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祥

简介: 林福祥(1814-1864),字亮予,号季薇(或作季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好为诗文,喜读兵略。是中国最先提出要收复被英军强占的香港岛的第一人。林福祥生长于澳门,对葡萄牙、英国等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入毒品鸦片、侵占我国领土和资源的强盗行为十分愤慨,从小便立下了禁烟驱夷的决心,对坚决禁毒抗英的林则徐积极拥护。
[展开]

林福祥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在广东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一些当地的爱国士绅,当英军入侵时,在保卫家乡和田庐的热情的推动下,招募义勇,组织反侵略武装,并直接参加抗英斗争。其中,林福祥曾带领义勇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并向统治者提出许多反抗侵略的建议。

他生长于澳门,对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鸦片战争爆发时,他还是一名没有功名的生员,当英国侵略者向我国一再挑衅时,他坚决主张抵抗。认为“唯今之计,则必能战而后能守”,提出与敌人屈辱议和是没有出路和“不能长恃也”①。

林福祥特地到广州求见知府余保纯,提出战守方略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当时,琦善接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署两广总督,向侵略者讨好,尽撤广州沿海防务,致使虎门外围的大角、沙角等炮台为长驱直入的英舰攻陷,守将陈连升父子等英勇战死,虎门也无法守住,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壮烈牺牲。三月,祁贡抵粤接替琦善为两广总督,在林福祥的一再要求下,通过他在祁贡那里当幕僚的老师黄培芳的推荐,祁贡委派他招募水勇,从香山、顺德等地招募来五百七十二人,组成“平海营”,分配战船十六艘,驻守广州城西离明观海口,先后在白鹅潭、泥城等地与英军作战。

举世闻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前几天,英军在泥城缯步登陆,攻陷城北四方炮台,林福祥率所部水勇移驻石井并与之接仗。他亲自了解到侵略军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的野蛮罪行②,深表愤慨,因而一面到各乡动员乡民群众起来反抗,一面于四月初九日(5月29日)上书祁贡请战,要求“督带义勇乡民,出其不意”袭击英军。四月初十日(5月30日),三元里人民举起抗英斗争的大旗,一百零三乡的乡民群众联合起来,诱歼英军于牛栏冈,林福祥“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据他所写的《三元里打仗日记》中说,这一场战斗,“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斯时也,重重叠叠,遍野漫山,已将夷兵围在核心矣。”可见当时四乡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参加战斗的浩大声势。这次斗争,由于奕山和祁贡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面为侵略者解围,以致中途散去。林福祥对此深表不满,他在《日记》中写道:“不意十一朝(5月31日),有当事开城弹压者,且斥予等多事也,而人心解体矣,散矣,……(侵略者)既得粤东之六百万(银元),又往寇闽、浙、江苏矣,而后患遂无穷矣。……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天乎!人乎!”③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尽歼来敌,反对妥协以维护民族利益的观点。

香港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41年1月26日)即为英国所强占。三元里战后,林福祥上书祁贡,要求乘机即日出兵收复香港,他在信中列举出兵的有利条件,指出当时存在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可胜因素,特别强调说:“比者官兵同心,绅勇欲战,且自有三元里之捷,更觉勇气百倍”,认为应“乘此可胜之时”,建立“不世之功”。他建议“由香港后路,潜师袭取,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重申“和不足恃”的主张,认为“香港不可不复”,倘若“今日尚持首鼠之端,他日必贻反之噬悔”④。但祁贡和奕山并没有理睬他的这个建议。以后他又积极捐资购置炮械火药,以抵制外来侵略者,而为奕山所保奏,“遂登仕版”⑤。

林福祥

林福祥以后历任江西赣州定南厅同知,南昌、抚州、饶州知府,吉安赣宁兵备道,浙江布政使,直接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进行对太平军的战争。咸丰十二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林福祥被俘,与其他官员同受李秀成的优待,被馈赠一百两银子,予以释放。由于这个原因,同治三年(1864年),他在浙江衢州被当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所捕杀。

林福祥著有《平海心筹》二卷,道光二十三年刊行。在这书中,他详尽阐述了他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主张,严正地驳斥了对外屈辱投降政策的谬误,他的不少意见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纪念书籍

①林福祥《平海心筹》,《鸦片战争》,第4册,第588页。

②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鸦片战争》,第4册,第600页。

③《鸦片战争》第4册,第600-601页。

④林福祥:《上祁宫保乞即收复香港书》,《鸦片战争》,第4册,第601-602页。

⑤《鸦片战争》第4册,第603、263页及《林福祥遗稿·上粤督论粤西事宜书》(转见《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第210页注。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