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凤翔

简介: 华凤翔,中国近代航空先行者。抗日战争期间,主持飞机工厂内迁并恢复生产。1949年参与“两航”起义的组织和发动工作。50年代初主持建立新中国第一个民航机械修理厂。随后又参加筹建民航的科研所,并取得了可以实用的成果。他是民航科研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展开]

华凤翔的个人经历

华凤翔,中国近代航空先行者。抗日战争期间,主持飞机工厂内迁并恢复生产。1949年参与“两航”起义的组织和发动工作。50年代初主持建立新中国第一个民航机械修理厂。随后又参加筹建民航的科研所,并取得了可以实用的成果。他是民航科研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华凤翔 - 简历

1897年3月29日 出生于天津市。

1916-1920年 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

1920-1925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造船工程和机械工程。

1926-1929年 在广州增埗工业专门学校当教员。

华凤翔

1929-1933年 任唐山交通大学副教授。

1933-1934年 任上海交通部航政局验船师。

1934-1938年 任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程师、生产部主任。

1939-1941年 在上海私立工业专科学校教书。

1941-1942年 在桂林广西纺织机械工厂任职。

1942-1944年 在成都航空研究院任材料研究组副组长。

1944-1945年 任重庆战时生产局专员。

1945-1948年 在善后救济总署任工矿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1949年 任中国航空公司顾问兼器材课课长。

1949年11月9日 参加“两航”起义。

1950年 任军委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

1951年 任太原机械修理厂厂长。

1952-1957年 任中航检查小组组长、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

1957年12月 任民航科学研究室副主任。

1963年9月 任民航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12月 任民航局顾问。

1984年3月27日 逝世于北京。

华凤翔 - 生平

华凤翔,1897年3月29日生于天津市。自幼家境贫寒。3岁时,父亲死于八国联军的入侵。父殁后,家庭生活靠母亲做针线维持。幼年的华凤翔立志求学,但无力交纳学费,直到10岁才找到一所免交学费的半日制学校就读。母亲经常勉励他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要争口气,不要因为家庭贫寒而做出不体面的事来。上学买不起课本,他就借同学的书,自己抄写、装订,历次考试始终是全班之冠。幼年的艰苦生活为华凤翔的一生正直、自尊、勤勉奠定了基础。由于他学习刻苦,以优异成绩由半日制学校考入天津官立中学。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唤醒了沉睡的北平,爱国青年的热气腾腾,打破了各大学校园的沉寂,人们痛恨卖国贼,反对巴黎和约,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廿一条不平等条约。清华和北大的师生们率先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华凤翔是学校治安纠察队的成员之一。

1920年夏,华凤翔在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毕业后,公费派送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造船工程。之所以选学造船工程,是从富国强兵的思想出发的。他认为日本侵略者的强盛是由于有强大的海军造船工业。他不但刻苦学习,还一边学习,一边利用假期到造船厂劳动。

1923年,他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到船厂实习了几个月,又入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继续读造船和机械工程。1924年获硕士学位,他在美国东部参观了一些工厂,于1925年春回国到天津。回国后,本想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但由于他在国内的造船厂无熟人,谋职艰难,只得在家赋闲一年多。

1926年,经同学李庆善介绍,华凤翔到广州增埗工业专门学校当教员。1929年夏,华凤翔离开广州北上,到唐山交通大学任副教授,讲授材料试验学及动力学。1933年,华凤翔入上海交通部的航政局任验船师。1934年,华凤翔听说杭州笕桥中美合营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征聘工程师,便自荐进入该厂,任工程师、生产部主任,开始从事航空技术工作。

1936年,华凤翔去美国考察飞机制造工厂,凡有关飞机、仪表、发动机、螺旋桨,都仔细观看,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后被派赴马丁厂监造轰炸机6架,取得了不少经验。于1937年回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14日,中央飞机制造厂遭敌机轰炸,美方人员弃厂而逃,华凤翔却挺身而出,主持工厂内迁武汉工作,肩负起厂长职责,迅速把工厂生产恢复起来。1938年四五月间,美籍经理厂长又来到武汉接管工厂,华凤翔愤然离开工厂。1939年后在上海私立工业专科学校教书。1941年,在桂林广西纺织机械工厂工作。

1942年,应原杭州飞机制造厂总经理、当时任航空委员会成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王助的邀请,到研究院任材料研究组副组长,从事航空科学研究工作。1944年,在重庆战时生产局任专门委员。

1945年,善后救济总署成立,华凤翔曾参加工矿物资申请单的筹备工作。1946年春到上海,在善后救济总署任工矿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秋,因工矿物资不按需要供给,而大量倾销其战时的“剩余物资”,不但不能救济受损的工矿业,反而冲击了民族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华凤翔被派往美国交涉补救办法,停止运送剩余物资,把工矿物资款用于生产机器及原料,但收效甚微,使华凤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

1948年4月,华凤翔应中国航空公司主任秘书王助的邀请,到中国航空公司任顾问,后兼任器材课课长。1949年4月,随中航迁到香港。

1949年,中国航空公司迁台,引起绝大多数员工的强烈反对。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两航”)爱国员工酝酿起义。九十月间,华凤翔曾参加何凤元、陆元斌等地下党组织召开的“中航”中上层骨干会。会上研究把飞机飞回大陆的问题。他当时想,中航有飞机,有人才,有修理厂,还有一套比较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能全部搬回,一定能为国家做点事。所以,当时华凤翔就表示愿意参加起义,为祖国效劳。地下党组织认为华凤翔为人正直,有爱国思想,所以让他参加鼓励和动员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起义的工作。

1949年11月9日,“两航”12架飞机北飞,起义成功。华凤翔在原“两航”上层人物中年龄比较大,有资历,对中层干部颇有影响。“两航”起义后,因美籍人员采取不合作态度,中航留港起义员工以及机航组积极分子,公推华凤翔代理机航组主任的职务,留在香港,参加护产斗争。机航部门在香港的财产最多,工作量大。华凤翔当时主持机航部门的护产工作,能积极执行党的保护在港财产、抢运器材回来的政策,在“两航”护产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

1950年11月,华凤翔担任军委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1951 年元月,华凤翔任太原机械修理厂厂长。1952年1月,任中航检查小组组长、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1957年12月,任科学研究室副主任。1963年9月,任民航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12月,华凤翔被任命为民航局顾问。

华凤翔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届的代表,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

华凤翔是近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为人刚直不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献身事业的精神。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即将回国之际,曾有人聘请他到当地造船厂任监造,这是一个为人瞩目的肥缺,不仅薪俸优厚,而且因为执掌监造大权,经常可以得到“外快”。然而,他丝毫不为所动,一心想的是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毅然在学业结束后,踏上归国的旅途。

华凤翔有强烈的事业心,工作作风严谨,在杭州飞机制造厂任职期间,负责工厂的生产计划工作,即使是对美籍人员也能严格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对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有很大贡献。

华凤翔是个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的人。他平时把上书店看书、买书视为乐事。他的工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买书。他有大量的个人藏书,民航科学研究所组建之初,他把自己珍藏的部分技术业务书籍捐赠给新建的研究所。他还是一个考古工作的业余爱好者,对甲骨文颇有研究,收藏有许多这方面的标本、资料。他生前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运输卷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华凤翔 - 筹建修理厂

1950年7月,军委民航局机航处提出在太原建立飞机修理厂的建议,经呈报周恩来副主席批准,于12月将太原亲贤机场及二、三营盘旧兵营交民航建设飞机修理厂用。1950年11月,华凤翔到北京参加“两航”起义周年纪念会之后,就留在北京,担任军委民航局机务处副处长,开始筹备建立民航太原机械修理厂。

1951年元月,民航局任命华凤翔为太原机械修理厂厂长。华凤翔带领“两航”起义中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太原,并将原中航香港飞机翻修厂的全套设备以及大批器材、零件运至太原,作为建厂的主要技术和物资基础。1951年1月15日,太原机械修理厂正式破土动工。建厂期间,时值严冬季节,华凤翔领导全体员工冒着寒风大雪,白天工作,夜间轮流站岗,建厂护厂。工作虽然十分艰苦,但大家热情很高。在华凤翔的领导下,创造了糯米铜板补水泵的办法;缺少焊粉,自己配方制造;利用废料制造了起落架的试验架、发电机的碳刷,等等。工程处将旧火柴厂房屋改建为修理厂厂房和仓库,新建了发动机试车车间、螺旋桨车间、喷砂车间、锅炉房和办公室等一批房屋、道路和高压电网路。工程设计组加班绘制了厂房机器设备布置图和电路、管道线路图。检修组成立了14个小组,按专业分工检修和安装各车间的机器设备,全厂约1600余吨的机器设备全部由员工们自己动手搬运。器材小组配合建厂工作,设立了发料间和工具室,保证了器材和工具的及时供应。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修理厂胜利地建成了,创造了百日建厂的高速度。1951年5月2日,民航太原机械修理厂举行了开厂典礼。华凤翔在开厂典礼上勉励大家发扬建厂精神,加强政治和技术学习,不但要修理,还要研究制造。

1952年后,民航局根据中央指示进行整编,民航太原机械修理厂的全部人员、设备、厂房设施等移交给航空工业局。该厂成为中国早期发展航空制造业的工厂之一。

华凤翔 - 民航科研

1956年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在12年内,在最重要和最急需的部门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民航局党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航科技工作问题,明确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针、任务和措施。随即成立了由华凤翔、林立仁、顾其行三人组成的民航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即民航科研所历史上俗称的“三人小组”,华凤翔任组长。“三人小组”在分管科技工作的陈瑞光副局长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听取业务部门和群众对开展民航科学研究的意见,制定出《关于中国民航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案(草案)》。1956年7月28日,中国政府聘请苏联民航科学院专家组来华,协助中国民航搞好科学规划工作。以华凤翔为组长的民航科学研究规划小组,陪同苏联专家组去民航全国各主要地区进行参观访问和座谈,商讨并制定民航科研的短期和长期规划以及民航科研机构的编制和设施。在苏联专家组的协助下,三人小组修订了《关于中国民航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案(草案)》、《民航科学研究所组织系统图》、《科学研究所规章草案》、《科学研究所1957-1959年编制草案》、《科学研究所1957年的研究课题规划(草案)》、《1958-1960年研究项目规划(草案)》以及《科学研究所技术委员会章程、研究方法、主要试验设备项目》、《成立科学研究院计划》等文件。这些文件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得到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的肯定和赞许,指导了民航科学研究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为民航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7年7月9日,经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民航科学研究室,下设技术经济研究组、飞机发动机研究组、无线电通讯导航研究组和技术情报研究组。同年12月,华凤翔被任命为科学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12月11日,经交通部批准,在民航科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民航科学研究所。研究所设技术经济研究室、飞机发动机研究室、无线电通讯导航研究室、技术情报研究室及一个金工车间。1963年9月,华凤翔被任命为民航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华凤翔作为有业务专长的副所长,注重业务建设,积极充实科研人员,建立科学研究实验室。因此,在很短时间内,研究所逐步建立了无线电通信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并充实了金工实验车间等设施。在华凤翔的领导下,1958年至1959年民航研究所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例如,比相制仪表着陆设备的研制、延长AЩ62发动机翻修使用寿命和里-2飞机延长结构寿命的研究、飞机播种造林试验,等等,推动了民航技术革新的高潮,对民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华凤翔 - 参考资料

[1] 数字中国网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P7P5941&xpos=30

[2] 逸名网 http://www.uname.cn/top/celeb_87779.html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