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绪

简介: 康正绪,秦腔须生。1912年生,西安市人,16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从师刘立杰、高天喜、党甘亭等。出科后在西安、兰州、平凉等地搭班、组班演出,1949年参加尚友社。此后从事秦腔艺术40余年。
[展开]

康正绪的个人经历

康正绪 - 简介

 

康正绪,男,秦腔名家,工须生。 1912年生,西安市人,16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从师刘立杰、高天喜、党甘亭等。出科后在西安、兰州、平凉等地搭班、组班演出,1949年参加尚友社。以后的的演出生涯与秦腔班社“尚友社 ”关系密切。尚友社现为西安市秦腔一团,于1945年8月15日在三原县张家巷成立,由原集义社人员刘光华、郭育中、骆彦芳、田玉兰(会计)、张宝元(茶房)五人集资筹建,刘光华任社长,其他四人任副社长。剧社成立时,除招回原集义社艺术骨干之外,还先后聘请了一些著名演员加盟。有著名旦角何振中、杨金声,著名须生陆顺子、王文鹏、王益民、康正绪、阎国斌、李正斌,名净张健民、吴济民,名丑晋福长等,演出阵营已属可观,在关中诸县演出,备受欢迎。1947年尚友社返回西安,重租三皇庙场地,搭盖了席棚剧场营业演出。由于战争期间,剧场多次被国民党军队占用,剧社无法演出,几度停演。虽勉强支撑,但营业萧条,负债累累,解放前夕,处境已十分窘迫。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剧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经济支助下才获得新生。又有王伯谋、张镜伯、寇遐等社会知名人士赞助,使剧社得以复兴。成立了董事会和理事会,王伯谋任董事长,何振中任理事长,刘光华仍任社长。在东木头市修建了砖木结构的“尚友剧场”和办公用房。排演了现代戏《穷人恨》、《血泪仇》和新编历史剧《鱼腹山》等剧目,剧社面目一新。为了加强艺术建设,提高演出质量,先后延聘了著名教练兼导演惠济民、著名戏曲音乐家周坛、朱自忍、彭义生,鼓师刘文辉,琴师王兴福、周建邦,美术师李健,编剧鱼闻诗、范角,著名小生李益中、张新华及四大坤伶王玉琴、李爱云、华美丽、傅凤琴等艺术人才,形成了一个名家荟萃、艺术力量雄厚的艺术阵营。秦腔名家孟遏云、大麻子、任哲中、李爱琴、肖若兰、余巧云、宁秀云等在解放之初都曾在该社作过短期演出。何振中的《游西湖》、《玉堂春》,张健民的《草坡面理》、《斩单童》,康正绪的《醉写赫蛮》、《闯宫》,杨金声的《抱火斗》、《压发》,阎国斌的《水淹七军》、《挑袍》,张新华的《黄鹪楼》、《拷寇》,大麻子的《三搜府》、《张松献图》,王玉琴、李正斌合演的《三娘教子》,李爱云与刘茹慧合演的《庵堂认母》,华美丽、傅凤琴合演的《斩秦英》,还有何、康、张联袂演出的《黑叮本》、《二进宫》等剧,皆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因此,尚友社很快在西安走红,每场戏票抢购一空,场场爆瞒,出现了建社以来空前的盛况。

1952年,尚友社排演了由淡栖山改编、惠济民导演、张新华、华美丽、李爱云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轰动了西安古城,连演数月不衰;康正绪、傅凤琴、华美丽主演的《屈原》更是独步西安剧坛,久享盛名。还以四坤伶分场串演一个角色的演出形式,如《梁祝》的祝英台、《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喜看名角的心理和欣赏习惯。因之,尚友社以名角荟萃、珠联璧合的特点,驰名于陕西及西北剧坛。

尚友社建社40余年来,共招收五期学员,培养艺术人才。解放前第一期“尚”字辈学员优秀者有旦角陈尚华(后为导演),须生周尚易、王尚志、傅尚德等。解放后四期学员中优秀者有刘茹慧、王君秋、李宝珍、董珣、苗长幸、陈民贤、齐海棠、龚彩莲、广雪琴、刘晓玲、车春芳等。“文革”后,又聘请京剧著名旦角李德富任教练,还吸收了兄弟剧团优秀演员刘美丽、陈俊义、康少易、杨三榆、严德安等加人,相继补充了演出力量,恢复了元气。

康正绪

尚友社建社以来,演出剧目很多,大小计有二三百个。如《卧薪尝胆》、《重耳走国》、《玉梅绦》、《闯宫抱斗》、《黄河阵》、《黄金台》、《五典坡》、《黑叮本》、《对银杯》、《玉堂春》、《假金牌》、《白蛇传》、《铡美案》、《春秋笔》、《李陵碑》、《铁兽图》、《打銮驾》、《芦花荡》、《十道本》、《游龟山》、《拷红》、《杀狗》、《铜台破辽》、《西厢记》、《三滴血》、《游西湖》、《法门寺》、《烈火扬州》、《刺目劝学》、《棠棣之花》、《杨门女将》、《屈原》、《庵堂认母》、《辕门斩子》、《伐子都》、《借扇》、《潘金莲》等传统剧和改编移植剧目;演出现代戏有《刘莲英》、《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党的女儿》、《朝阳沟》、《红松林》、《赶花轿》、《巧绣山花》、《游乡》、《补锅》、《智取威虎山》等;演出创作和改编剧目有《宋襄之仁》、《三月雨》、《南方怒火》、《金色道路》、《金麒麟》、《英烈传》、《秦王求贤》、《荆轲刺秦》等。 1952年,何振中、惠济民、张新华、朱自忍等人随陕西省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张新华获表演三等奖。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西北分团文工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5年《屈原》参加西安市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主演康正绪、傅凤琴、华美丽均获表演二等奖。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参加的折子戏《黑叮本》、《三上轿》、《拷寇》和现代戏《刘莲英》,获得多项奖,何振中、康正绪、张健民、张新华、李爱云均获表演一等奖,李正斌、傅凤琴获二等奖。1964年《三月雨》参加陕西省现代戏会演,获创作三等奖,主演王玉琴获表演一等奖、李正斌、董珣获二等奖,王君秋等获三等奖。1979年和易俗社联合演出的《西安事变》赴京参加文化部举行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创作和综合演出一等奖。

康正绪 - 活动年表

2005年10月,农历乙酉年:中国秦腔音配像工程首批作品出版

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把众多秦腔名家的优美唱腔挖掘整理,将之与青年演员的表演相结合,中国秦腔音配像工程的首批作品已面世,从而为保护秦腔这一古老文化遗产闯出一条新路。

首批推出的五个秦腔折子戏包括由秦腔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刘毓中、孟遏云、苏育民原唱的《三回头》,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郭明霞、王玉琴、杨天易、张咏华、康正绪、何振中、傅凤琴等担当原唱的《杀庙》、《四郎探母》、《镇台念书》、《打金枝》。他们的唱腔清亮淳厚,高亢优雅,婉转动听、气韵生动,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优秀演员张涛、冯永安、王荣华、赵阳武、韩丽霞、王宏义等为之配像,他们扮相青春亮丽,表演潇洒大方,音像相得益彰。

康正绪 - 艺术特点

康正绪的嗓音宏厚宽广,行腔注重气息控制,丹田音十足,唱腔字清腔纯、苍劲挺拔,慷慨激越,善于处理大段唱腔的节奏及感情起伏,给人以酣畅淋漓、气势雄浑的艺术享受,念白尤见功夫,清晰流畅,喷口遒劲,尖团讲究,表演质朴,功底扎实,富于激情。纱帽、道袍、靠把、衰派戏均善演之。

康正绪 - 演出剧目

康正绪的演出代表剧目有《十道本》、《太白醉写》、《大报仇》、《状元媒》、《黑叮本》、《草坡面理》、《葫芦峪》、《五典坡》、《打金枝》、《法门寺》、《杀庙》、《秦琼表功》、《苏武牧羊》、《炮烙柱》、《让都城》、《烙碗计》等。

康正绪 - 获奖

1955年获西安市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二等奖。
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一等奖。

康正绪 - 存世音像

(1)《十道本》(全折)(与谭振中、姚裕国等合作演出,50年代录音)
(2)《草坡面理》(全折)(与张建民合作,50年代录音)
(3)《大报仇-争印》(选段)(1979年录音)
(4)《葫芦峪-拜台》(选段)(50年代录音)
(5)《铡美案-杀庙》(全折)(与李爱云合作,50年代录音中唱录音)
(6)《五典坡-大登殿》(全折)(与何振中、张建民、李正斌等合作,50年代录音)
(7)《李白醉写》(片段)(陕西电视台录像)
(8)《回荆州》(全本)(饰演诸葛亮,陕西电视台实况演出录音)
(9)《打金枝-背舌》(全折)(与何振中、付凤琴合演实况录音)
(10)《乾坤带-斩秦英》(全折)(与王玉琴、付凤琴、何振中等合作演出)
(11)《打金枝》(全本)(与何振中、宋尚华、李可易、张新华等合演实况录音)
(12)《五典坡-赶坡》(全折)(与何振中合演录音)
(13)《双龙珠》(选段)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