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燏棻

简介: 胡燏棻(1840—1906)清末大臣。安徽泗州(今 泗县)人,祖籍浙江 萧山,字芸楣, 亦作云眉。同治进士,选庶吉士。后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光绪17年(1891)出任广西按察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
[展开]

胡燏棻的个人经历

胡燏棻

 胡燏棻(1840—1906)清末大臣。安徽泗州(今 泗县)人,祖籍浙江 萧山,字芸楣,

亦作云眉。同治进士,选庶吉士。后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光绪17年(1891)出任广西按察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奉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号“定武军”。次年士疏条列办实业、练兵等十事。胡燏棻练兵,小有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900年始历任关内外铁路会办,刑部、礼部、邮传部侍郎。其一生力倡维新,主张向西方学习,振兴国家,天津曾立其祠以纪念。

 当甲午战争尚在进行中,清政府已见到旧军之腐败而谋有所改进,于是在光绪二十年九月将参与黄海之战的德国陆军军官汉纳根召京,与翁同和、李鸿藻等人会晤。汉纳根提出三项建议,其中一项即用洋人西械,加练新军十万,全以新法教练。这一建议遭到李鸿章和胡燏棻等人的反对而被否定。十月间,清政府设立督办军务处,由王公大臣负责,并谕令立即开办练军事宜,由胡燏棻自行试办。

 胡燏棻(1841—1906)字云楣,安徽泗州人。夙以谈洋务著称,是李鸿章赏识的淮系官僚。历任广西按察使,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及邮传部侍郎。早在广西时,他即上书抨击旧军的腐败。及受命练军后,即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下旬在马厂练定武军三营,规模虽小而步、骑、炮、工俱全,用费又较汉纳根建议为省,所以受到清政府“颇见成效”的赞扬。不久又得到督办军务处的支持,扩充为10营5000人,实际人数为4750人。这些兵士都先后由天津、山东各地招募而来,用西法教练。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甲午战争已告失败,胡燏棻亦已在马厂开始练兵,乃就其练兵思想结合局势危急,上万言书论变法自强十事,其第八事即“创练新兵以资控驭”。他首先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所在,具体地指出应痛改的四项积习:

  一、统兵大将,骄奢淫逸,濡染已深,军需日增,勇额日缺。上浮开,下折扣,百弊丛生。兵之口粮尚未能养赡一身,谁肯效命疆场?以致万众离心,遇战纷纷溃败,此病一也。

胡燏棻

  二、先事一无培植,一闻招募,各营员皆以钻谋为能事,不以韬钤为实政,是官先不知战,安望教兵以战,此又一病也。

  三、本地无著名之厂,件件购自外洋。承平之日,部臣以款绌为难,先事未能预备。及变起仓促,疆臣各办乃事,但以购得军火为责,未能详求。以致同属诸军,而此营与彼营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备数。德制粤制,并作一家。所由一旦临阵,号令不能划一,施放不能取准,此又一病也。

  四、一切攻守之法,又沿旧习。湘楚各军,尚有以大旗、刀矛为战具者。并有持新器而茫然不知用法者。犹复师心自用,以为昔年曾经战阵,即无不能御之敌,承讹袭谬,沿而不改,此又一病也。

  胡燏棻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的四法,即:训官之法,练兵之法,放饷之法,简器之法。并决定新军编练的规模是“北洋宜练兵五万人为一大支。”胡燏棻这份近万字的万言书,对晚清的军制改革是一件重要文献,对破旧立新起到耸动视听的作用。

  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定武军因马厂营房不敷应用,而移驻小站。小站是距天津东南七十里的一个小镇,是李鸿章所部周盛传弟兄盛军经营二十年的驻扎屯田之所。胡燏棻的定武军十营移驻到这块沃土上,开始了“小站练兵”。它的各级军官都是淮军将领,同时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何宗莲(总教习)、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和军官,购置西洋先进武器,又聘请德国军官沙尔等人任教习,根据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力求以新的装备,新的武器,新的训练,形成新的阵容。

  这支定武军于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因胡燏棻调任他职,而由袁世凯接管,成为“北洋新军”,即“新建陆军”的前身。它是北洋军阀武装力量的直接奠基石,因而晚清首练的新军应是胡燏棻的定武军。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