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璋

简介: 朱建璋,兽医学家,教育家,家畜传染病学奠基人之一。最先将西兽医学理论引进中国;首次提出用氯化钙稀释纳嘎宁防治锥虫病,减少药物副作用的方法;首先肯定了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存在;在筹建陆军兽医学校西北分校和在陆军学校任教期间培养出大批兽医人才,为中国军马建设和兽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朱建璋的个人经历


朱建璋 - 个人简历

1889年3月 生于江苏省川沙县。

1908年 毕业于保定北洋马医学堂正科第一期。

1908-1911年 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骑兵第一联队、帝大兽医科、兽疫调查所进修。

1911-1919年 任保定陆军兽医学校教官、教务长。

朱建璋

1919-1921年 赴日本东京陆军兽医学校、帝大传染病研究所进修。

1921-1928年 任北平陆军兽医学校教务长、校长。

1928-1942年 任陆军兽医学校教官、研究委员。

1942-1946年 任陆军兽医学校西北分校主任。

1946-1948年 任丰台军马防疫所所长。

1948-1949年 任安顺陆军兽医学校主任研究员,兽医监衔。

1951-1954年 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兽医处研究员。

1954-1958年 任军马卫生科学研究所传染病科主任、研究员等。

朱建璋 - 生平介绍

朱建璋,字诵峨,1889年3月生于江苏省川沙县。1904年考入北洋马医学堂(驻保定)正科第一期,1908年毕业后,由清政府派赴日本东京振武学校、骑第一联队、帝国大学兽医科、兽疫调查所攻读兽医勤务、细菌学及病理学。1911年回国后在陆军兽医学校(前身北洋马医学堂)任教官、教务长;1919年再度赴日本东京陆军兽医学校、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攻读免疫学和牛瘟苗制造技术等。1921年回国后,在陆军兽医学校(迁驻北京)任教务长、校长;1928年改任教官、研究委员,领兽医监、少将军衔;1942年在兰州筹建陆军兽医学校西北分校,并任分校主任,1946年任丰台军马防疫所所长;1948年调任陆军兽医学校(迁驻安顺)主任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任总后勤部兽医局研究员;1954年任军事兽医科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处主任;1955年任军马卫生科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科主任;1958年任军马卫生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12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2岁。

朱建璋 - 主要论著

1 朱建璋.《兽医细菌学》(讲义)。

2 朱建璋.《家畜疫论》(讲义)。

3 朱建璋.《家畜寄生虫病学》(讲义)。

4 朱建璋.《炭疽防疫须知》.兽医通讯.1951(2):1~4,1951(3):15~18

5 朱建璋.《鼻疽病理学的变状概要》.兽医通讯.1953(1):23~24,等等。

朱建璋 - 生平贡献

朱建璋不但有深厚的兽医专业理论功底,而且极为重视在实践中深化,攻克难题。著有我国最早面世的教材《兽医细菌学》、《家畜疫症》、《家畜寄生虫病学》等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炭疽防疫须知”、“兽医消毒法”、“鼻疽病理学变状概要”等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国内许多疫病大面积流行而不能确诊从而得不到控制,危害严重。他经常受派或陪同上级领导或外国专家深入全国各地基层和部队调查研究,尤为突出的是对确诊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马胸疫和防制南方诸省区的锥虫病等疫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撰写过“沈阳军区马胸疫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报告;在锥虫病防制中,首次提出用氯化钙稀释纳嘎宁防治锥虫病减少药物副作用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60年代初,对我国是否存在马传染性贫血病众说不一,朱建璋率先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亲自进行了“广州军区马传染性贫血生物学试验”,从而得到首肯,这对其后深入研究该病起了先导和推动作用。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细菌武器后,他以极大的爱国热忱,不顾腿部残疾和花甲之年的身躯,毅然参加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筹委总会组建的细菌战防御专门委员会,作为7人成员之一,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出色地完成了反细菌战中检验病原微生物的任务,曾多次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的高度赞扬。朱建璋病逝后,总政治部曾派出军乐队在追悼会上奏哀乐,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敬献花圈,以示对其功绩的赞誉和褒奖。目前,作为仅有的

两位兽医专家人物之一,入选《军事医学词典》。

朱建璋 -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0466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