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柽章

简介:       潘柽章(1626~1663)明末清初史学家,字圣木,号力田,江苏吴江平望镇溪港人,潘耒之兄。明亡後,隐居故里,用功读书,尤精於史学,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与吴炎同被凌迟於杭州弼教坊。著有《国史考异》、《松陵文献》。
[展开]

潘柽章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早年治学

  潘柽章9岁从父潘凯就读,十五岁补县学生员,是周道登之姻戚,与吴炎、朱鹤龄友好。所著《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潘柽章年二十即综贯百家,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无不通晓。尤酷爱史学,注重乡邦文献、乡贤事迹的搜集整理,曾编有《松陵文献》一书,把在读前代史书、志乘、文集过程中,凡涉及松陵的内容摘录下来,积累成编,献以纪乡贤事迹,文以录乡贤诗文。史称该书“文辞简朴,不事浮华,无溢美,无支离,读者服其精博,谓史才略见”。

入清撰史

  明亡后,亦不忘故国,经常到南京去谒观明孝陵,称颂明太祖的功绩,并用诗文歌颂宋末名将陆秀夫、谢翱等人誓不仕元的民族气节,以自勉励。还欲作《通鉴后纪》一书,记载宋元史事,更欲撰一部明史,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明亡后五年,亦即清顺治五年(1648),潘柽章便着手明史编写体例,决定采用《史记》纪传体裁,并初步拟定写本纪18篇、书12篇、表10篇、世家90篇、列传200篇,定名为《明史记》。还决定在撰写《明史记》的同时,把搜集到的明代遗闻轶事以及当世赫然在目足以激励后人的资料,用史诗的形式加以编辑,题为《今乐府》。 潘柽章在《今乐府》序言中曾谈到创作此书的宗旨:“《明史记》草创且半,或谓余两人固无因循失实之病,然所褒贬多王侯将相有权力者,且草创之始,见闻多隘,子其慎诸。两人谢不敢。私念是书义例出入,必欲法之当今,取信来世,故不得已而托之于诗,则《今乐府》所为作矣。”收在此书中的诗作仿效白居易的新乐府体,每篇作品多以二字为题,并且在目录各诗题之下标出创作此诗的旨意,例如“《雅鹘关》,讥李宁远弃地也。”“《客夫人》,纪乳媪乱政也。”“《红阁诏》,纪甲申之变。”“《仙霞关》,悲失守也。”此书上下两卷标目相同,卷上为吴炎所撰,每篇后附有潘柽章所作的评语;卷下则为潘柽章所撰,吴炎作评语,表现出了两人互相标榜的宗旨。

  此后几年,潘柽章广搜资料,埋头著述,先作长编,把所有资料分门别类,然后比较异同,严加考核,直到归之于当才笔之于书。同时,潘柽章又虚心向老前辈顾炎武、钱谦益等大学者请教。顾、钱对潘柽章的志向早就敬慕,对他们的事业也非常支持。从《明史记》的取材、体例到内容的编写,都提出许多意见。特别是顾炎武,早就与潘柽章有交往,并视为“畏友”,为支持他编写《明史记》,顾特地将自己所珍藏的有关史料一千多卷全部借给他们参阅。

潘柽章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顺治十一年(1654),《今乐府》全部完成,此外,潘柽章在著《今乐府》和《明史记》的同时,还仿司马光著《通鉴》别著《通鉴考异》、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将考异备载于分注之中的体例,著成《国史考异》一书,以便与将成之《明史记》相表里。《国史考异》著成后,钱谦益、顾炎武等都一致称赞此书。当时钱谦益本人正在著《太祖实录辨证》一书,及读到柽章的《国史考异》,深感受赐良多,自感不如,于是对所著重加修改。以顾、钱二人在当时的辈份之高、学术之精,尚且如此推崇潘柽章的《国史考异》,足见潘氏史学造诣之深。

涉案凌迟

  人们等着一部敢与司马迁《史记》比高下的明代史巨著《明史记》早日问世,然而,正当潘柽章埋头著述,且大功即将告成之际,“明史案”爆发,清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潘柽章因受牵连而被官府逮捕。 原来,庄氏后人在刻印《明史》时,曾仰慕潘柽章之名,邀请二位参阅,并在印行的书中,将潘柽章姓名列入参阅名单之中,引以为重,使潘柽章遭受牵连。在审讯时,有的“同案犯”向清廷百般求饶,以求活命。吴炎破口大骂官员,“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柽章因家有老母,怕她受到株连,于是不骂也不辩,但也始终不向清廷屈服求饶,同年六月,与吴炎同被凌迟于杭州弼教坊,妻沈氏流放至广宁(辽宁省北镇县),中途流产,沈氏服药自杀。所著《明史记》书稿也全部被抄没焚毁,连顾炎武借给他们的千余卷藏书也都被付之一炬。

亲友纪念

  顾炎武写《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纪念他与吴炎: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所著《松陵文献》等由其弟潘耒编成《遂初堂集》。潘耒《国史考异序》:“亡兄力田,以著作之才,盛年隐居,潜心史事,与吴赤溟先生搜讨论撰,十就六七。亡兄尤博极群书,长于考订,谓著书之法,莫善于司马温公,其为通鉴也,先成长编,别著考异,故少抵牾;李仁甫仿其体为九朝长编,虽无考异之名,而事迹参差者,备载于分注,盖必如是而后为良史。”

有关文献

  出自《清代学人列传》

  (潘柽章)生有异禀,颖悟绝人。九岁从父受文,裁过目,烬于火;责令复写,不遗一字。

  年十五,补桐乡籍诸生。乱后弃去,隐居韭溪,肆力于学。综贯百家,天文地理皇极太乙之学靡不通晓。已而专精史事。念明兴三百年间,明君贤辅,政教礼乐制度文物大备,无有能如太史公叙述论列成一家言者。而友人吴炎所抱略同,因相约共纂《明史记》。先定为目,凡得纪十八、书十二、表十、世家四十、列传二百。力田撰本纪及诸志。炎分任世家、列传。其年表历法则属诸王锡阐。流寇与夫殉节诸臣则属诸戴笠。私家最难得者实录,力田鬻产购得之。而昆山顾炎武、江阴李逊之、长洲陈济生,并熟于掌故,且多藏书,悉出以相佐。间偕炎出其稿以质虞山钱谦益,谦益大善之,叹曰:“老夫耄矣,不图今日复见二君!綘云馀烬尚在,当举以相付。”遂连舟载归。谦益有《实录辨证》,力田作《国史考异》,颇加驳正,数贻书往复,谦益弗能夺也。撰述数年,史行成十之六七,而南浔庄氏狱起。参阅庄书,列君及炎名,乃俱及于难。实则庄氏取朱国桢《史概》为蓝本,两君俱未寓目;徒以名重,为所牵引,致罹惨祸,论者惜之。所著惟《国史考异》六卷刊于潘氏《功顺堂丛书》,《国榷》百卷,系《明史记》初稿,仅有传抄之本,已征入明史馆。馀若《松陵文献》、《杜诗博议》、《星名考》、《壬林韭溪集》,复若干卷,存没均无从咨访矣。

诗作选摘

  【丙申寒食

  陌上初过雨,人家欲断烟。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

  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并将家国泪,一洒白杨天。

  集菊花下忽忆亡友谢两周吴北窗凄然有感

  遍插两人少,悲歌安可听。花前诗异代,天上酒双星。

  栗里招同去,浣溪祝不灵。黄华如劝客,杯到莫教停。

  听陈链师弹琴

  商弦川上发,元言振棘林。白鹤下庭际,北风微来侵。

  排云呼阊阖,浩荡思难任。偓佺为我驭,雄龙空中吟。

  曲终有余畅,洞门花落深。岂惟冥俗累,亦以澄道心。

  丘中双桐树,霜雪凝奇音。吾欲采其干,赠子徽黄金。

  军城早秋

  西风猎猎臂鹰轻,不见平原雉兔横。玉帐丁宁无一事,只须高起受降城。

  白云泉是白太傅题诗处

  白公遗碣菉苕生,落日空亭见一泓。借问涓流争到海,何如终古在山清。

  虎林漫成四首同吴愧庵作】

  抱膝年来学避名,无端世网忽相婴。望门不敢同张俭,割席应知愧管宁。

  两世先畴悲欲绝,一家累卵杳难明。自怜腐草同湮没,漫说雕虫误此生。

  吴关一路作羁累,棘木庭前听五词。已分残形轻似叶,却怜卫足不如葵。

  下堂真愧先贤训,抱璧几同楚客悲。纵使平反能苟活,他年应废蓼莪诗。

  圜土初经二月春,薰风又到系维身。流萤夜度绨袍冷,采蕨朝供麦饭新。

  敢望左骖归越石,还期长佩拟灵均。多情最是他乡侣,闲谱龟兹慰苦辛。

  阅历风霜祇自疑,难将身世问时宜。穷愁只合吾侪事,姓氏羞为狱吏知。

  见说成书刑铸鼎,不闻有梦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题酒后诗。

奇闻异事

       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某日,杭州西湖边的弼教坊。寒光闪过,人头落地。弼教坊在满城内。八旗子弟下江南,在西湖边建旗营,周围十里,亦称“满城”。它占尽万顷平湖之春色,却又是杀人决囚的修罗场。有清一代,于浓晴快绿之所时见刀光血影,亦是咄咄怪事。两百死者中,有潘柽章和吴炎。他们,是两个书呆子。潘家在吴江平望里,宋人杨万里有诗云:“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顾平田接水涯。”潘柽章,字圣木,号力田,生而有异禀,记忆力惊人。他九岁时从父亲学,每晚侍坐于书房中,一册在案,才过目,父亲就将灯烛吹灭。于黑暗中,小小年纪的潘柽章朗声复诵之,一字无讹。乙酉(公元1645年)之变,南明弘光小朝廷覆亡。潘柽章二十岁,隐于野,将一腔热辣辣的故国情思,尽归寒窗冷帷下的读书修史之中。吴炎是他的同志。                      

      十一年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的寒食节,潘柽章尚且情难自抑,作《丙申寒食》:

      陌上初过雨,人家欲断烟。

      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

      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

      并将家国泪,一洒白杨天。

      为求明朝历代《实录》,潘柽章变卖薄产,购得之。故例,一朝之史书有本纪、世家、列传、天文地理诸志。《松陵文献》卷十七戴笠《潘力田传》说:“柽章分撰本纪及诸志,炎分撰世家、列传,其中表历诸志则属诸王锡阐,《流寇志》则笠任之。”(王锡阐、戴笠与潘吴二子同为惊隐诗社中人。)他们为这本书取名《明史记》,其追推史迁之心可以想见。书稿初成,吴炎携之求教于常熟虞山老人。虞山老人的绛云楼已付与一炬(时在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虞山老人叹曰:“老夫耄矣,不图今日复见二君。绛云楼遗烬尚在,当悉以相付。”将修良史的希望寄在潘吴二子身上。吴炎满载钱氏余藏而归。书稿初成十之六七,而庄氏史狱起。湖州南浔富户庄允诚的儿子庄廷鑨目盲,有效法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之志。庄允诚爱子心切,尽购明朝故相朱国桢的《明史概》,作为庄廷鑨“修史”的蓝本,并重金聘请江南文士襄赞文字,刻成《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被革知县吴之荣检举书中有“讥讽本朝”之语,案发。庄廷鑨已死,戮尸;庄允城庾毙于狱中;庄氏满门和列名参校《明史辑略》的文士,除寥寥三四人外,俱骈首受刃;他们的妻儿,流放塞外,与披甲人为奴。潘吴二子并未参与校书之事,庄氏渴慕他们的史才,自做主张,将其姓名阑入。于是,缇骑突至潘吴两家门外矣。差役可怜潘柽章的两个儿子年少,劝他们躲藏起来。得到的答案却是:“吾家一门已登鬼符,岂指望覆巢之下尚有完卵?”一家人同登槛车而去。潘柽章的幼弟潘耒是顾炎武的学生,兄长死时,他十六岁,间关万里,护送长嫂与两个侄儿远徙冰雪绝域。长嫂沈氏,是明末义士沈自炳的女儿,潘柽章死时已有孕,至辽东广宁,产一子,随即夭亡。沈氏擦干泪水,自杀。潘吴二子未竟之《明史记》亦成广陵散。沈氏为明季吴江大族,江南失守,沈自炳随长兴伯吴昜起义兵于太湖,旋败,自沉于茫茫烟水之中。

      沈氏之名已失佚,其妹曰宪英,工填词,有沉郁哀婉的一阕《水龙吟》:

     

      薰风池馆新篁,片红飞尽惊梅雨。

      纨扇初裁,罗衣乍试,又逢重午。

      万户千门,游人争出,俱悬艾虎。

      看碧蒲萦恨,朱榴沾醉,似续离骚旧谱。

      惆怅韶华易换,最关心,画船箫鼓。

      当年沈水,今朝寒食,依然荆楚。

      抉目城边,捧心台畔,恨垂千古。

      霎时间,惟见清江一曲,绿蓑渔父。


杜诗博议

       清初潘柽章的《杜诗博议》是和钱、朱二家注本同时的著作,该书在诗史互证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对钱笺作了很多补充和驳正,故为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征引颇多。然而由于潘柽章于文字狱中罹祸惨死,其后注家征引多讳其真名,导致该书终于湮没无闻。本文通过最大限度的辑佚,分析了《杜诗博议》一书的注释特色,总结了其对杜诗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文章快照: u2019。”_l可见周先生尚未意识到三书乃同一书。直到当代学者蔡锦芳于《杜甫研究学刊》发表《(杜诗博议>质疑》一文J,指出《杜涛博议》~书的著者被嫁名于宋杜田、明王道俊乃是张冠李戴,其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潘柽章。这样,一部沉埋了三百馀年的杜诗学文献才得以重新纳入学界的视野。潘柽章《杜诗博议》与钱谦益《钱注杜诗》和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产生于同时,虽然处于钱、朱双子星座巨大光环的笼罩之下,但是《杜诗博议》的光辉并不因之而被掩映殆尽,相反,它的耀眼光芒有时反而更加熠熠灼人。然而由于其著者潘柽章遭遇文字狱惨祸,使得该本的流布受到很大影响,倘若没有朱注的少量征引,我们几乎对该本的特色及贡献难窥一斑。通过辑佚后我们可以发现,《杜诗博议》不仅对钱笺多所驳正,也为朱注增色不少,其对杜诗学所作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因此正确评估其书的价值,重新确认该书在清代杜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成为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参考文献1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亭林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2王锡阐.晓庵先生诗集.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3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4蔡锦芳.《杜诗博议》质疑.杜甫研究学刊,1989(2)5仇兆鳌.杜诗详注·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96潘柽章.松陵文献·序.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7钱谦益.修史小引·牧斋外集.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资料室藏本8潘柽章.松陵文献·附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9钱谦益.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O钱谦益.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钮锈.觚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l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l3潘柽章.松陵文献·后序.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l4周采泉.杜集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l5杜信孚.同书异名汇录·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士。孙微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王新芳女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收稿日期:2007—11—19编发:梁颖)(上接第77页)方比较少,在初印、后印本中修改的程度又有差异,这一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对翻刻本、哪怕是有名的翻刻本应该审慎对待,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原本。在使用翻刻本之前,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版本比对工作,不仅要注意比对不同的刻本,还要注意比对同一刻本中的不同印本。引用文献1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前“引据各本目录”著录为“明吴元恭仿宋刻本”,《十三经注疏》页二五六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2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称明吴元恭本“间有一二小误,绝无私意窜改处。”3说见陈先行《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页124,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u20184叶廷瑁《吹网录》卷四叶一,清同治八年刻本。5《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宋金元本书影识语》称宋刻十行本有“吴仲丙氏”印,“丙”实为“内”字之误。6瞿冕良称,明吴元恭本前有元恭序,“清顾广圻仿刻本无此序”。见《中国古籍版刻词典》页6l“太素馆”条,齐鲁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7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二oo七年秋拍第D364号拍品原题“清嘉庆丙寅吴县顾广圻刻本”,实为翻本甲。8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页一六三“《尔雅》宋刊本”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郭立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