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夔

简介: [明]字章甫,合县(今福州)人。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
[展开]

周之夔的个人经历

简介

  周之夔曾加入复社,与钱谦益、瞿式耜友好,主讲过垆册书院。周之夔因为自己名气高而自负,不被复社其他成员所接受。有一次他与张溥产生仇怨。后来周之夔被罢官,他就怀疑是张溥暗中搞鬼。听说陆文声上书攻击复社,就跟着上书说明自己因为张溥而失去官职,并且告状说明复社的恶行。但是巡抚张国维说:“周之夔失去官职,与张溥无关”。

履历

   隆武元年(1645年),明绍宗曾任命他为考选推官、翰林院编修与监军等职。丙戌(1646年)春,徐孚远从松江浮海进入福建来招兵买马。大学士张肯堂因为周之夔熟悉海道而推荐他到徐处服务,后来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后来南明兵败后遁入佛门,以卖字画谋生,另有一说在永历二年(1648年)1月因清军入城而被杀。

后记

  周之夔著有《弃草集》。收录于《闽海赠言》的有〈沈将军铙歌鼓吹曲〉与〈赠沈大将军总戎登莱〉等文。

周姓起源

  周,密也,从用、从口。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两大支:古周国和姬姓。第三支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1]

周之夔

一、出自姬姓

  1.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今汝州庆阳古城一代)。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2、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3.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4.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二、外族改周姓

  一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二是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三是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

周姓演变

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