绰约,清新流利。美在简单,美在舒坦。”我想补充的是,在简单与舒坦之外,它们会带给人以巨大的迷惑,彷佛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谜,可以猜想,却永远也猜不透。

命运和艺术会驱逼着艺术家自己往前走,当一种材料在长时间的创作中被穷尽了它的可能性之后,艺术家就会去寻找新的材料,新的表现形式。沈允庆慢慢放下了锻铁,并寻找到了一种与铁有着完全不同质地的材料——纸。她的创作开始向生活本身回归。她把过去做雕塑的材料完全颠覆,要把雕塑做得更轻,更环保、更低碳、更当代,更能让大众接受。在《物态》系列作品中,她用纸捏塑出白菜的物态,茎、脉栩栩,其中,纸形塑了白菜的质地,白菜的物态也延伸了纸张的可能性,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的,是一双无比灵巧的手,是艺术慧性的想象力,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于日常事物的物性直观。只有真正懂得纸和懂得生活的人才可能从中直观到这种物态的亲切。同时,利用光,让纸散发出它可能的光芒,彷佛纸上幻境。

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的敏感与回归,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不能小看它的意义。思想家西美尔在谈到现代性时说,现代人喜欢追求种种伪造的理想:在名目繁多理想中,生活的实质内容变得越来越形式化的空洞,越来越没有个体灵魂的印痕,生命的质地越来越稀薄。人的生活、生命的质地逐渐在技术中隐身。而艺术在这一点上恰好形成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拯救。重新恢复人的生活感觉的品质:人们对于事物的微妙差别和独特性质必须重新获得细腻的感受能力,在平淡的方式中变为独特的个体。沈允庆的物态系列,有助于恢复个体灵魂对生活的感觉,使一个人的灵魂保持高雅、独特、内在。这是她的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艺术可以取材于生活

口述/沈允庆,编辑/胡颖

(引言)

十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令沈允庆在一家传统锻铁铺里找到了与传统雕塑创作不一样的方式,堆满废残片的简陋铺子里,随意丢弃的边角料在她手中随意造型,《鱼》《风韵》等经典雕塑逐一诞生。十年后,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雨,令她对纸产生了关注,在一次次材料转化实验后,我们看到了《苦瓜》《白菜》等一系列叹为观止的纸雕作品。

(正文)2011年7月成都暴雨,听说那三四个小时就跟“看海”似的。当时我在深圳做一个“迁徙的候鸟”城市雕塑,成都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到处都淹了,蓝顶的画家全在水里捞画儿呢,损失惨重,叫我赶紧回去,说我的“胖女人”都漂到天艺村去了。我心想哪有那么夸张。等到回去的时候水已经退了,工作室地上全是泥浆,箱子里的光盘啊笔记本电脑还有刚买的一提厕纸全泡湿了。笔记本电脑肯定没法用了,厕纸扔了好像又有点可惜,就想能不能拿来做点什么。然后我就到菜市场去了,买了几根苦瓜。

选择苦瓜也是从雕塑的角度来考虑的,它表面有机理,附着力应该会很好。其实也是慢慢琢磨,凭自己的想象去做,越来越有兴趣起来,就每天去买一根回来。其实那时候苦瓜还挺贵的,而且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很直的,我就想能不能按照传统的雕塑手法,用泥翻个模出来。结果翻到过程更加困难,买菜来做其实更好,而且在型上是不固定不可复制的,每一根都不一样。像我以前做铁也是不可复制的,下次再打一模一样的出来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一次制作的过程中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你会把那种好的感觉保留下来。就像绘画一样,为什么绘画的价格会那么高,因为它只有一张原作。

而且用纸巾和苦瓜来创作更贴近生活,这种很生活的东西是你每天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的。慢慢地做,从一个生手变成熟手,这个过程中你要慢慢摸索,为什么之前的做不好,如何去改进。

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吧,做了三四百根,也不知道该怎么组合。一次去巴厘岛玩,岛上一家酒店给了我很大启发。那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室内装饰完全没有金碧辉煌的东西,全是取材于自然,哪怕是一盆花,一盘果实,都是从地里树上摘回来的,有新鲜的也有蔫掉的,呈现出一种生命的过程。我就觉得怎么会这么漂亮呢,而且成本也很低,但看起来却很雅致很舒服。回来后,我就知道苦瓜应该怎么组装了,就一个一个的堆起来形成一根柱子,组合成了两米多高的苦瓜柱。那年刚好参加成都双年展,在许燎源博物馆,我就带去参展了。

纸质的雕塑很轻便,也可以切割开再粘好,一个人就能完成搬运的全过程,不像以前做锻铁的作品,要考虑运输的问题。到了博物馆,我把他们重新组装好,打上顶灯,效果特别好。很多人问我,哎?你怎么一下子做这个了?就感觉我的变化很大,突然就很当代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以前做雕塑,每天都要做泥塑做铁,过程很慢,而且越做越没有激情。大家都说“胖女人”好,那就继续做,该放大放大。然后又很费时间,还要求工人给我翻,翻万我来打磨,完了还要拿到工厂去,整个过程你都要靠别人一步一步协助你完成。其实也挺无奈的。我打了十年铁,作品算下来一共就四五十件。每一次做之前我都要提前电话预约师傅,看他那天有没有空,有空就去,没空就等着。因为他挣我钱很少,又浪费时间,所以要等他把钱挣的差不多了再来做我的事情,所以我就很被动。做了纸以后,你发现自己可以什么都一个人搞定,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创作,状态就特别好。以前有人一来我工作室就说,哦,你是做雕塑的吧,也就一看而过。但用纸张创作之后,大家看了都会很惊讶很感兴趣,因为材料本身是很亲近很贴近生活的,做成的蔬菜也是很贴近生活的,这种震撼是金属无法替代的。

沈允庆

雕塑艺术家。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现就职于四川雕塑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品欣赏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