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刚(作家)

简介: 邓刚,男,原籍山东牟平,曾用名马全理。中国作协全国委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及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邓刚自幼家住海边,13岁辍学进大连机电安装公司学徒,随安装队走南闯北广见世面。1979年在《海燕》发表第一篇小说《心里的鲜花》,此后十余年间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数百万字。短篇小说《刘关张》《八级工匠》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奖,《阵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迷人的海》。近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山狼海贼》《绝对亢奋》,作品还改编成影视剧本多部并译成多国文字。1995年被评为“辽宁文艺新星”。
[展开]

邓刚(作家)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邓刚 原名马全理。山东 牟平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北大作家班。19 58年参加工作,历任大连机电安装公司工人、质检员,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白海参》、《曲里拐弯的故事》,中短篇小说集《迷人的海》、《龙兵过》等。《陈痛》、《迷人的海》。短篇小说《阵痛》《我叫威尔逊》等五百万字。其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站直喽,别趴下》《狂吻俄罗斯》《澳门雨》等多部。并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文学奖,作品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前期生涯

  邓刚原名马全理,1945年生于大连。上小学的时候,邓刚就爱好文学,但他的文学道路却并不平坦, 因“父亲问题”不允许考大学,13岁时,邓刚不得不辍学进入大连机电安装公司当学徒,先后做过钳工、焊工、质量检查员等工作。那时的邓刚依然对文学满怀向往。每天上班,他总是夹个饭盒、一本书;下了班,他就骑着自行车飞奔到市图书馆看书、写作。厂里下午5时下班,市图书馆晚上8时闭馆,当时市图书馆还在世纪街,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邓刚几乎每次都是全速狂奔。

  十八九岁时,邓刚的诗歌、散文、小说创作已很有功底,然而,他毕竟是有“成分”的问题,他的作品不允许发表。逆境中的邓刚仍然充满激情地刻苦创作,“那时被退回来的和练笔的稿子都用麻袋装”。

  “文革”期间生活越来越困难,被逼得没有办法,邓刚下海当了“海碰子”,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用之不竭的素材。

邓刚

发表小说

  1979年,邓刚在《海燕》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心里的鲜花》,并以厚积薄发的优势,迅速进入创作辉煌期,几年之内连续发表了中短篇小说十多部,描写工业改革的小说《刘关张》、《八级工匠》等轰动全省,并在三年内五次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学作品奖,其中两年都是荣获双奖。用当时省作协理论家们的话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的奇迹。

  1983年,邓刚以中篇小说《迷人的海》和短篇小说《阵痛》两次荣获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大奖,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显著地位。如果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从干部的角度写中国工业改革,邓刚的《阵痛》则是从底层工人写改革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阵痛》被中国作协评为当时写工业题材最成功的作品。

  邓刚写工人拿手,但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还是写海的小说。1983年,他的第二部中篇小说《迷人的海》轰动全国文坛。为此,邓刚受到巴金、周扬、丁玲、冯牧等接见和好评。丁玲在临终前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强调,她最后的一部书的序文一定要写邓刚的海。出版社按照丁玲的要求,将丁玲最后一部书的第一篇文章用《漫谈邓刚同志的海》。中宣部文艺局的理论家李准在一次文学创作会上讲到,《迷人的海》不仅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其文体及叙事艺术也深深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作家。邓刚在上世纪80年代名噪一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1999年他到俄罗斯去考察,还看到了前苏联翻译的俄文版《阵痛》。作家 王蒙更是把1983年称为“中国文坛邓刚年”。

获奖情况

  《阵痛》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迷人的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刘关张》《芦花虾》《龙兵过》《阵痛》《迷人的海》五部中、短篇小说共获辽宁省优秀文学艺术奖五次(1982-1985)。

  (1980-2000年期间共获报刊杂志优秀作品奖数十次)

  1983年大连市劳动模范

  1984年大连市劳动模范

  1984年辽宁省劳动模范

  1990年荣获大连市 “金苹果” 终身文学艺术成就奖

  1992年荣获长篇小说《曲里拐弯》荣获首届“东北文学奖”

  1995年被评为“辽宁文艺新星”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