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韵

简介: 刘天韵(1907--1965〕弹词艺术家。江苏吴江人。曾任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自小爱听评弹。满师半年后,就挂牌登台,艺名“十龄童”。擅唱《落金扇》、《描金凤》等。解放后,参加评弹团,深入治淮工地、海岛前沿、工厂农村为群众演唱。创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弹唱代表作《玄都求雨》脚本刊登在《人民文学》,并译成多种外文发表。擅长丑角,善干板,对“山歌调”、“乱鸡啼”等曲牌进行精心加工后使之更近本色。在评弹界有“艺术大师”之誉。
[展开]

刘天韵的个人经历

   

刘天韵 - 简介

刘天韵,苏州弹词演员。江苏吴江人。艺名十龄童。幼年拜师习弹词。十岁登台。后在江浙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演员、副团长、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以演《三笑》、《落金扇》著名。擅唱“陈调”、山歌调”,以起丑角见长。编演的新曲目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小二黑结婚》等。

刘天韵 - 艺术经历

1915年从夏莲生学弹词《三笑》。

1918年以“十龄童”艺名随师登台,在上海、天津等地演出。

1923年后,曾先后与师叔潘莲艇、崔莲君拼档,学艺补书,一度也与唐竹坪拼档。

20世纪20年代末,与王亦泉、王似泉拼三个档,说唱《三笑》,同时补学《落金扇》。

刘天韵

30年代,与王似泉拼档,渐有影响。1938年与徒谢毓菁拼档,说唱《三笑》、《落金扇》,声誉更著。

1949年在上海参加书戏《小二黑结婚》演出,后又与谢毓菁拼档说唱长篇弹词《小二黑结婚》。

1950年,参加演出书戏《三雄惩美记》及《野猪林》。

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为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任团长。并参加上海文艺界治准工作队赴安[氵崇]潼河、佛子岭工地,进行文艺宣传。1953年随团赴广东中南海军基地慰问演出。

1954年,改任团艺委会主任,与徐丽仙拼档演出长篇弹词《杜十娘》、《王魁负桂英》。1956年开始对长篇弹词《三笑》结合演出整理加工。

1958年后,与华士亭拼档演出。

1962年,赴港演出,任上海评弹团副团长。

1963年后因病辍演,在家授徒并记录整理《三笑》脚本。

刘天韵 - 艺术风格

由于刘天韵经常深入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向兄弟艺术借鉴吸收,广采博引,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卓越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刘天韵说唱《三笑》,原以山歌《追舟》及乱鸡啼(《祝枝山看观灯》)等为擅场。他嗓音嘹亮,唱腔基本采用一般的书调(《戏祝》)中所唱又近乎“小阳调”),个人风格并不鲜明。但他注重从生活及书情内容出发,往往以平直的唱腔,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及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印象。如《老地保·茶访》中洪奎良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弹词唱调中的语言因素。平易朴质,流畅达意。其中,“老客人 啥能格资格好,物事(看来) 从前亦做过老地方。”两句,旋律平淡,而语气生动贴切,当场效果极好,是体现弹词唱腔说唱特点的成功范例。常为听众称道。

刘天韵 - 代表作

刘天韵善唱陈调。由陈灵犀作词,蒋月泉、周云瑞协助加工的《林冲踏雪》选曲,他唱来,气魄雄健,情景交融,是脍炙人口的弹词选曲作品。《义责王魁》中的王忠唱篇,以陈调抒写出这位耿直老人的凛然正气,赋于了传统曲调以新意,发挥了刘天韵弹唱艺术的情真意切的现实主义特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刘天韵 - 参演剧目

刘参加演出的中篇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林冲》上下集、《猎虎记》、《刘胡兰》、《后方的前线》、《雪里红梅》、《老地保》、《三约牡丹亭》、《点秋香》、《王佐断臂》、《白虎岭》等。编演的短篇有《孟广泰老头》、《错进错出》、《营业时间》、《学旺似旺》等,演出的选回有《玄都求雨》、《义责王魁》、《面试文章》、《姜拜》、《小厨房》等。

刘天韵 - 艺术成就

在1949年后,更致力于书目的创新整旧。参与创作、改编、整理的书目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雪里红梅》、《老地保》、《义责王魁》、《孟广泰老头》、《错进错出》、《营业时间》、《学旺似旺》等达10余部。同时,在上述书目的演出中,塑造了张定发、钱志节、洪奎良、王忠、孟广泰等人物,从而形成了一种重亲身体验与真情实感的现实主义说书风格,在听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唱《林冲踏雪》选曲,嗓音浑厚、气魄雄伟,成为了“陈调”代表作之一。并擅唱《乱鸡啼》、《山歌》等曲牌。《三笑·迫舟》的山歌,吸收江南民歌,旖旎缠绵,自具特色。曾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