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戈

简介:陈天戈,北京市文化局离休干部,男,曾用名天戈、林子,祖籍湖北省武汉市,1930年10月出生,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53年3月入党,1990年12月离休,离休前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著有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等。陈天戈于2018年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br />
[展开]

陈天戈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原名江山,江苏且兴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历任北京市文化局科员及副科长、编辑室主任、《北京音乐报》编辑部负责人,北京市文联北京艺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青年友谊圆舞曲》等。

创造舞曲

“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洒满阳光,穿森林过海洋来自远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动人的旋律配上抒怀的歌词,令这首热情而充满活力的圆舞曲在上世纪相当流行,尤其是有了歌词后,即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这首歌就像插上了翅膀,在青年学生中传唱开来。它如红色时代特定的音符,承载着那一代人美好的青春记忆。

《音乐周报》谁创办的?问到前任总编辑周国安,他快人快语地说:应该是天戈。

天戈指的是《青年友谊圆舞曲》的作曲陈天戈。

《青年友谊圆舞曲》的歌词作者江山,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江苏宜兴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历任北京市文化局科员及副科长、编辑室主任、《北京音乐报》编辑部负责人,北京市文联北京艺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陈天戈

天戈老师

称他为“天戈老师”。快80岁的人了,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谈吐畅快、声若洪钟是他的常态。我喜欢听他说话,声音好听还让人感到鼓舞。尤其是说到周报,他有说不完的想法、办法,让我觉得很惭愧———我对周报的感情不如他,我对周报的思考不如他。因此我从心里敬佩他。

对“天戈老师”,我是先知其曲后识其人。旋律热情、欢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友谊圆舞曲》给人留下极深、极美好的印象。1984年十一当晚,国庆35周年,正在读大三的我参加了天安门广场联欢活动。礼花燃放夜空,舞曲响起,正是《青年友谊圆舞曲》。随着激情四射的节奏,上万名学子“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千万个声音共唱“一曲友谊之歌”,边唱边舞的人群使天安门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很多人记得这首舞曲,但不记得作曲家的名字。对此“天戈老师”淡然地说:“不记得就不记得吧。千万别写我。报纸要抓大事。现在中央台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应该关注。音乐报创办时,正赶上流行歌曲从港台进入大陆,音乐报一开始就接触到这个问题。当时报道了李谷一在《乡恋》中的气声唱法,就付林创作、程琳演唱的《小螺号》展开讨论。音乐报创办这30年,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繁荣的30年。这次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活动涉及流行音乐创作、演唱、传播以及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赛制上也有新的招数。我每晚都看,知名作者像徐沛东因为回避没有参与,只有赵季平创作的歌曲《我的陕北》给人印象较深。但是来自基层的一些不知名的作者踊跃参与,群众面很广泛。我最近看了《北京日报》和《中国艺术报》的有关评论,周报的记者要想办法钻到评委那儿,听他们说三道四,要有述评”。这么长的一段话,是2009年5月22日晚5点半我打电话时,“天戈老师”一气呵成的。他的兴奋点总是在音乐上。

采访“天戈老师”很难,我不止一次碰过钉子。斗胆说一句:“天戈老师”有点各!提到周报发展、谈到音乐建设他滔滔不绝,一沾自己的边儿就三缄其口。我曾问“天戈老师”音乐报创办的情况,他给了我一闷棍:“我当时是北京市音协筹委会秘书长、群众艺术馆馆长。音乐报创办初期,我参加了工作,是筹备者中的一员,不能以开创者自居。大家心很齐,江山、吴扬、田祝厚、周国安,很多事情都想到一块儿,艰苦创业,热心事业,有问题大家一块儿想办法,积极性非常高。《北京音乐报》报名也是集体创作的”。

“天戈老师”罗列了很多理由告诉我:创办《北京音乐报》贡献最大的是老音乐家李凌、孙慎等。李凌不仅支持办报还指示“让不同意见在报纸上说。有不同看法要登,让大家讨论”。当时的北京市文化局局长赵鼎新就办报做出四点批示后还批了3万元经费。时隔30年,这些创办时的情景依然装在老爷子那个聪明的大脑袋里。

人物去世

陈天戈于2018年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