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昌

简介:  侯杰昌,1937年1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在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关系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3月当选为九...
[展开]

侯杰昌的个人经历

原任武汉大学校长

  侯杰昌,1937年1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在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关系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3月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冬日的暖阳涂抹在珞珈山的琉璃瓦建筑上,碧绿一片。这里是由蔡元培先生1928年定名的国立武汉大学。走过装饰一新的“自强、弘毅、求是、创新”的校训牌,记者迎着儒雅热情的侯杰昌校长,坐在能鸟瞰校园的行政楼一间古朴的会客室。
  “自由一点,像漫谈似的,好不好?”略带广东口音的侯杰昌校长始终微笑着,拍 拍记者的胳膊。
  “好的。让我们来漫谈一下创新这个话题。”记者打开了采访本。
  侯杰昌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据我的经历,高等学校从来都是搞创新的。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对人类的知识宝库有所贡献,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不断地前进。如果都是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人类的知识宝库一块砖、一片瓦都不加的话,那么你这个大学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1998年4月以来,一场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武汉大学展开。这场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大促进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侯杰昌校长说,传统高等教育,以灌输和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比如我们的中学生,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都可以拿冠军,但为什么我们拿不到诺贝尔奖呢?因为奥林匹克竞赛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加上中国的学生非常勤奋和刻苦,他们可以将这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并且灵活运用,但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是有所发明和创造的东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呢?侯杰昌校长认为,它的基本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是指具有专业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厚基础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高素质是指高境界、高智能、高稳定能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侯杰昌校长说:“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全面复兴,靠的就是现在的这些大学生。今后各行各业的骨干都应该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这些人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创新对于高等教育来讲太重要了。”
  侯杰昌校长告诉记者,武汉大学在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和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的基础上,新近又推出了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制、教学工作校长负责制、教学顾问督导制、任课教师聘任制等配套改革,设立了旨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学术创新基金和近百项各类学科奖学金。
  “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侯杰昌说,“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和权威们的说法,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按照新的情况得出新的结论。
  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才有好奇心。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就是好奇心。”
  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武汉大学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侯杰昌说,学校业已出台了“吸引杰出人才来校工作办法”、“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青年学术骨干工程实施办法”、“教师业绩津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侯杰昌说:“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绝对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据记者了解,武汉大学倡导创新目标后,学校的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合越来越多。物理系和化学系可以联合申请课题,化学系的博士生可以到生物系做博士后。
  侯杰昌说:“比如做一个雷达,既要有懂天线的人,也要有懂接收的人,要有懂发射的人,还要有懂电子技术的人,要有懂计算机信号处理的人,也要有搞理论物理的人。单一的个人不可能完成雷达制作的全过程。现在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而没有提出创新的目标时,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你想合作,但可供申请的项目也很少。要么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你才敢搞,或者是夫妻两个人可以完成的你才敢搞。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综合是趋势。没有综合,就没有交叉的条件。”

侯杰昌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