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民

简介: 涂建民,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99年11月至今任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江西工业战线一面鲜艳的旗帜。
[展开]

涂建民的个人经历

涂建民 - 人物简介

 涂建民,1947年元月出生,汉族,籍贯江苏东台,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高级经济师。1968年8月至1971年11月: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班长;1971年11月至1983年6月:萍钢运输部准轨站站长;1983年6月至1992年3月:萍钢运输部副主任、主任;1992年3月至1993年元月:萍钢总调度室调度长;1993年1月至1993年9月:萍乡钢铁厂厂长助理;1993年9月至1997年4月:萍乡钢铁厂副厂长;1997年4月至1999年11月:萍乡钢铁厂厂长;1999年11月至今: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个曾经极端困难的钢铁企业——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在以涂建民同志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发扬“事在人为,志在超越”的萍钢精神,众志成城,励精图治,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江西工业战线一面鲜艳的旗帜。

涂建民 - 临危受命

 涂建民同志于1997年4月任萍乡钢铁厂厂长(2000年改公司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当时,萍钢是全国冶金有名的特困企业,年亏损逾亿元,年人均亏损近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5%,企业濒临倒闭。面对人心惶惶,满目苍荑,涂建民和厂领导班子一道,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旺盛的斗志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肩负起“三重一低”的沉重包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员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为保证,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萍钢焕发出勃勃生机。从1997年到2002年,在短短的5年多时间内,钢产量从35万吨增加到175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增长了5倍,税收从3600多万元增长到2.39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净利润达到1.96亿元,员工人均年收入从6000元增长到16000多元。 

萍钢的迅速崛起,受到了同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领导、专家、学者赞叹这是“比深圳速度还快的萍钢速度”、“创造了罕见的奇迹”、产生了“萍钢效应”。1999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在全省开展“以萍钢为榜样,深入学邯钢”活动。涂建民本人也于200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正如1999年2月《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这翻天覆地变化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萍钢从1997年4月起有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了一个临危受命不负众望的好厂长涂建民。

涂建民 - 廉政建设

 涂建民知道,企业能否搞好,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在于干部队伍建设,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就可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好机制,就会有好产品、好市场。因此,他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廉洁、高效、团结、开拓”的八字方针抓干部队伍建设,他明确要求,干部必须做到勤政廉政,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强烈的市场经济观念。 

  针对当时员工普遍对干部的廉洁、勤政不满意状况,他把勤政廉政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切入点,先后建立、完善了用车、电话、招待、分配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特别重视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违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决不姑息,因违纪受到处罚和媒体曝光的有一般员工、中层干部,也有公司领导。言出必行,令行禁止,使许多规定落到了实处。同时,他特别注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企业精员中,他动员爱人带头下岗。抓勤政廉政,使萍钢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正气,使领导班子,特别是涂建民本人赢得了崇高威望,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许多工作中,由于个人的思想观念、所处位置、利益影响等方面原因,有的干部对一些决定、制度不理解,有意无意地不执行,出现“肠梗阻”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涂建民强调,各级干部必须与公司党委、行政保护高度一致,必须绝对服从公司的决策,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给予批评教育,屡教不听的,予以免职。强调组织纪律,使得上下一条心,形成合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涂建民经常用这名话语激励干部。他明确提出“中层以上干部思想观念转变之日,就是萍钢生存发展之时”。要转变观念,就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步慢了也要被淘汰,因为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每个干部都要有强烈地使自己的工作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的意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干部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无论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还是市场风云变幻,涂建民率先转变观念,善于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化解危机。2000年,国家实施钢铁总量控制政策,这对大多数钢铁企业无疑是当头一棒。但是,涂建民却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他迅速作出反应,提出:“积极应对总量控制政策,坚定不移实施出口战略”。产品出口与国内销售价格相差300元/吨,从来没有产品出过口的萍钢以此为压力,倒逼各项管理工作,使产品质量、成本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出口量达到12%,当年实现利润1.2亿元。 

 在抓干部队伍中,采取主要措施,一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科职以上干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并实行黄牌警告、末名淘汰。二是在干部队伍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方式竞争上岗。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队伍,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也使许多懂经营、善管理、员工信任的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三是对干部从严要求的同时注意在生活上关心、在政治上爱护、在工作上支持。

涂建民 - 管理领先

涂建民曾经借用一位企业老总的话说,国有企业满地都是钱,就看你弯不弯腰捡。这是说,国有企业有相当大的潜力,通过加强管理把潜力挖出来,就是效益。对于管理,他认为就是借力,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管理挖潜永无止境”。他把“管理领先”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打造。 

 1998年,萍钢减亏工作初见成效,但还是十分困难,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他提出了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于1999年初顺利通过认证,成为江西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冶金企业,2002年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成为全国冶金为数不多的整体通过认证的冶金企业。今年,又开始进行实施OHSMA18000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认证工作。通过这些认证,萍钢不仅仅是在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了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认证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在涂建民的倡导下,萍钢全面开展了对标挖潜工作,赶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前四分之一方阵和达到全国最先进水平等目标,萍钢先后将305项经济技术指标与先进企业对照,制定了611条降成本措施,同时在工程建设、原燃料、物资采购工作中,一律采取公开招标方法。从1998年到2002年,萍钢公司每年挖潜增效1亿元以上,为萍钢赢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从全国倒数第5位逐步进入先进行列,高炉利用系数、综合成材率、资本收盘率等名列同行业前茅。 

涂建民 - 技改方针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技改系统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搞技改找死,不靠技改等死。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成了一句空话。1997年的萍钢钢产量仅35万吨,全是模注钢锭,材只有普线6万吨,产品不但落后,而且结构严重不合理,不搞技改肯定是等死。面对“搞技改找死”的强大舆论压力,涂建民用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开始了“填平补齐’、“小步快跑”的技改工作,他确定技改应遵循“起点高、投资省、见效快”的方针。要正确处理技改与现有装备的关系。他提出,在现有装备没有充分发挥潜能之前不进行技改,一旦进行技改必须以最少的增量资产激活最大的存量资产。他反复告诫技改系统,技改投资浪费是终身浪费。在技改资金方面,在采取盘活闲置资产,依靠员工募股的同时,提出要“敢用未来的钱”。在这些思路的指导下,萍钢改造一项成功一项,从1998年的连铸机项目,1999年依靠募股5000万建成30万吨棒材生产线,到2000年建成高速线材生产线,从2001年投资4亿多完成技改群,到2002年高架棒材生产线投产,其投资之少,建设周期之短,达产达标速度之快,创造了全国最好水平。5年多时间,萍钢用最少的投资,全面更新装备,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在高位平台上得到全面调整。到2002年底,萍钢已达到年产钢200万吨、材210万吨的生产能力。萍钢的技改改出一片广阔天地。 

涂建民 - 精神境界

涂建民曾经非常动情地说过:“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企业老总。”作为共产党员,他说:“我不断地工作,是因为肩负着萍钢人希望。”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经常说,要对上任领导负责,对本届负责,对下任负责。他曾这样表述他的心态:“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就好比是接力赛,企业的老总拿到接力棒后,就要带领企业拼命地往前跑,一旦感到力不从心,就要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个人。”这充分展示了涂建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企业家的宽广胸怀,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境界使他具备了特殊的人格魅力,并不断地感染和激励萍钢人与他一道从成功走向成功。

涂建民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