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沫南

简介:关沫南(1919-2003),吉林永吉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于哈尔滨第一高级中学。1937年后曾任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小组核心成员、领导人,东北作家联盟执委,哈尔滨中苏友协文学科长,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日报》编辑,《新群》、《热风》、《先锋》、《北方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名誉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名誉委员,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展开]

关沫南的个人经历

生平

  关沫南(1919-2003),原名关东彦,笔名沫南、泊丐、孟米等,满族,1919年11月生于松花江边的永吉县小兰旗屯(今属吉林市丰满区),父亲是旧东北军的连长。1岁多,他随父母迁到黑龙江省呼兰县,后来又迁往哈尔滨。在哈尔滨二中读初中时,他受语文老师黄应麟的影响,读了许多进步作家的书。他求书若渴,常常省下午饭钱买书读。

  自1934年起,关沫南开始用泊丐、名雁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文章,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他父亲在哈尔滨松花江边开了个杂货店,他时常在那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就成了艾循、陈堤、司马桑敦等进步青年作家聚会的地方。他们谈论对日伪统治的义愤,忧虑民族的危亡。在跑书摊买书时,关沫南结识了卖书人王忠生,在王忠生家里看到了《小说月报》、《前哨》、《萌芽》、《文学》等新文艺期刊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中外著作,他把书借到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通过王忠生,关沫南还认识了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女共产党员关毓华。在关毓华的倡导下,艾循、陈堤、关沫南等建立了读书会,每周在王忠生家中聚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新文学作品和法国、俄罗斯、苏联等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学唱《国际歌》。他们还在哈尔滨《大北新报》上开辟《松水半月刊》、《大北风》等专刊,刊发宣传爱国救亡思想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曾参加过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小组活动的叶福说:“读书会实际上就是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在东北这块沦陷的土地上,文艺学习小组就像一颗火种,团结了一批爱国青年,并陆续输送一些人入关参加抗敌斗争。

  1937年,因家境困难,关沫南高中未毕业就停学,考入邮政系统当雇员,但他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37年秋,他将7篇小说和1篇散文编成一集,取名《蹉跎》,于1938年春由精益印书局出版。叶福评价该书“有反封建意义,作者文学发展的方向是普罗文学”。他与叶福、陈堤等人合作编辑了《群黎》、《大北文学》、《大北文学周刊》、《大荒》、《南北极》和《北地人语》等报纸专刊和期刊。关沫南在哈尔滨、新京(长春)和奉天(沈阳)等地的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杜永德》、《地下的春天》、《朱继武》、《堕车》、《高士街》、《地堡里之夜》、《两家船》、《狭的笼》等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随感随写》。1941年,在《滨江日报》和《大北新报》上分别发表连载小说《落雾时节》和《沙地之秋》。他用笔来揭露日伪的统治,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呐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哈尔滨日伪当局加强了血腥统治。12月31日深夜,关沫南在家中被日伪特务抓走,留下来的学习小组其他成员也相继被捕,这就是有名的“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关沫南和陈堤、艾循、司马桑敦等被关押在哈尔滨警察街和中央大街交会处的日本人的秘密监狱“松花塾”里,这里还关押着一批国际反法西斯人士。后来,关沫南和一些难友又被转移到新京的警察厅监狱关押。在狱中,这些刚过20岁的爱国青年,同阴险毒辣的日伪统治者进行着坚贞不屈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关沫南终于从敌人的魔爪中逃脱出来。他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争取祖国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去。他曾主持东北作家联盟工作,任《东北日报》编辑和《新群》杂志主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关沫南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举办文学知识讲座,极力培养文学青年。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在镜泊湖边》、《险境》、《岸上硝烟》、《雾暗霞明》等。反映朝鲜族妇女抗敌斗争的小说《冰上》,又改编成电影剧本《冰雪金达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在全国上映。1960年,关沫南把大庆油田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深入体验生活,发表了《在红色草原上》等一批文笔细腻、短小精悍的散文。当他正在着手写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长篇《唤起朝霞》时,遭遇了“十年浩劫”。

关沫南

  “文革”后,关沫南仍笔耕不辍,写回忆录,介绍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活动。他还著有散文集《春绿北疆》、《春花秋月集》,长篇小说《从秘捕死屋开始》等。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那样,“他的文学创作生活,始终与我们的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长期的创作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使关沫南成为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紫花与红叶》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学奖,理论集《在创作道路上探索》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学理论名誉奖,中篇小说集《流逝的恋情》获首届满族文学名誉奖。他曾任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2003年11月,哈尔滨的一场初雪覆盖了松花江两岸,滚滚东去的江水伴着亲友的泪水,送走了曾在松花江畔奋斗了一生的关沫南。

创作历程

  关沫南的父亲早期在旧东北军当兵,香坊抗日之战失败后,回到道里警察大街91号(现在的友谊路)开了一个杂食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21年关沫南出生了,后来又有2个弟弟和1个妹妹相继出生。

  关沫南自幼喜欢读书,不论是什么书,只要能借到的他就读。1934年春,还在二中读初中一年级的他,受语文老师黄应麟的影响,读了许多中国近代进步作家的书。他求书若渴,常常省下中午吃饭的钱,用来买书读。在读书、寻书、买书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摆书摊卖书的王忠生。从王忠生那里,他有机会读了《小说月报》《前哨》《萌芽》《文学》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编印的文艺杂志,后来他俩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关沫南是满族人。1934年,年仅14岁的关沫南,开始用泊丐、名雁作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自己写的文章。通过王忠生的关系,关沫南认识了关毓华(原名陈紫)。他习惯叫她关姐,是他们读书聚会的组织者,中共党员。关姐除了让他读文艺类书刊外,还让他读一些社科类的书籍。她知道关沫南特别崇拜和喜欢鲁迅,常跟他讲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同他一起读《资本论》《反杜林论》《论费尔巴哈》,并对他进行细心的辅导。是关毓华把关沫南带上了革命之路。从此,他常在报刊上发表进步的杂文和论文。

  1937年秋,关沫南将自己的7篇小说和1篇散文编写成书,取名为《蹉跎》,于1938年春由精益印书局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书。那年,他正值18岁舞象之年。关沫南在书中采用讽刺的笔法,反对谈经复古的奴化教育。敢在日伪统治时期出版这本书,足以证明了他的胆识和勇气,更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正是《蹉跎》一书的出版,让他认识了在哈尔滨《大北新报》常常发表文章的叶福(佟醒愚)。叶福对关沫南的《蹉跎》一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写了一篇《有感于沫南和他的集的出版》。由于文学创作的关系,关沫南和叶福成了挚友,他们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叶福还向他介绍了许多进步作家在狱中斗争的故事,如田汉、丁玲等,无论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给关沫南很大的帮助。关沫南尊称他为自己最亲爱的老师。

  他们俩通过在《大北新报》担任文艺编辑部主任的谭铁铮老师的帮助,在《大北新报》编了一个文艺专栏,叫《松水半月刊》,他们用迂回的策略和曲笔写了许多小说、诗歌、杂文,来揭露日伪的统治。因为左倾思想太明显,只办几期就被迫停刊。后来又改了一个新名《辟黎》,他们写的文章因为激怒了亲日派文人,遭到了亲日派文人的攻击,只得又停办了。在日伪时期,关沫南始终用笔写文章去同敌人战斗和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呐喊。

  关沫南是上个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知名作家,他同苏群(黑人)、萧红(悄吟)、萧军(三郎)、陈堤等人过从甚密,他们这些人代表了哈尔滨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创作的主流,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珍贵和优秀的文艺作品。

  1938年,关沫南为了生计考进了哈尔滨邮政局,当了一名雇员,在海拉尔邮局工作。后来,他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只得离职回到哈尔滨,又过上了饥寒交迫和暗无天日的生活。之后,他将原名关东彦改名为关雁,第二次考进了邮政界,在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庶务科庶务股当雇员。一年后,他转为办事员。闲暇之余,他一边参加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一边学习俄罗斯文学,读了果戈里、契诃夫、莱蒙托夫、高尔基等名人的书籍,学习法国作家的写作技巧。这时期,他写了中篇小说《杜永德》、短篇小说《朱继武》《地下的春天》《流逝的恋情》、连载中篇小说《路》和连载杂文《随感随记》等。

  1940年,他同陈堤合编《南北极》和《两地人语》刊物。此外,关沫南自己还编了一个刊物《大荒》。这时,关沫南创作的文艺作品无论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日趋成熟。

  他的短篇小说《高士街》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41年12月31日,日伪统治者制造了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同一天午夜1时,关沫南被捕入狱,后被转送新京“司法留置场”(监狱)。在监狱中,他机智、勇敢、坚强,无论敌人怎样审问,他都用巧妙的语言予以回避敌人审问的要害,始终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

  1945年后,关沫南迎来了一个能继续耕耘的沃土。他踏上了哈尔滨这块熟悉的土地。全国解放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

  我在初中时,因为热爱文学,常去听他讲文艺创作课。有一次,在道里松花江旅社对过二楼的演讲厅里,听他作《如何进行小说创作》的演讲,他以自己写的反映抗日时期短篇小说集《岸上硝烟》为例,讲了自己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构思、如何写作小说。

  1966年,他被关进牛棚。粉碎“四人帮”后,他笔耕不辍,写回忆录,介绍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活动,后担任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作

  著有散文集《春绿北疆》、《春花秋月集》,长篇《从秘捕死屋开始》,电影文学剧本《冰雪金达莱》,小说集《在镜泊湖边》、《岸上硝烟》、《磋跎》、《沙地之秋》、《险境》、《雾暗霞明》,理论集《在创作道路上探索》等。《紫花与红叶》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学奖,《在创作道路上探索》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学理论名誉奖、黑龙江民间文学名誉奖,中篇小说集《流逝的恋情》获第二届满族文学二等奖、首届满族文学名誉奖。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