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

简介: 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文豪”,“女性中最完美的艺术家”,英国本土最受欢迎的作家,她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奥斯汀(1775-1817)曾形容自己的作品好比是一件三英寸大小的象牙雕品;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6部长篇小说:《理智和感情》、《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展开]

简·奥斯丁的个人经历

简·奥斯丁 - 人物概述

简·奥斯丁 (1775-1817) ,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简·奥斯丁 - 作家简介

简·奥斯丁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结核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奥斯丁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简·奥斯丁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她的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这世界总有一半的人无法理解另一半的乐趣。) 
这话出自爱玛,简·奥斯丁自认与她本人最相似的女主角,可怎么听都象她在天才地预见这两百年来她自己在读者、评论家、同行作家中的口碑。实际情形可能更复杂,因为即使在她的仰慕者中,对她和她作品的评论和看法也如此千差万别,每个人都自以为爱她,却又无法理解别人对她完全不同的爱。 奥斯丁小传: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 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二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 。《傲慢与偏见》(1813) 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 ,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 、《爱玛》(1816) 与《劝导》(1818) 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当时 (十九世纪初) 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 (1810-1820) 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简·奥斯丁 - 作品列表

《诺桑觉寺》
《劝导》
《曼斯菲尔德庄园》
《诺桑觉寺》
《爱玛》
《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 作品评述

Janeite这个词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在1894年,当时的一位著名批评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给《傲慢与偏见》写序的时候,就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Janite。这大概就是“简迷”这个词的来源。

不过“简迷”的历史要比这个词更长久。简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历史”小说家司各特(其实他是奥斯丁的前辈了,《劝导》里面Anne就很喜欢他的小说)就对她相当推崇,而且认定,喜欢奥斯丁的就一定非常喜欢,要么就根本不喜欢。1831年(奥斯丁小姐过世刚刚14年),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Thomas 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将简小姐吹上了天。有个人说,人人都喜欢《曼斯菲尔德庄园》,但是否真是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选民”,得看一个人能不能欣赏爱玛。麦考莱本人就是个“简迷”,而且还把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想想100多年后,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过其实的大话,就知道麦考莱的趣味了。

到了1900年前后,简迷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属于少数人了。据说在一站后的英国医院里,就推荐用奥斯丁的小说来辅助治疗战后创伤综合症。不过,“简迷”这个名字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吉普林192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The Janeites”(这个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辞典认定的标准用法)。这部有趣的小说讲了一帮英国士兵靠奥斯丁的小说度过了一战的疯狂和残酷。象吉普林的许多小说一样,“简迷”写得聪明而有人情味。从此,“简迷”的说法就广为人知了。

20世纪简迷的数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比如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简”味。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极为推崇奥斯丁的作家。他在1923年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奥斯丁小说集(大概在剑桥注释版出来前,这仍将是最广泛使用的奥斯丁作品版本)写评论的时候,就说自己是Jane Austenite。简的欣赏者中我们还可以加上从沃尔芙,奥登、Edmund Wilson到C.S. Lewis(看过今年的新片Narnia的人大概会记得这个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70年代,Lionel Trilling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奥斯丁课的时候,就被蜂拥而至的选课学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不过,有简迷,自然也就有简的反对派。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对奥斯丁非常不买帐的夏洛特·勃朗特。她在私人信件里曾经极为严厉地批评过奥斯丁。考虑到我们的读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话了。简的另一个著名的敌人是马克·吐温。不过,也有人专门写论文证明马克·吐温并非真的不喜欢简。不过大概奥斯丁小姐不大会真的在乎这个是非吧。

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吉普林的小说中,那帮简迷在提到简小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时,就有人说,谁说奥斯丁没有后裔,她的后裔就是亨利·詹姆斯。后来,利维斯在研究英美小说的大作《伟大的传统》中,还真的把从奥斯丁经乔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语小说最重要的谱系。不过詹姆斯很少提到奥斯丁。他最著名的论述出现在有关巴尔扎克的演讲中。那里他刻薄地说,这种简·奥斯丁的崇拜是商业投机加上感伤的幻觉和自欺的迷恋。詹姆斯的态度,很快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响应。1940年,D. W. Harding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Regulated Hatred: An Aspect of the Work of Jane Austen”。其中的著名论断就是,喜欢奥斯丁小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奥斯丁非常不喜欢的那种人,既市侩又感伤。这篇十几页的小文章现在被公认是奥斯丁研究的真正开端。从此之后,奥斯丁研究和简迷就互不买帐,暗自相互嘲讽,甚至公开诋毁。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对Cecil爵士这个简迷抱着一副娱乐消闲的态度读奥斯丁就大大不以为然。60年代以后,特别是1968年Marvin Mudrick出版的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 Gilbert和Susan Guh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已经使奥斯丁的形象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读到的大相径庭,再加上最近20年的修正主义传记,奥斯丁后人努力想创造的一个纯洁的天使形象,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个女权主义的先锋,文化批评的前驱,甚至刻薄刁钻的小妇人。

不过,简迷并不太在乎这些学术的潮流,她们关心的不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或者奥斯丁笔下的女性自觉意识,而是奥斯丁自己最直截了当提到的问题,那些男婚女嫁里面的道德、心理、经济和政治。简迷的热情从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奥斯丁改编电影电视中,从无数奥斯丁小说的续集和仿作(这些续集和仿作从浪漫爱情小说,侦探小说到小说,无一不有。这里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 Jones’s Diary了)里,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或许,这只能表明,奥斯丁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问题,而奥斯丁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帮我们找到理想的爱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人性的知识。

简·奥斯丁 - 作者名言

A large income is the best recipe for happiness I ever heard of.
A woman, especially, if she have the misfortune of knowing anything, should conceal it as well as she can.
An engaged woman is always more agreeable than a disengaged. She is satisfied with herself. Her cares are over, and she feels that she may exert all her powers of pleasing without suspicion. All is safe with a lady engaged; no harm can be done.
Business, you know, may bring you money, but friendship hardly ever does.
Every man is surrounded by a neighborhood of voluntary spies.
For what do we live, but to make sport for our neighbors and laugh at them in our turn?
From politics, it was an easy step to silence.
Happiness in marriage is entirely a matter of chance.
Human nature is so well disposed towards those who are in interesting situations, that a young person, who either marries or dies, is sure of being kindly spoken of.
I am afraid that the pleasantness of an employment does not always evince its propriety.
I do not want people to be very agreeable, as it saves me the trouble of liking them a great deal.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s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It is always incomprehensible to a man that a woman should ever refuse an offer of marriage.
It was, perhaps, one of those cases in which advice is good or bad only as the event decides.
It will, I believe, be everywhere found, that as the clergy are, or are not what they ought to be, so are the rest of the nation.
Let other pens dwell on guilt and misery.
Life seems but a quick succession of busy nothings.
Nobody can tell what I suffer! But it is always so. Those who do not complain are never pitied.
Nobody minds having what is too good for them.
One cannot be always laughing at a man without now and then stumbling on something witty.
One does not love a place the less for having suffered in it, unless it has been all suffering, nothing but suffering.
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
One has not great hopes from Birmingham. I always say there is something direful in the sound.
Single women have a dreadful propensity for being poor. Which is one very strong argument in favor of matrimony.
Surprises are foolish things. The pleasure is not enhanced, and the inconvenience is often considerable.
There are certainly are not so many men of large fortune in the world as there are of pretty woman to deserve them.
There is nothing like staying at home for real comfort.
Those who do not complain are never pitied.
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To look almost pretty is an acquisition of higher delight to a girl who has been looking plain for the first fifteen years of her life than a beauty from her cradle can ever receive.
To sit in the shade on a fine day and look upon verdure is the most perfect refreshment.
We do not look in our great cities for our best morality.
We met Dr. Hall in such deep mourning that either his mother, his wife, or himself must be dead.
What dreadful hot weather we have! It keeps me in a continual state of inelegance.
Where an opinion is general, it is usually correct.
Why not seize the pleasure at once? How often is happiness destroyed by preparation, foolish preparation!
With men he can be rational and unaffected, but when he has ladies to please, every feature works.
You mistake me, 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I have heard you mention them with consideration these twenty years at least.

简·奥斯丁 - 作者故居

奥斯汀故居坐落在汉普郡阿尔顿小城西南一英里处的查乌顿村,离奥斯汀的出生地汉普郡史蒂文顿村仅1 0 英里之遥。这是一幢朴实无华的两层楼建筑。房舍一面临路,三面花园环抱,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据说,路旁的古栎树是奥斯汀当年亲手栽的。临大路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简·奥斯汀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简·奥斯汀博物馆,常年对公众开放。

步入故居,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宁静而典雅,正与主人文静的性格合拍,奥斯汀也称赞这里是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的确,她令人钦佩的创作效率,正是得益于居室内朴素和谐的环境:坚实的木质地板,一些小摆设都放在恰当的位置,墙纸花纹简练而协调,墙上的名画色彩明朗、人头像栩栩如生,仿佛在呼唤着作家的灵感。

1809年7月,简·奥斯汀的兄弟埃德沃德把他在查乌顿的这幢房产转让给他母亲和姐妹们后,奥斯汀就定居在这里。她在操持家务之余,偷偷地进行写作。在七年半的时间里写成了6 部非凡的小说:《理智和感伤》、《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后两部小说还来不及出版,奥斯汀因染上结核病而逝世。奥斯汀的哥哥亨利在她死后主持了《诺桑觉寺》和《劝导》的出版,并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这所房舍有一扇著名的能发出“声响之门”,其响声能使奥斯汀事先知道“有人来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写作的纸笔。博物馆里还展示着奥斯汀许多作品的手稿和亲笔信,以及她当年写作用的据说是来自中国的桌子。这张桌子酷似一台缝纫机,遇有人来,纸笔放进桌内,桌面一盖便“天衣无缝”。它与“声响之门”默契配合,为奥斯汀“偷偷地写作”服务。遗憾的是,门在后来重新安装时方法不对,现在已经不能发出声响了。但它却不失为一个提示物,即奥斯汀那些知名的小说是在半秘密状态下写成的,也只有奥斯汀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她写作的艰难和多少不为人知的情感。奥斯汀的辛劳创作并未给她带来多少酬劳。她一生节俭,在4 1 岁辞世时,仅留下561.7英镑的积攒。

据讲解员介绍,奥斯汀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能即兴赋诗。奥斯汀从小在家阅读父亲收藏的古典文学书籍和流行小说,并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14岁时,她就写成了她的处女作《爱情和友谊》。1801年夏,奥斯汀热恋中的男友不幸去世,使她深陷痛苦之中。翌年,她曾接受一个大地产主的求婚,但第二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奥斯汀意识到:单纯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何况,自己根本不爱他,怎能共同生活?结果,她终生未婚。

简·奥斯汀的小说蜚声世界文坛,在18世纪—19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她的作品中关于年轻女性婚姻和爱情的别具一格的描写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尽管没有财产的妇女的社会出路问题是英国小说中的“老生常谈”,但奥斯汀在其小说中对这一主题却旧题新做,作了独特的喜剧性处理。在名著《傲慢与偏见》里,她曾用戏谑的口吻说班奈特太太的“毕生大志”就是把五个女儿都嫁出去。这部小说著名的第一章描写班奈特太太一听说有个阔少定居在附近,就盘算着如何把一个女儿打发给他。不管是哪一个,任他挑选。这段鞭辟入里的刻画,便是奥斯汀喜剧风格的典范。

奥斯汀的小说尽管也继承了18 世纪小说中流行的关于少女走向生活的主题,但她的作品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侧重于探索少女成长中丢掉幻想错觉、认识现实、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奥斯汀本人则成了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的作家。

奥斯汀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是英国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态。

她在自己狭窄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以女性的敏感观察着、酝酿着,被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称誉为“英国摄政时期最敏锐的观察家”。她着力于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女主角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使其小说摆脱了18 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之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巧妙曲折的故事结构和细节,使其小说一反夸张戏剧性浪漫小说的潮流,而开朴素现实主义小说之先风,对读者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可以说,她有善于在狭窄有限的场景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高超技巧;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性质和格调,忠实地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某些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于平凡中揭示了不平凡。

简·奥斯丁 - 相关影视

片名
Becoming Jane
译名
《傲慢与偏见之简·奥斯汀》/《成为简?奥斯汀》
导演
朱里安?杰拉德 Julian Jarrold
上映
2007年08月03日 美国
地区
英国/美国
对白
英语
时长
120
类型
传记/剧情/爱情
片长
120分钟
级别
PG级(裸露,)
中国上映日期
2008年2月13日

演职员表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 Jane Austen
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 Tom Lefroy
朱莉·沃尔特斯 Julie Walters .... Mrs. Austen
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 Rev Austen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 Lady Gresham
剧情简介

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饰)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激情与爱情。1796年,二十岁的简遇到了汤姆?勒弗罗伊(Tom Lefroy,詹姆斯?麦卡沃伊饰)。他们的感情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奇,而爱情故事也成为她毕生最伟大的著作。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分明世界的运转。奥斯汀夫妇,在把他们最小的女儿嫁出去的时候,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只是简心意已决,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逊,再加上年轻人的傲慢与偏见,她决定要为爱而婚。
即使如此,父母还是希望为简挑选一个富裕且有远大前程的丈夫。瓦斯莱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玛吉?史密斯饰)的侄子。虽然他们千方百计要促成此事,但还是被简直接了当地拒绝了。

后来,她遇到了年轻的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是一位律师实习生,和简的哥哥亨利一起从伦敦来汉普郡游玩。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他对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毫无兴趣。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简?奥斯汀。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他们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筹,而他则送《汤姆?琼斯》给她阅读。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是他们一直被人监视着。格瑞莎姆夫人对此冷眼相看,而瓦斯莱则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让两人必须做出决定。汤姆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在他们这个充满感性和冲动的年纪,他们真的会走上这一步吗?


影片背景

《成为简?奥斯丁》是以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为原型改编的真实传记电影。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