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儿

简介: 大耳儿,即刘备。刘备(公元161-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展开]

大耳儿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大耳儿”是刘备的绰号。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自己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当然是耳朵特别大,所以人们把他叫做“大耳儿”。

文献记载

三国魏·王粲·《汉末英雄记》:曹公擒吕布.布顾刘备曰.玄德.卿为上坐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曰.缚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缓之.备曰.不可.公不见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憾【○明本作颔.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六作领 .】之 .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人物相貌

《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刘备的相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顾自见其耳。身长七尺五寸,在古代当属身材高大。垂手过膝即站立着把手放下,手超过膝盖。古人认为,手长必须身长,手身相配为好。手长身短并不好。身长、垂手过膝,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贵相。经云:"手长过膝,盖世英贤。"目能自顾其耳是指耳朵高耸,厚大垂肩,自己能够用眼睛看见自己的耳朵。《广褴集》云:"耳大四寸,高耸垂肩者,主大贵寿长。"经云:"耳能自睹者,吉。"

人物生平

东汉末年,刘备募兵参加镇压黄巾,数有战功,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县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均以才疏学浅等推辞了,后陶谦病故,陈登等人迎接刘备,让他领徐州牧,刘备出于大义,只好接受。后徐州又被吕布夺去,刘备不得已而依附曹操,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后曹操表奏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豫州牧,然而刘备志不在小,乘机逃脱曹操的控制,斩杀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占领徐州。但是,曹操亲自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大败,势力集团被打散,关羽被擒,刘备依附袁绍。后刘备又退至新野依附刘表,荆州人才多归附刘备,曹操大将夏侯惇、曹仁等率大军来攻,刘备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后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忠心辅助。后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又败于当阳长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先占据荆州,再吞并刘璋所统辖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汉中,在汉中之战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退军,完全占据了曹操的汉中,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进位汉中王,使蜀汉政权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大耳儿

然而,汉中占领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以白衣计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为魏后,于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的身份重新建立汉朝,继续东汉大统,改元章武元年。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图夺回荆州,但于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最终撤退到白帝城。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谥号为昭烈帝。

人物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讲求穿着。这一性格是他的弱点,以致后来在能力、才学、识见上逊于曹操。刘备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识人善用,终成大事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泽东认为:"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公孙瓒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叛曹建蜀,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感情用事,惨败夷陵

刘备感情用事,这是他性格中的弱点,导致了他的失败。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执意发兵讨伐,众将士从大局出发劝阻,他将奏章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勿得再议。"立国大业每一步皆出于理智,刘备此次讨伐却是复仇行动,并不是征战大业,从而一反"隆中对"中确定的战略决策,背离众意,终于,被陆逊败于夷陵。

对蜀汉来说,夷陵惨败,大损国力,元气大伤,许多将领在此战中阵亡,如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等,还有一些奇谋异能之士也在此战中阵亡,如马良等。蜀汉后来的几十年,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也就此成为泡影,给日后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人物评价

《三国志·先主传》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昭烈皇帝:“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相关新闻

成都“惠陵” 历史记载的刘备墓(2013年4月16日00:04新浪四川)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史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到了白帝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8月下葬。人们根据史料的记载,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因为上述的史料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蜀汉的观阁令史(从事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在蜀汉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刘备的葬处。

  刘备死后,尸体由奉节运回成都,后与吴夫人合葬于惠陵(今武侯祠内)。在今天的武侯祠内确实还有刘备墓的建筑。武侯祠博物馆的人在一次植树时,意外地在刘备墓的封土边缘挖掘的树坑中发现了许多蜀汉时期的砖。这从侧面证明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惠陵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毛泽东妙评三国:刘备有一个优点两个缺点(中国网 时间: 2008-02-09)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其褒贬十分中肯。

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於刘备善於用人,善於团结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加以解释。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同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麽写,历史上也那麽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他多次强调刘备善於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起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翦伯赞在《光明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刘备的长处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於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

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在讲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接着说: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鉴於这些,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曾明确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让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刘备当之无愧得第一(2014年03月10日 10:04:46  来源:?羊城晚报)

  很多历史人物,靠着“感动”别人去赢得支持、帮助,成就一世英名。其“感动”别人的技艺之高,称得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真要排出个座次的话,皇叔刘备恐怕算得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了。

  刘备感动的人实在太多了。刘备为救陶谦的徐州,问公孙瓒借赵云,事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为别”。此时的赵云,得不到公孙瓒的重用,只是一岌岌无名的部将;而刘备,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已闻达于诸侯。这一“执手挥泪”,赵云从此死心塌地,致死方休。隆中请诸葛出山,诸葛三分天下大计一出,刘备知道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缺的人才:战略家。于是乎,刘备恳请孔明出山为助,孔明待价而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睿智如孔明,终究挡不住这一哭,明知不得其时,也慨而弃耕,为蜀劳累一生。

  刘备忙碌半生,纵有关张赵万夫不当之勇,苦无智将相佐,还是落得个无立锥之地的下场。偶得化名单福的徐庶,稍用一计,即大败曹仁,得了樊城,刘备自然奉徐庶为上宾。可惜好景不长,曹操用程昱计召徐庶回许都。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三哭,从此断送了徐庶的政治生命,“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以致后来赤壁大战,唯徐庶识破了周瑜、诸葛亮、庞统的计谋,却只求自己远遁,任凭曹军被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

  刘备统七十万大军败于陆逊之手,无颜回成都,在白帝城临终托孤一段极有深意:刘备以手抚诸葛孔明之背,共同回忆起往事,泪流满面;然后说儿子刘禅不才,你诸葛亮才情胜过曹丕十倍,不如你来做君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同处三国时期,刘备的老对头曹操感动人的功夫也不逊色。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一大捆信件。一个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匆匆来向曹操汇报:“丞相,袁绍仓惶逃跑的时候,扔下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我们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来看了看,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敌人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曹操手下的亲信十分生气,向曹操建议说:“这还了得!应该把他们抓起来治罪。”曹操微微一笑,说:“去把这些信统统烧掉。”众人一听,都愣了。有人轻声地问:“那就不查了?” “不查了。你们想想,当时袁绍的兵力比我们强那么多,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于是,根据曹操的命令,那些信全部被烧光了。过去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放了心,而且暗自惭愧,决心今后更加忠心于曹操而不怀二心。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没有刘备那么擅哭,但其感动人的手段也非等闲可比。李世勣(又叫徐懋功),是个跟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大功臣。有一年,他得了暴疾,御医没查出什么病症来,后来,有个中医,一番望闻问切,找出病因来了。医生说,这病不是什么病,只是有点怪,“方云须灰可疗”,开出的方子是必须用胡须烧成灰,“和汤服下”。唐太宗听了,正好胡子好久没修了,就从这个赤脚医生药箱里寻出一把剪刀来,嚓嚓嚓,剪下几根细毛,“上剪须为之和药”。这下不得了,把人感动死啦,这个李世勣病都没好,一直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要下床都得三五个丫鬟扶持,这时候他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匍匐地上,一个劲地磕头,磕头声声震屋瓦,“世勣顿首出血泣谢!”连连表态:陛下盛恩,为臣万死不辞!李世勣替老李家打江山,流汗又流血,好像没见唐太宗跪下地来,把头磕得砰砰响吧?而唐太宗用一根胡须,就让李世勣感动得涕泪横流。

  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也是此中高手。有一次,乾隆正在用膳,太监闯进来报喜,说金川用兵终于胜利了(金川大致是现在的大渡河地区,乾隆两次在此地用兵,耗费银两近一个亿),乾隆高兴啊,那眼泪掉下几颗来,有一颗眼泪掉到鱼羹里了。乾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叫太监把这碗含有稀薄“龙液”的鱼羹汤,送给带兵首将文成,且叫太监细叙鱼羹端详,“上即命脉封鱼羹以赐文成,并申明其故”。这下,可把这个文成感动得哭了,哭得不成样子:“臣敢不竭死以报圣上之眷也?”鱼羹里含了点领导的眼泪(这眼泪里含什么成分?是对千万士兵掉了生命的感激,还是自己屁股从此坐稳了的喜悦?估计后者成分更多一些吧),就宣誓说愿以死报答,乾隆的四毫眼泪可拨人千钧生命!

  这样的历史人物真是太多了,恐怕三天三夜也写不完。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千方百计让人感动,目的很简单,无非是让人们肝脑涂地死命为其效忠而已啊。

新版《三国》中刘备被指曾说明末清初的名言(2015年04月20日 10:34 来源:山西晚报)

  如果你常看历史剧,免不了会发现一些道具穿帮,吃的用的穿越等错误,但有些文化常识的错误则颇为隐蔽,你往往觉察不到,比如台词。在一些历史中,有些台词猛一听太应景了,这场戏这个时候就应该这样说。但仔细一想,不对啊,这些历史人物往往“未卜先知”,说出了几百年后才出现的话。今儿个就给大家整理一些,这台词啊,不能乱说。

  该剧第三集中,刘备在参加会盟时义正辞严地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句名言实际上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但是由刘备口中说出来就太穿越了。

  先来说说那个新版《三国》。

  刘备用了名句,公孙瓒也不落后。会盟时,公孙瓒对曹操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哈哈,三国时期的人念出唐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的《别董大》中的诗句,公孙瓒居然也穿越到唐朝了。不知原作者、400多年后才出生的唐朝诗人高适作何感想?

  其后,吕布也赶时髦,看着刘备去了明朝,公孙瓒去了唐朝,他就选择去了宋朝。说了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出自宋朝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新版《三国》流行台词穿越,于是陶谦也要赶这流行。陶谦对儿子说自己本想结交曹操,却弄巧成拙。殊不知,“弄巧成拙”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黄庭坚的《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刘备靠什么从织席卖鞋的小贩变成开国皇帝?(2011年09月30日 07:41来源:中广网)

三国时期,蜀汉王朝的创建者刘备在未发迹之前,绝对是一个苦命人。他幼年丧父,和母亲靠织席卖鞋维持生计。刘备之所以能在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从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一跃登顶,成为万人敬仰的开国皇帝,除了自身的仁政惠民言行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外,还因为他在与敌方的政治博弈中,拥有一个超级筹码——他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辈分,是东汉献帝刘协的族叔。

古人对家谱极为重视,将其视作家族的历史书。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远自周代开始,正式的谱牒就出现了,不过,直到秦汉时期,受到当时等级制度的限制,只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和需要编制谱牒。司马迁《史记》中的帝王本纪、诸侯世系等内容,大都来自前代留存的帝王和诸侯的谱牒资料。秦朝时期,国家设立“宗正”一职,管理皇族谱牒。汉承秦制,置“宗正”掌管皇室宗亲,实际上宗正官有两大任务。一是管理皇族属籍。汉代分封在各地的诸王,每年要把宗室的名册上报给宗正,宗正根据这些名册编纂成皇室谱牒,并形成诸王世谱;二是序列宗室各成员与皇帝的嫡庶远近关系,确立诸侯后代与诸侯王的亲疏关系,以便确立诸侯王的继承关系。这些皇室谱牒逐年更新并被很好地保存在朝廷,即使经过十几世,也能理清彼此之间的辈分关系。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生逢汉末乱世,刘备的“皇室后裔”的血统,是做大事取得合法身份的最具说服力的凭据。《三国演义》里只要一提“刘皇叔”,人们都肃然起敬。刘备不管投奔谁,都被奉若上宾,这充分说明“刘皇叔”这一称谓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幸运小子刘备,能够以一个“织席贩履”的贫儿摇身一变为大汉皇叔,最后竟能成为蜀汉的开国君主,汉代皇家谱牒帮了他的大忙。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