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寿全

简介:晚清中医伤寒学家,字钦安,邛州(邛崃市)人。师从名儒刘止唐,以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挽救患者而名噪一时。著有《医理真传》四卷、《伤寒恒解》十卷、《医法园通》四卷。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郑寿全》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展开]

郑寿全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姓名:郑寿全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24年

  卒年:1911年

郑寿全

  国籍:中国

  时代:清末

  籍贯:四川邛州

  民族:汉族

  身份: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作

  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着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着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中心论点

  郑氏之中心论点谓人身以元阳、元阴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故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治愈不少群医束手之病,被人尊称为“郑火神”。后世有尊郑氏之法的医家,被称为“火神派”。

医理真传节选

  郑钦安原叙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 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 有不误人者也。余蜀南临邛人也,迁居于成都省城,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 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潜于斯二十馀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 、 景立方垂法之美。所览医书七十馀种,每多各逞己见,亦未尝不讲仲景之法,然或言病而不 道其病之所以然,或言方而不探其用方之所以妙,参差间出,使人入于其中而茫然。近阅闽 省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 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谨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与夫气机盈缩,内因、外因,阳 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 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因志在活人,遂不知其言之妄也,高明谅之。 同治己巳菊月蜀南临邛钦安郑寿全书 医理真传卷一 乾坤大旨 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 坤为地,属土,纯阴也。称为老母、老阴。乾坤交媾,化生六子。 乾之初爻,乘于坤之初爻,而生长男,震也。乾之二爻,乘于坤之二爻,而生中男,坎也。 乾之三爻,乘于坤之三爻,而生少男,艮也。 故曰:乾道成男(初爻、二爻、三爻,喻乾金真精真气发泄之次序也) 。坤之初爻,乘于乾 之初爻,而生长女,巽也。坤之二爻,乘于乾之二爻,而生中女,离也。坤之三爻,乘于乾 之三爻,而生少女,兑也。故曰:坤道成女(初爻、二爻、三爻,喻坤土真阴流露之度数也) 。 乾坤六子, 长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 惟中男中女, 独得乾坤性情之正。 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

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坎卦诗 天施地润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 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 坎卦解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 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 讲解字眼不同, 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 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发而 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 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 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 ,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 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 ,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 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 系水盛(水即阴也) ,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 ,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 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 也。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 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 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 不受者, 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 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 皆未识其指归, 不知桂附干姜, 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 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 〔廓朗〕 ,自然上下奠安,无偏 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 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虚火上冲之病最常见者,为现今医学所称之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虽经清热解毒, 滋阴降火等法治疗,如六神丸、喉炎丸等,而病终不愈。而用扶阳抑阴,如甘草干姜汤、附 子理中汤等方剂施治,每获良效。 ) 离卦诗 地产天成号火王,阴阳互合隐维皇,神明出入真无定,箇里机关只伏藏。 离卦解 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 于二阳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为十二官之尊,万神之宰,人身之主也。故曰: "心藏神。"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 此互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 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

   一合二而成,气无形而寓于血之中是也。二合一而成,血有形而藏于气之内是也(经云"气 能统血",即此意也) 。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 卦解之也亦可。余恒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又曰:人 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 君、相二火解 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 ;真火居下以统乎阴, 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 。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 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 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 ,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 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 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顾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 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 中土,先后互相赖焉) ,遂分二气为三气也(故曰三元,又曰三焦。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 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此先后三元之实义也) 。如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薰蒸,即不能腐 熟谷水,则完谷不化,痰湿痞满诸症作矣(上中下三部,可见是一团火也) 。如上下二火俱 不足,则在上者,有反下趋之症,如心病移于小肠,肺病移于大肠是也;在下者,有反上腾 之病,如虚火牙疼,咳血喘促,面目浮肿,喉痹之类是也。其中尤有至要者,有阴气上腾而 真火不与之上腾者,有阴气上腾而真火即与之上腾者,此处便要留心。若上脱之机关已露, 其脉浮空,气喘促,尚未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尚未与之俱腾也。若 见面赤、身热、汗出者,此阴气上腾,而真火亦与之俱腾矣。病至此际,真欲脱也。凡见阴 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万不致酿 成脱症之候矣。亦有阳气下趋而君火未与之下趋者,有阳气下趋而君火即与之下趋者,此际 不可玩忽。 若下脱之机关已具, 其脉细微欲绝, 二便血下如注, 或下利清谷益甚,四肢虽冷, 尚觉未寒,二便之间,尚能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尚未与之俱趋也。若四肢寒甚,二便 利甚,不自禁者,此阳气下趋,而君火亦与之俱趋也,病至此际,真欲脱也。 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 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盖从下而竭于上者,为脱阳(坎中之阳,天体也,故脱从上) ,从 上而竭于下者,为脱阴(离中之阴,地体也,故脱从下) 。阳欲脱者,补阴以留之,如独参 汤是也。阴欲脱者,补阳以挽之,如回阳饮是也。亦有阳欲脱者,不必养阴,阴盛而阳即灭。 阴欲脱者,不必补阳,阳旺而阴立消,此皆阴阳之变也。学者务要细心体会,便得一元分合 之义矣。 真龙约言

  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体属金,浑然一团,无一毫渣滓尘垢。古人以龙喻之,言其有变 化莫测之妙) 。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 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如坎宫之龙(坎中一爻,乾体所化) ,初生 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 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 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 窃思天开于子(子时一阳发动故也) ,而龙降焉。龙降于子,至巳而龙体浑全,飞腾已极(故 五六月雨水多,龙亦出,皆是龙体浑全) ,极则生一阴。一阴始于午,至亥而龙体化为纯阴 已极,极则生一阳。故曰:复一。一也者,真气也,天之体也,气虽在下,实无时而不发于 上也。若离中真阴,地体也,虽居于上,实无时而不降于下也。故《易》曰:"本乎天者亲 上,本乎地者亲下",此阴阳升降之要,万古不易之至理也。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三焦部位〔说〕 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 中起而至足。上焦天也(即上元) ,中焦地也(即中元) ,下焦水也(即下元) 。天气下降于 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 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 学者即在这三焦气上探取化机,药品性味探取化机,便得调和阴阳之道也。 五运所化 甲己化土如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馀同推: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无偏盛也。盖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 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 所以东方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南方生热火,司 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 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发而为病, 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此五行本 体之为病也。 而更有母病及子者, 如金病而移于肾是也; 子病及母者, 如肾病而移于肺是也。 有妻病而乘于夫者,如土病而传于肝是也;有夫病而及于妻者,如肝病而传于土是也。有因 相生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是也。有因相克而传为病 者,如金病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是也。学者能留心于此,而治病便不难 矣。 论气血盛衰篇

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 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 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理中汤、甘草干 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 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 之远矣。 辨认一切阳

之经气不舒立法, 实为太阳之气逆胸胁立法。 仲景以治太阳, 实以之治少阳, 治少阳即以治太阳也, 人多不识。 余谓凡属少阳经病,皆可服此方,不必定要寒伤太阳之气逆于胸胁,不能外出者可服。若此 病红肿,确实已在少阳,无外感,无抑郁,非元阴之不足而何。将古方改用分两,以人参之 甘寒为君,扶元阴之不足,柴胡苦平为臣,舒肝木之滞机,佐黄芩之苦以泻少阳之里热,佐 半夏、生姜之辛散,以宣其胁聚之痰水,枣、甘为使,以培中气。然枣、甘之甘,合苦寒之 品,可化周身之阴,合辛散之品,可调周身之阳,化阳足以配阴,化阴足以配阳,阴阳合配, 邪自无容,故能两解也。然古方重柴胡,功在转其枢,此方倍参、芩,功在养阴以清其热。 变化在人,方原无定。总在活活泼泼天机,阴阳轻重处颠倒,不越本经界限,可也。 问曰:鼻尖红肿,上牙龈肿痛,大便不利,烦躁谵语,口渴饮冷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于胃,胃火旺盛,阴血又反伤也。夫元阴之气,若无一脏不足,必无红肿 火症之虞, 人只知为风邪、 火邪所作, 而不知元阴之早亏于内也。阴虚则火旺, 故火症丛生。 今病人所现症形,已具阳明之里症,此刻胃火旺极,阴血衰甚也。须知凡血之内寓元阴,凡 气之内寓元阳,病人元阴先不足而火生,火生太烈,更足以伤其凡血。故曰:"壮火食气", 食气者,食尽元阴之气也。世医以桂、附为壮火,不知桂、附补元阳之衰,阳虚人之要药, 非阳旺阴虚之所宜也。 此病法宜泻火救阴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 芒硝六钱大黄五钱枳实三钱厚朴八钱古方厚朴用至半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芒硝五合, 是因太阳之邪流入燥地,已经化为热邪,大实、大满、大聚、大便不通,狂叫、腹痛,脉沉、 实。阳明至此,非清凉、升散可解,惟有下夺一法。仲景故立此方,以为阳明之将坏立法。 然未至里实之盛者,亦可改分两以施之,不失本经里症宗旨,可也。 用药意解 按大承气汤一方,乃起死回生之方,亦泻火救阴之方也。夫病人胃已经实,元阴将亡,已在 瞬息之间,苟不急用大黄、芒硝苦寒之品,以泻其亢盛之热,枳实、厚朴苦温之味,以破其 积滞之邪,顷刻元阴灼尽,而命即不生。仲景立法,就在这元阴、元阳上探盛衰,阳盛极者 阴必亡,存阴不可不急,故药之分两,不得不重。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 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二方皆有起死回生之功,仲景一生学问,阴阳攸分,即在二方见之 也。他如一切方法,皆从六气变化而出,六经主气为本,各有提纲界限;六气为客,各有节 令不同,不得混视。至于此病,虽具阳明里症,尚未大实之甚,而即以此方改分两治之,不

失本经里症治法,分两虽殊,时势亦异,学者苟能细心体会,变化自有定据也。 问曰:两目两眥,赤脉缕缕,痛甚,舌肿厚,小便不利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沸也。夫大小眼角属心与小肠,二经之元阴不足,元阳之气便 盛而为病,即为客邪,不必定要风寒闭塞而作,才为客气。知得此理,便得二气盈虚消息主 客之道。况目窠乃五脏精华所聚之地,原著不得一毫客气,著一毫客气,则目病丛生。 客气二字,外指风、寒、暑、湿、燥、火时气,内指元阴、元阳偏盛所现,与风、寒、暑、 湿、燥、火时气不同。从外感来者,必有发热、头痛、清涕、畏寒等情;从内二气发者,必 无外形可征。元阴不足为病者,火必旺,即为实邪,多红、肿、痛甚;元阳不足为病者,阴 必盛,即为虚邪,多不肿痛。即有肿痛甚者,乃元阳外脱之候,必现阴象以为据。若无阴象 可验,便是实火,此认症之要也。目科虽云七十二种,总不出阴、阳、虚、实四字,目科以 五脏所属,名为五轮。风轮主肝,黑珠也;血轮主心,两眦也;气轮主肺,白睛也;水轮主 肾,瞳子也;肉轮主脾,上下皮也。又分八廓,八廓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 也,其要原不在此,学者务要在二气偏盛上求之,六气上求之,可也。此病两眦与舌肿,小 便不利者,心与小肠皆热也。 法宜养阴清热为主,方用大剂导赤散,加洋参、黄连主之,解见上。 问曰:咽喉痛,干咳无痰,五心烦热,欲饮冷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少阴火旺逼肺也。夫少阴之脉挟咽喉,喉之痛由于火旺,肺之咳由于 火逼,无痰者,火盛而津枯,五心烦热者,元阴虚而为邪火灼,欲饮冷者,阴欲阴以救也。 法宜清热润燥救阴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钱黄芩四钱芍药二钱阿胶二钱鸡子黄二枚 用药意解 按黄连阿胶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实养阴、清热之方也。夫此方本为少阴热化症而为心烦 不得卧者立法。盖心烦者,坎中之精不能上交于心;不得卧者,离中之阴不能下降于肾。方 中芩、连、芍药之苦,直清其热,又得鸡子黄以补离中之气,阿胶以补坎中之精,坎、离得 补,阴、阳之气自调,升、降不乖,而水、火互为其根矣。今病人所现症形,全系元阴亏损, 元阳变为客邪所作, 故取苦寒柔润之品, 以滋其枯涸之区, 俾火熄而阴可立复, 病可立瘳也。 古方分两,立意不同,故所用甚重,今病势稍异,故改用之。 问曰:产妇二三日,偶有小疾,服行瘀破滞之药不效,延至月馀,酿成周身肿胀,又服消胀 之药,更加乳肿不食,肛门逼胀,痛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服药不当,酿成血脱之候也。夫产后之人,血暴下注,每多血虚,即有瘀滞、腹痛、 乳肿、血晕之症,只宜温中、活血、行气之品,不可大施破血、破滞之味,昧者专以破瘀滞

为主,不知气得温而瘀滞自行,血得活而瘀滞自散。此病因误服消导,酿成坏症,独不思产 妇血既大虚,全赖扶阳气以生之,今不扶其阳而更耗其阳,阳气既耗,阴血何由得生?瘀滞 何由得行?今成血脱,而元气无依, 周身散漫, 故肿胀丛生。此刻只宜收纳元阳,犹虑不及, 尚服见肿消肿之药,更加乳肿,肛门逼胀欲死,其下脱之机已经暴露。法宜峻补其血,血得 补而气有所依,气有依而肿胀自然不作。方用当归补血汤,加鹿茸、黑姜、麦芽、甘草、葱 酒。 当归补血汤 当归四钱黄芪一两鹿茸三钱麦芽五钱黑姜四钱炙草二钱甜酒半杯葱头子四个 用药意解 按补血汤一方,乃活血、行气之方,实补气、补血之方也。夫当归味苦入心能补心,心者生 血之源也;黄芪甘温补肺,肺者正气之宗也。当归得黄芪而血有所附,黄芪得当归而气有所 依,即名补血汤亦可,即名补气汤亦可。古人称为补血汤者,取阳生阴长之义。余谓气血双 补,欲补气者,当倍当归而轻黄芪,从阴以引阳法也;欲补血者,当倍黄芪而轻当归,从阳 以引阴法也。此方倍黄芪,故名补血汤。今产妇病四十馀日,既酿成血虚欲脱而未脱之际, 忽得补血之品,而血虚可复,又得补气之物,而血有统制。血既有统,而欲下者不下,则肛 门逼胀之症可除。加鹿茸者,取纯阳之质,以助真阳之气;佐姜、草者,有温中之功,又有 化阴之意;用葱头以降离阴而下交;用甜酒以鼓坎阳而上行,使麦芽从中以消散其壅滞之气 血,不寒不燥,故治此病易也。况当归重用,有活血之能,黄芪重用,有行气之妙。前贤往 往用于血虚发热之症颇效。余谓血虚气虚,皆可,不必固执。 问曰:病人口臭、色黄,饮冷,呃逆不休,水泻不止,步履如常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胃火旺甚也。夫口臭有二,有先天精气发泄者,口虽极臭,而舌滑润 微黄,人无神而阴象全现,决不饮冷。胃火旺者,口臭,舌必干黄,口渴饮冷。呃逆者,火 之上冲,泻不止者,火之下降,步履如常者,火之助也。法宜下夺为主,方用大承气汤主之, 解见上。此条上、中、下三部俱备,学者不必定要全见,而始用此方,活法圆通,人贵于知 机耳。 问曰:平人干咳无痰者,何故? 答曰: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 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 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五钱炮 用药意解

按甘草干姜汤一方, 乃辛甘化阳之方, 亦苦甘化阴之方也。 夫干姜辛温, 辛与甘合则从阳化, 干姜炮黑, 其味即苦, 苦与甘合则从阴化。 仲景以此方治误吐逆烦躁而厥者, 取大甘以化热、 守中而复阳也。 又治吐血,治中寒,取辛甘以化阳。阳气也,气能统血,阳能胜寒,阳能温中也。又用以治 拘急,治筋挛,治肺痿,治肠燥,取苦甘以化阴。阴血也,血能胜热,血能润燥,血能养筋 也。今病人既现干咳无痰,肺气之燥明矣。即以化阴之法,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俾燥热解而肺气清,肃令行而干咳自不作矣。 【阐释】笔者对治多种肺、胃虚寒病症,常用甘草干姜汤加味而获效。对治血症,无论其为 血热妄行,或阴虚火动,或阳不统血,皆先选用甘草干姜汤加血馀炭,以止其血,然后才对 症下药,屡屡获效。 问曰:妇女病,忽喜忽笑,言语异常,似颠非颠,似狂非狂者,何故? 答曰:此真水不能上交于心,心热生而神无主也。夫人一身,全赖水、火两字,水、火相依 而行,彼此互为其根,火下降则肾脏温,水上升则心脏凉,此阴、阳颠倒之妙也。今病人所 现症形,明系真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则心热生。心者,神之主也,热甚则神昏,故喜笑 言语异常,而人若颠也。诸书称为热入血室,尚未窥透此理,不知心者,生血之源也,血室 者,冲脉之所居也。冲为血海,即有热入,未必即若颠狂也,当以热甚神昏为确。法宜养阴 清热,交济阴、阳为主,方用栀豉汤主之。 栀豉汤 栀子一两豆豉二两 用药意解 按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 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 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 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 之功。前贤以此方列于涌吐条,未免不当。独不思仲景既列于汗、吐、下后虚烦之症,犹有 复吐之理哉。 问曰:每日早饭后即咳吐黄痰数口,五心潮热,心烦、口渴,大热饮冷,六脉细、数者,何 故? 答曰:此元阴虚极,火旺而津液欲竭也。夫大热、口渴、饮冷,心烦、咳吐黄痰,症象白虎 之形,然六脉细、数,细为血虚,数为血热,明明血虚生内热,则又非白虎之的症也。医于 此际,不可猛浪,务要审确。余细推究病情,伤寒阳明症之烦躁、口渴、饮冷、发热,是从 外感得来,脉必长大,定有头疼、身痛、恶寒等情。血虚之大渴、饮冷、烦躁、发热,从内 伤得来,或吐血,或久咳,或产后血暴虚,或抑郁损伤心脾,脉必细微,甚则细、数,定少

  头疼、身痛、恶寒等情,切切不可轻用白虎。误用白虎,为害匪轻。法宜峻补真阴为主,方 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亦可,解见上。 独参汤 人参即以洋参代之洋参二两 用药意解 按独参汤一方,乃补阴之第一方也。今人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由其不知水、火立极 之妙,药性功用之专。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切言之。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 已,水、火即气、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是也; 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水、火互为其根,乾、坤颠倒,各 有妙用。故经云:"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今人罕明此理,一见 阳虚症,用药即着重心,而不知着重肾;一见阴虚症,用药即着重肾,而不知着重心。究其 所用药品,阳虚重在人参,阴虚重在熟地。查熟地甘寒补阴,尚不为错,而人参甘寒,近来 所出洋参。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