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亨业

简介: 直升机技术专家。先后参加直5、直6、直7、直8等型直升机设计研制工作。
[展开]

沈亨业的个人经历


沈亨业 - 概述

沈亨业,1935年1月10日生于黑龙江省(原松江省)呼兰县康金镇牛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沈泽河深感农民受苦的根源是没有文化,决心送子上学。1950年毕业于呼兰县许堡区高级小学,被保送呼兰县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53年又保送到哈尔滨市东北第二工业学校(后改为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学习飞机制造专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雅可夫列夫人生道路的激励,决心学好本领,将来也能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为此他一生好学,对科技知识孜孜追求。在1956年8月参加工作后(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连续两年申请报考大学,均未被批准,决心进入四○三业余工学院,修飞机设计本科专业,全部利用业余时间,经过八年的艰苦攻读,于1965年8月毕业,获飞机设计专业本科文凭,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为实现多年想当一名飞机设计师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沈亨业 - 职业生涯

参加工作的前两年,承担了发动机整流罩的设计工作。在直5直升机、轰6型机的设计工作中,踏实认真,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勇于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整流罩复杂外形的模线协调,保证了组件一次研制成功。1960年1月任动力组副组长。1962年沈亨业主管将Ty-2轰炸机的АШ-82Ф发动机换装国产651型发动机,解决了发动机架固定耳片再次焊接及受力分析的技术难题,获技术革新奖。以后为解决部队飞行训练的急需,完成了C-46飞机换装651型发动机任务,又获技术革新奖。1964年为提高直5直升机高温高原使用性能,提出了向发动机气缸喷蒸溜水的简易可行方案。经国内南宁、昆明、兰州、西宁、西安等地飞行试验验证,大大提高了直5型直升机的高温、高原起飞的飞行性能,降低了发动机滑油温度和气缸头温度,有效载重可提高30%。1965年5月任动力装置组组长。1966年1月被派往越南河内,考察美军HH-43B双旋翼交叉式直升机的残骸。1967年4月到法国马赛市马瑞安直升机制造厂监造云雀Ⅲ直升机。这些经历使他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现代直升机的主要技术进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为从事总体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1968年4月,成立604设计研究所,随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直升机设计室调入该所。沈亨业仍任动力组组长。1970年4月随三线建设布局调整,604所搬迁景德镇与602所合并成立新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 所)。沈亨业历任设计员、设计组长、技术科负责人、科技处负责人、研究员、副总设计师。曾任江西省航空学会常务理事,《直升机技术》杂志主编。

沈亨业 - 简历

1935年1月10日 出生于黑龙江省(原松江省)呼兰县康金镇牛堡村。

1953-1956年 在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学习。

1956-1968年 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所任助理设计员,设计员,动力组副组长、组长。

沈亨业

1968-1970年 在哈尔滨市604设计研究所,任动力组组长。

1970-1997年 在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任设计员、设计组长、技术科负责人、科技处负责人、研究员、副总设计师。

1997年 退休。

沈亨业 - 科技成就

奠定了中国直升机舰载的技术基础

70年代,沈亨业主持改装超黄蜂直升机为舰载直升机。直升机舰载在国内属首次,并要求在六级高海情的条件下使用。在一无技术资料借鉴,二无技术储备,三无任何工程经验的情况下,立足国内技术,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解决了六个主要技术难题:

1.舰上的起降平台(甲板)及机库尺寸的确定。既要满足超黄蜂直升机的起降面积和库存容积要求,又要使载舰付出的重量、经费代价最小,更要保证直升机的起降安全。经多次论证,根据我国飞行员的操作技术实际,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实践证明很好地满足了使用要求。

2.直升机舰上起降方式和系留技术方案的确定。使用条件要求直升机六级海情降落,九级海情机库系留安全,这均比国外高一级海情。经论证、计算、分析确定超黄蜂直升机可在四级海情下选择舰的“平静期”自由着舰;六级海情着舰必须采用引降装置;九级海情下机库安全系留,必须采用三道卡板,利用引降装置牵引直升机进出机库。

3.快速系留设备的研制。要确定瞬时系留、长期系留和机库系留三种系留状态下外载荷计算规范,建立简化的物理、数学模型以及舰摇摆和风对载荷影响,突破这些技术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快速系留设备的设计研制。

4.引降装置,在六级海情下着舰使用,必须解决悬停高度、引降力和引降速度等参数的确定,引降装置结构形式和参数的选择,以及着舰后夹紧力、风载和牵引载荷的确定,自动引降的着舰程序的设计等技术关键。经原理试验、引降装置工作性能试验、寿命试验,证明达到了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在地面模拟台上与舰面设备做了联合试验,结果是满意的。

5.直升机引降过程中的平衡和操稳。直升机在引降过程中有引降钢索的约束,会引起直升机平衡和操稳特性的变化。经分析直升机引降过程中接通自动驾驶仪多普勒通道可以较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使用要求。

6.舰面共振。引降着舰后引降装置的探管被舰上“引降井”夹牢,经反复计算、验证,选择恰当的探管刚度是解决共振问题的有效途径。

攻克上述技术关键,完成改装后,参与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的试验。舰载直升机出色地完成了遥测、航测、搜索和打捞任务。改装设计的舰载直升机获得了1980年度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三项。

主编中国民用航空规章《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标准》

为我国民用飞机(直升机)研制发展的需要,并与国际民用航空适航标准接轨,1980年第三机械工业部和民航总局决定编制一套《中国民用航空规章》,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第29部《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标准》(CCAR-29)的编制工作,沈亨业任主编。

在消化吸收国际同类适航标准和总结我国直升机研制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六年的努力,1983年出版了《国外直升机适航条例选编》,1985年编写了《直8型机适航符合性审查分析》,1986 年编写的《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标准》和编制说明,1987年7月通过专家的最终审定。专家组认为:CCAR-29部的颁发将填补我国民用航空规章直升机适航标准的空白。它与美国的FAR-29 具有等效性,是我国运输类旋翼航空器合格审定的质量控制基本标准,也是进口同类旋翼航空器进行适航审查的标准,为我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产直升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必要条件。1988年4月中国民航总局正式颁布《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9部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适航标准(CCAR-29)》,1991年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我国大型直8直升机设计研制

直8型机是我国第一个测绘设计研制的大型直升机。它的研制经历了一个崎岖艰难的历程。1984年恢复研制后,沈亨业被任命为直8型机第一副总设计师,主持了飞行试验机的研制工作,保证了直8型机1988年12月首飞成功。1991年沈亨业任直8型机总设计师,在他的主持下,相继完成了主桨叶、主桨毂、尾桨毂、自动倾斜仪、发动机(370厂)、传动轴(120厂)动部件的国产化研制,于1994年10月通过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组织的设计定型,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沈亨业荣立航空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

沈亨业在任直8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期间,解决了直升机关键动部件的研制;主传动轴以静标定代动标定,给出修正系数的方法;自动倾斜仪大倾角地面试验;全机振频振型试验;交、直流电源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全机电磁兼容试验;地面“系留”试验;飞行载荷测量;全机动部件和机体疲劳试验和定寿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点。他还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直升机飞行谱、疲劳试验载荷谱和等效加速试验谱,为直升机定寿、延寿做出了重大贡献。

直8研制并批量装备部队是我国全面走完直升机研制全过程的第一个型号,为我国自行研制直升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后又组织了直8陆军型的方案论证和研制任务书的编制,为直8陆军型的改型研制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