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霞(教授)

简介: 唐雯霞(1934-2003),无机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在铂抗癌配合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和抗药性机理;金属蛋白和酶的结构、功能和模拟;低维和螺旋型配合物的合成和功能,以及无机应用化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各一次以及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培育了一批人才,并为发展中国配位化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展开]

黄雯霞(教授)的个人经历

简历

1934年11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52-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7-1958年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

1958-1962年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2-1985年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及配位化学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

黄雯霞

1985-1986年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访问学者。

1986-2003年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

2003年1月去世

生平简介

唐雯霞1934年11月15日出生于苏州市的一个医生家庭,早年丧父,深知生活艰难,从小珍惜学习机会,喜爱自然科学。中学时代,受化学教师的影响,显示对化学的浓厚兴趣。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由学校推荐,公派留苏。出国前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一年,师从严志弦先生,在溶液配位化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12月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攻读学位。在著名无机化学家、科学院院士V.Speqing教授指导下,从事低价钨钼配位化学的研究,发现低价钼具有形成金属间多重键的倾向,论文受到好评。她是当时莫斯科大学同届中国研究生中各科成绩取得全优的两名研究生之一。1962年唐雯霞学成回国,开始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讲授稀有元素化学,并继续从事低价钨钼配位化学研究。此时正值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筹建之中,唐雯霞被任命为络合物研究室副主任,协助戴安邦先生组织和领导该室的研究工作。1978年在络合物研究室基础上成立配位化学研究所,唐雯霞任副所长。

1985年9月唐雯霞赴英国牛津大学在国际知名学者R.J.P.Williams领导的无机化学实验室作访问学者一年。回国后,即积极参加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1990年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她领导下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在国家教委所属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A级,为1995年全国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为A级打下了基础。此外,她还先后担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化学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组成员,《化学学报》常务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无机化学学报》编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她还在1989年及1993年组织并主持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配位化学学术会议,对推动我国配位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30多年来,唐雯霞一直以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作为研究方向,早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和研究低价钨钼配位化学期间,唐雯霞就开始意识到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1964年络合物研究室做方向调研时,阅读了大量有关文献,了解到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生物固氮过程中都有大量金属酶和金属蛋白参与,因此研究生命物质——蛋白质、核酸等为配体的生物大分子金属配合物引起了她强烈的兴趣,为以后她以配位化学与生物配位化学作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主要论著

1a:唐雯霞,曲筠,张士勇等.顺-[Pt(NH3)2Cl2]和DNA键合机制的模型研究.中国科学B辑.1985,(7):598

b:Tang Wenxia,Qu Yun,Dai Anbang. Structure, Activity and Mode of Action of Antitumor Platinum Compounds. Pure & Appl. Chem. , 1988, 60: 1271

2唐雯霞,陈东,刘之俊等.洣唑桥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他催化歧化的功能.中国科学B辑.1991,(l):26

3?Z. W. Mao, K. B. Yu, W. X. Tang,et al. Molecular Structure of ImidazolateBridged Binuclear Zinc Complex and Its Single-Crystal ESR Spectra Doped With Bridged Cu-Zn Complex. Inorg. Chem. ,1993,32(14) :3104

4?Weiping Shao, Yiming Yao, Wenxia Tang, et al. 1H NMR Studies of Pyridine Binding to Cytochrome c. Inorg.Chem. , 1993,32(26):6112

5?Zhongning Chenjun Qiu, Wenxia Tang,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Two-dimensional Sheet-like Copper(Ⅱ) Complex with Bridging Trans-oxamidate and Azide.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1994, (13): 1923~1927

6?Weiping Shao,Hongzhe Sun, Wenxia Tang, et al . 1H NMR Studies of the Imidazole Complex of Cytochrome c: Resonanc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me Cavity. Inorg.Chem. ,1995,34(3):680

7?Zhongning Chen,Jun Qiu,Wenxia Tang. Ferromagnetic Behavior and Structure of a 2D Sheet-like μ-Cyanido-μ-oxamidato-Bridged Fe(Ⅲ)-Cu(Ⅱ) Heternuclear Complex. Inorg. Chem. ,1995,34(8) :2255

8?Gaohua Liu, Weiping Shao, Wenxia Tang ,et al. Resonance Assignments and Struc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Imidazole-cytochrome c and Cytochrome c. Biochimia et Biophysica, 1996,1277(NOS1-2):61

9 Youjun Fu, Qi Li, Wenxia Tang ,et al. The First Example of A Bis-monohelical Complex: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n2 (dmqpy)2-quinquepyridine).Chem. Commun. . 1996, (13) :1549

人生成就

十年动乱后,唐雯霞开始了金属配合物抗癌作用的研究,当时顺铂(第一代铂抗癌药物)因其高毒性尚未被批准用于临床。为了降低顺铂毒性,发展新一代低毒高效抗癌铂配合物,必须了解顺铂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及顺铂抗癌作用机理。从1976年开始唐雯霞系统研究铂配合物的结构和抗癌活性关系,将已有的定性关系定量化。在所得构效关系指导下,合成筛选了上百种PtⅡ、PtⅣ抗癌配合物,从中发现数种毒性较顺铂低,活性与顺铂相当,脊髓毒又较碳铂(第二代铂抗癌药物)小的低毒高效新型铂抗癌化合物,其中宁辛铂更为突出,完成了它在临床前的所有毒理、药理试验,有望发展成为新药。为了阐明铂配合物的抗癌作用机理,她研究了顺铂与核酸组成物及多、寡核苷酸的作用。发现在pH=7顺铂与核苷酸,聚苷酸,寡苷酸以及DNA作用时,不仅可和多、寡核苷酸及DNA单股相邻两个鸟嘌吟基的N7、N7原子结合形成国际公认的N7N7链内交联模式,尚能和相邻两个鸟嘌吟基的N7、N1原子结合,形成N7N1链内交联模式。并用NMR证实了N7N1结合可完全阻断G-C对氢键形成,而N7N7只使G-C对间氢键削弱。由此提出N7N1是比N7N7交联更可能是顺铂中断癌细胞中DNA复制的原因。有关N7N1键合形式的存在被较后发表的国外学者的文章(Chem.Commun.,432,1989)所得类似结果所肯定。有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为了解决顺铂类药物的抗药性机理,唐雯霞和学生深入研究了若干PtⅡ、PtⅣ配合物与金属硫蛋白(MT)的作用,确定了顺铂能诱导兔肝铂化金属硫蛋白的生成,首次从体内分离、表征得铂化金属硫蛋白(新蛋白)Pt2Zn5MT-1,Pt2Zn5MT-2的两个亚型,首次测得铂化硫蛋白的稳定常数。用光电子能谱确证PtⅣ在体内被还原成PtⅡ状态存在并和MT结合生成PZn5MT。在体外亦能为MT还原为PtⅡ,并与MT协同结合。结果对寻找降低顺铂毒性的新途径及阐明顺铂抗药性机理有重要意义。此外,她深入研究了抗癌活性有机锡化合物R2PhenSnCl2和DNA的作用,首先发现它与顺铂不同,并非如国外一般认为的是和DNA结合而是能使DNA骨架链裂解。所得结论对了解有机锡抗癌作用机理有一定意义。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