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凤刚

简介:卜凤刚,蒙古族,战斗英雄。原海军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办事处副师职,巡视员。英雄业绩被载入《红旗飘飘》第十八期,前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战争斗着的中国》书中也做了专章记述。1982年被评为海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干部。
[展开]

卜凤刚的个人经历

简介

卜凤刚,蒙古族。原名卜凤殿。1932年出生,辽宁岫岩大汤沟古石村人。1945年随家迁至岫岩石庙子镇佛爷村。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英雄业绩

解放战争中的“孤胆英雄”

1946年家乡解放后,卜凤刚参加了县公安队,1947年春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在第四纵队十二师三十四团当战士。1948年1月,卜凤刚在解放辽阳战斗中立功,被提为副班长,随后又参加解放鞍山,营口战斗,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卜凤刚在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3次负伤不下火线,奉命瓦解阵地前的敌“赵子龙”师敢死队,他腰别8颗手榴弹,只身扑向敌群,冲进敌指挥所,一举俘虏敌营长以下124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为此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并获得最高荣誉“毛泽东奖章”,所在的三十四团也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其后,卜凤刚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康怀、宣化、张家口、衡阳、桂林等战役,他英勇善战多次立功受奖,先后立大功1次,小功多次。卜凤刚的英雄业绩被载入《红旗飘飘》第十八期,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战争斗着的中国》 书中也做了专章记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

卜凤刚被送到多所军事院校深造,1961年5月毕业生于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火炮指挥学校火炮指挥系,被分配到海军装备部,任驻军代表,1978年被提升为驻厂总代表,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卜凤刚积极参加并领导海军新型火炮的科研,生产与安装调试工作,先后研制出多种新产品和三条新型生产线,攻克12项技术难关,其领导研制的新型舰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10月,卜凤刚积劳成疾,身患绝症,但他应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关心着海军备建设。1983年1月,卜凤刚任海军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办事处副师职,巡视员,同年9月病情恶化,10月6日在北京世逝,终年53岁。卜凤刚世逝后,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中共岫岩县委均做出决定,开展向卜凤刚学习的活动。 全国各主要报刊均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卜凤刚的事迹,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为《解放军报》撰文,称“优秀共产党员卜凤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两位“卜凤刚”的传奇故事

在解放战争中有一位岫岩籍全国战斗英雄卜凤刚,而在英雄的故乡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还有一个名叫卜凤刚的人。两个人并非同名同姓这么简单,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父亲也叫卜凤刚,书上的那个英雄卜凤刚是我亲二叔!”这一句话让人一头雾水,而接下来卜家人的叙述却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卜家人原住在岫岩汤沟镇古石村,卜家兄弟二人,哥哥名叫卜凤刚,弟弟卜凤殿比哥哥小两岁。1946年,16岁的卜凤殿想报名参加解放军,但却因为年龄还差两岁,没有如愿。过了几个月之后,卜凤殿又去报名,这一次他想了一招:用哥哥的名字报名。区上查看了户口,见年龄符合,于是冒用哥哥姓名的卜凤殿顺利参军。入伍后,一直用着哥哥卜凤刚的名字。

卜凤刚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卜凤刚三次负伤不下火线。激战的最后一天,卜凤刚腰捆8颗手榴弹,闯入敌人一个营指挥所,俘虏营长以下124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卜凤刚因此被授予特等功和“孤胆英雄”称号,获“毛泽东奖章”。之后,卜凤刚随军参加解放康怀、宣化、张家口、衡宝、桂林等战役,先后立大功一次,小功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卜凤刚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院校、海军学院学习深造。上世纪60年代初,卜凤刚被分配到海军装备部,参加并领导海军新型火炮的科研、设计、定型、生产、阵地安装和调试工作,成为人民海军大型火炮武器监造战线第一批骨干。他领导研制的新型舰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攻克了12项技术难关,解决了某大型舰炮定型后遗留的技术问题。1983年10月6日,卜凤刚病逝,终年53岁。

弟弟用自己的名字成了英雄,哥哥卜凤刚本想把名字改为卜凤殿,可是后来想想,干脆兄弟俩都叫一个名字吧。一来是可以时常想起弟弟,二来是大家叫起卜凤刚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对弟弟和革命英烈的一种纪念。卜凤刚老人虽然在去年去世,但两位“卜凤刚”的传奇故事却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