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丙安

简介: 乌丙安,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笔名乌克,1929年11月3日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为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2018年7月11日,乌丙安因癌症在德国柏林病故,享年90岁。
[展开]

乌丙安的个人经历

主要经历

  乌丙安,中国著名 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笔名乌克,1929年11月3日生,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 蒙古族人。1946年8月之1949年6月在 绥远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至1953年在 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至1958年在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58年9月以后在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在山东大学任客座教授。

学术研究

  多年来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过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著书很多,勇于开拓。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和蒙语,并会日语、英语和俄语,书法亦佳,才思敏捷,多才多艺。作为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1978年与夫人上述中国社科院呼吁恢复和重建中国民俗学,此后他即专心致力于我国的民俗学事业:开民俗学课、组织民俗学社;1981年发起召开了辽宁省首届民族民俗学学术讨论会,同时成立了辽宁省民俗学会,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他广泛开展了国内外的民俗学活动,先后访问过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民俗学会会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神话学会理事、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国际民间文艺研究协会会员、德国民族学会会员、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会员。

学术成就

  学术界曾有人将他近二十年来先后出版的三部民俗学专著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u2018三级 跳u2019”。这“三级跳”就是《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从这三部著作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他在民俗学理论研究上的探索轨迹及其突破与升华。也正是这漂亮的“三级跳”,为他在中国及世界民俗学史上奠定了应有的地位。发表了学术论文92篇。《中国风物传说圈》一文获全国民间文学论文一等奖。《“灰姑娘”故事在中国》一文西班牙文发表在墨西哥《至上报》;《论达斡尔族的多神信仰》、《中国东北的萨满》的英文本先后在德国、美国出版。《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多神信仰》一文在韩国发表。

乌丙安

  他的著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是我国第二代民俗学界的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

主要作品

学术专著

  1、《民间文学概论》(1957年出版、198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

  2、《民俗学丛话》(1983年6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3、《中国民俗学》(1985年8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4、《神秘的萨满世界》(1989年6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5、《日本の家庭と北方文化》(日文版、1993年6月日本东京第一书房出版)

  6、《中国民间信仰》(1996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7、《生灵叹息》(1999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新版中国民俗学》(1999年9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9、《民俗学原理》(2001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10、 《民俗文化新论》(2001年10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书籍

  1、《中国风俗辞典》(1990年1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中国民俗百科丛书》(1988-1990年6月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3、《满族民间故事选》(1983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1994年11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5、《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1997年5月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专题介绍

  《乌丙安在民俗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 》,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江帆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5月

  《非物质文化,与生俱来,与民族同在——访著名民俗学家、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艺术评论》 2007/06

  《民俗文化世界的淘金者──记辽宁省政协常委、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邹平,《中国统一战线》2000/11

学术观点

抢救民俗文化空间

  “抢救民俗文化空间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务之急。” 乌丙安呼吁: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中,要把关注和保护的重点向民俗文化遗产的项目转移或倾斜,特别是应把与百姓生活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略民俗文化空间保护的倾向令乌丙安十分担忧。他举例说,中国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传统戏剧类1项和民间音乐类3项,民俗文化类项目为零。在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18项中,文学艺术门类的项目共有333项,手工技艺门类的项目89项,民俗文化门类的项目只有70项;在这70项中,属于节日集会、庙会祭典类的民俗文化空间只有50项;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项目,只相当于艺术门类项目的15%,显然失衡,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真实情况。

赵本山徒弟演的不是二人转

  尽管赵本山是东北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如果赵本山传承的就是这样的二人转,将有可能被“摘牌”,被取消传承人的资格。

  乌丙安指出,刘老根大舞台越发展越大,并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大多辉煌的保护成果,而只是民间艺人要生存要发展的成果。乌丙安说:“赵本山的这些弟子们各有绝活,名声越来越响亮,但是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这些人来一台从头到尾专场的二人转演出。”

  针对一些人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是保护与创新的说法,乌丙安尖锐指出:“那不是开玩笑吗?怎么能说他这个是最好的保护?遗产就是遗产,你萨克斯也吹上了,流行歌曲也唱上了,模仿秀也上去了,这跟二人转无关。”

  乌丙安教授并不讨厌刘老根大舞台的节目。他认为,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可以表演那种现代的搞笑幽默节目,商业赚钱也无可厚非,但传承和开发不能混为一谈,钱的后面必须跟着艺术。作为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赵本山的使命是不能让人们忘了传统二人转的原生态。他建议赵本山和弟子们到北京作一次汇报演出,给大家表演一场传统的二人转,展示一下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成果。

文化生态不需“打造”

  在目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着所谓“打造”、“营造”文化生态的做法。我觉得, 一些所谓的“打造”、“营造”就是折腾,既折腾钱也折腾人,劳民伤财。如果文化生态用这种方式保护下去,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 

  什么叫文化生态,就是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像端午节一样,到过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菖蒲开始,包粽子啊,赛龙舟啊。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我不主张地方政府大张旗鼓地造势,今天这个文化节,明天那个文化节。我们应该想办法逐渐调动其内在的自愿,让习俗自然而然地延续。只有老百姓接受并习惯本地域、本民族或族群的生活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安居乐业,其所承载的文化生态才会可持续。

学术职务及荣誉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人我国仅2人)、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创作研究协会(ISFNR)会员、德国民族学会会员、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刑警学院警用民俗学专业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原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同时兼任多所外国大学客座教授。先后指导本国和德、日、韩、俄、蒙等国民俗学硕士生、博士生108人;192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1953年共和国首届研究生,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专业,师从钟敬文教授。至今,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50多年。1985年任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并于1988年、1991年先后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至2001年连续两次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全国大奖“山花奖”一等奖、2004年再获“山花奖”最高荣誉奖及省部级大奖等。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7月获美国“20世纪成就奖”。 2002年9月获国际龙文化卓越贡献奖金奖。已经出版的专著有十部约300万字。在国内及日、德、美、韩、墨西哥等国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刊广泛好评。其中《论中国风物传说圈》等3篇论文先后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主编有《中国风俗辞典》等多部。近20年来,应邀到日、德、韩、匈、俄等欧亚多国及我国台湾地区讲学20次;出席主持国际学术会议15次。1995年他的业绩被美国收入《20世纪国际500学术权威》一书总统版。1996年9月应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及夫人邀请,出席了“首届总统文化节”,受到最高礼遇。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