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烟

简介:叶海烟,作为一位中国传统哲学的权威学者,叶海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两岸还未完全“解冻”的上个世纪90年代,叶海烟就指出,台湾要发展,离不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同为目前台湾文化的两大渊薮,但是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存有血缘、文化、思想观念的同质性,要想真正让台湾获得发展,那么让“中国”这一内涵透过文化力得到舒解,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所以,他很赞同“文化中国”这个提法。
[展开]

叶海烟的个人经历

治学经历

第一次看到叶海烟这个名字,源自于一份台湾哲学刊物上的论文署名,这篇论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深入浅出地论述并比较了“新儒家”发展概况。虽然内容涉及颇为艰涩的传统哲学史,但出手开阔,论述通畅,颇具散文家的气度。

后来,通过师友们的了解,我终于知道,这位名叫叶海烟的前辈学者,不但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更是享誉华语文坛的散文作家,这让我对他更为感兴趣。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这位学术前辈的联系方式,我大胆地给他发电子邮件,请教学术问题。他非但不嫌我浅陋,还亲笔给我写信,给我邮寄资料。春节时,还专程给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回寄了一张来自于台湾的贺年片,丝毫没有一丁点国际知名学者的架子。

真正的学术大师,当是虚怀若谷、心无城府的,而纯粹的哲学家,就应该向叶海烟先生这样坦荡、谦逊,而这一切,又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与造诣,或许这才是传统哲学研究的真正奥义所在。

矢志不移的治学道路

梦与理想是有差距的,正如英国作家罗瑟蒂所说:“当梦没有上升到理想的层面时,它永远只是即将醒来的梦而已。”

少年时的叶海烟,怀揣着哲学之梦,在方东美、严灵峰等前辈大师的带领下,一头扎进了中国哲学的海洋中。硕士毕业后,和其他台湾青年一样,服了几年兵役之后,他进入了一所中学任教。

叶海烟

可惜的是,中学里并没有哲学课程,他没有了用武之地。几年兵役并未让他消磨对哲学的热爱,久而久之,哲学之梦成为了他执著的哲学理想。诚然,一旦梦上升为理想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受过哲学名师栽培的叶海烟,在中学里却只能教授史地课程,这让胸怀理想的他觉得非常局促。

四年的中学教师生涯,让叶海烟彻底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终于,他决定辞职攻读博士,至于学校,仍然选择自己哲学梦变成哲学理想的辅仁大学。

在辅仁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延续了自己的庄子研究,但是已过而立之年的叶海烟,又将目光投射到了“生命哲学”,而这既是叶海烟经历了生命历练感悟的结果,也是他多年来治学的心得——哲学本身就应该叩问生命的终极价值。此刻的他,不再是一个青涩追梦的嘉义少年,而是一位有明确学术追求的青年学者。

叶海烟选择“生命哲学”,还和他人生中的第三位导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台湾辅仁大学第二任校长、名誉校长罗光先生。

在叶海烟即将攻读博士学位时,罗光先生走入进他的学术人生。作为唯一的在罗马传信大学(Urbaniana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天主教全球主教大公会议传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华人天主教权威,罗光还兼任着天主教台北总主教这一神圣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罗光并不仅是一位天主教权威,而是与方东美先生一样,他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精通比较哲学的文化大师。在哲学界极富盛名的巨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便是出自于罗光之手。

在罗光的指引下,叶海烟开始关注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同时,还倾力于“生命哲学”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庄子与生命哲学》在台湾出版后,获得了学术界较高赞誉与一致肯定,成为了上个世纪80年代庄子哲学研究的代表著作之一。

博士毕业后,叶海烟怀着对辅仁大学的深厚感情留校任教,方东美、严灵峰与罗光等前辈大师,也都相继作古。叶海烟笳吹弦颂地继承了老一辈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开阔的学术视野,很快成为了上个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中国传统哲学知名学者之一。

成名后的叶海烟,始终未曾放弃对于传统哲学的研究。他深知,哲学只有横向比较才有研究的深度,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停留在故纸堆里而放弃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终极关怀的的哲学,始终是等而下之的。他为了真正探索中国哲学的精义,遂毅然在不惑之年选择了继续深造,在新儒家杜维明先生的推荐下,叶海烟远涉重洋,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方面,他将传统的中国哲学“输出去”,另一方面,又凭借着自己在辅仁大学打下的中西哲学的深厚功底,将西方哲学“融会贯通”到了中国哲学当中。

回到台湾后的叶海烟,受聘东吴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一职,并当选为台湾哲学学会的理事长与台湾宗教学会的秘书长,成为了台湾哲学研究名副其实的“掌门人”,这一切当是与叶海烟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治学、精益求精分不开的。

践行“文化中国”理想

作为一位中国传统哲学的权威学者,叶海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两岸还未完全“解冻”的上个世纪90年代,叶海烟就指出,台湾要发展,离不开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同为目前台湾文化的两大渊薮,但是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存有血缘、文化、思想观念的同质性,要想真正让台湾获得发展,那么让“中国”这一内涵透过文化力得到舒解,则是一个必须的前提——所以,他很赞同“文化中国”这个提法。

“在建立主体性(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开放传统、开放当代,甚至开放两岸、开放国际”——这是叶海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于岛内一批狭隘保守主义者们的批评。当下看来,这句话仍然有着高瞻远瞩的现实意义,毕竟两岸都同属于中华文化,理应捐弃前嫌,共同开放,共创双赢。

早在十几年前,叶海烟就身体力行地实现着他“文化中国”的学术理想,与大陆学者合作办学术杂志、出席或组织两岸各种学术研讨会并在大陆著书立说,谈论两岸的文化同质性。作为一位心胸开阔的哲学家,叶海烟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认同感。他还将这一学术理想,身体力行地转换为对于青年人的教育当中。这与当年那套读本对于中学时代叶海烟的影响,几乎是薪火相传的。

“大学通识教育”是近年来叶海烟一直在实践的学术理想。传统哲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困顿书斋,而是在于启迪人生。叶海烟让枯燥艰涩的传统哲学走出文献资料库,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到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心里,唤醒了下一代人的文化共鸣,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哲学“传道者”。

叶海烟先后担任两所大学哲学系主任,还在学校里开辟了“咖啡时间”,主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恳谈、互动,用哲学来解读社会现象、国际关系,使自己“学有所用”,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理想。叶海烟认为,“举凡社会问题,人生处境,都是需要哲学思考的,年轻人如果失去理想,文化愿景就很难建构了。”

哲学家的身份,让很多人忽视了叶海烟还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早在嘉义中学时,他就在林锦志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涉足文学创作,文学也是他在服兵役时的精神寄托,让他保持自己对于梦想变为理想的追逐,用他自己的话说,“写散文的时候,我希望透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正是一个哲学家的文学情怀吧。

迄今为止,叶海烟已经出版了数十部散文作品集,并在多家文学刊物上开辟专栏。叶海烟还是一位早慧的散文家,早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在哲学门前徘徊的青年。

作为一名卓越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他更是一位律己严格的作家。他这样认同文学创作与自己所研究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说:“文学创作不能只是玩票,因为文学有它庄严、不可替代的一面。对我这样一个哲学研究者来说,文学既是一种润滑,也可以培养我的生命情境。文学、艺术、哲学不是本来就都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吗?”

从怀揣哲学之梦的嘉义少年,到今日年近花甲的著名哲学家,叶海烟不懈地将自己的梦转换为理想,再变为现实。

代表性个人著述

期刊论文

1.叶海烟,1996年2月〈人文社会与圣王之道——当代新儒家的论题反思〉, 哲学与文化月刊,pp.1281-1299。

2.叶海烟,1996年8月〈哲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哲学——论唐君毅人文意识的根源性与终极性〉,哲学杂志,pp.120-135。

3.叶海烟,1996年11月〈齐物论与人间世——一场知识与权力的对话〉,哲学与文化月刊,pp.2168-2176。

4.叶海烟,1996年12月〈庄子哲学的「阴阳」概念〉,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pp.135-151。

5.叶海烟,1997年4月〈老庄哲学的伦理向度〉,哲学与文化月刊,pp.327-336。

6.叶海烟,1998年3月〈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脱与解放——并论道家的情意教育观〉,通识教育季刊第五卷第一期,pp.27-40。

7.叶海烟,1998年9月〈生态保育与环境伦理的道家观点〉,哲学与文化月刊,pp.814-823。

8.叶海烟,1998年12月〈通识教育与中国人文精神〉,哲学与文化月刊,pp.1098-1108。

9.叶海烟,1998年1月〈台湾文化的意义建构与定向问题〉,政治大学哲学学报第五期,pp.217-234。

10.叶海烟,2000年4月〈儒学与当代伦理教育〉,哲学与文化月刊,pp.321-328。

11.叶海烟,2000年4月〈两岸新儒学发展的比较研究 (1987-1997) 〉,东吴哲学学报,pp.1-27。

12.叶海烟,2000年9月〈台湾文化与当代新儒学的对话——以伦理课题为核心的展开〉,哲学与文化月刊,pp.809-817。

13.叶海烟,2000年10月〈儒佛会通的伦理向度与超越向度-以熊十力《新唯识论》为例〉,世界中国哲学学报创刊号,pp.1-22。

14.叶海烟,2000年4月<人间佛教中道观与儒家伦理观-以 成佛之道="成佛之道" 为例="为例" 世界中国哲学学报3="世界中国哲学学报3" pp.121-136="pp.121-136">

15.叶海烟,2000年4月〈论庄子哲学的宗教性〉,东吴哲学学报第六期,pp.45-60。

16.叶海烟,2002年1月〈儒家伦理观的当代性与现代性〉,哲学与文化月刊,pp.16-29。

研讨会论文

1.叶海烟,1996年8月 〈方东美的新道家哲学〉,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

2.叶海烟,1996年12月〈老子的环境伦理观〉,环保哲学与简朴生活学术研讨会,台北。

3.叶海烟,1997年3月〈玄理与饮食之道〉,「饮食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东吴大学。

4.叶海烟,1997年4月〈理性、文化与俗世化问题〉,第一届台湾儒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

5.叶海烟,1997年6月〈「比较」作为一种方法对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第一届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南华管理学院。

6.叶海烟,1997年6月〈老庄哲学的文化解构论〉,「文化与差异」学术研讨会,东吴大学哲学系。

7.叶海烟,1997年8月〈谭嗣同仁学的人学意义〉,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8.叶海烟,1997年12月〈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脱与解放——并论道家的情意教育观〉,第五届通识教育教师研习营,东吴大学。

9.叶海烟,1997年12月〈庄子论恶与痛苦〉,「恶与痛苦」学术研讨会,台北。

10.叶海烟,1998年3月 〈通识教育与中国人文精神〉,「国军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台北。

11.叶海烟,1998年4月〈所谓「台湾文化」的意义建构问题〉,东吴大学文学院第十一届系际学术研讨会,台北。

12.叶海烟,1998年4月〈全人理想的现代意义〉,「生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

13.叶海烟,1998年9月〈儒学的系统与系统的儒学——并论牟宗三「哲学原型」的提出〉,「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山东济南。

14.叶海烟,1998年10月〈道家观点的生死教育〉,「哲学、生死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南华管理学院。

15.叶海烟,1998年12月〈庄子的末世观〉,「末世与教望」学术研讨会,台北。

16.叶海烟,1998年12月〈当代新儒家的佛学诠释——以牟宗三为例〉,第三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华梵大学。

17.叶海烟,1998年12月〈玄学人性论的现代意义〉,魏晋南北朝学术研讨会,台北。

18.叶海烟,1999年1月〈台湾文化的伦理议题商榷〉,当前社会之道德重整与心灵改革学术研讨会,屏东。

19.叶海烟,1999年1月〈台湾文化的意义建购与定向问题〉,哲学.社会.文化——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基础研讨会,台北。

20.叶海烟,1999年1月〈《太一生水》与庄子的宇宙观〉,本世纪出土思想文献与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两岸学术研讨会,台北。

21.叶海烟,1999年5月〈道德的实践与生命的实践——以儒学为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东吴大学哲学系。

22.叶海烟,1999年12月〈台湾文化与当代新儒学的对话——以伦理课题为核心的展开〉,第二届台湾儒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

23.叶海烟,1999年12月〈方东美的新儒家哲学〉,方东美先生百岁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台北。

24.叶海烟,1999年3月〈台湾士林哲学的儒学诠释〉,儒学研究计划研讨会,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5.叶海烟,2000年4月〈唐代儒学的人性论——以韩愈与李翱为例〉,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东吴大学中文系。

26.叶海烟,2000年5月〈儒佛会通的伦理向度与超越向度——以熊十力《新唯识论》为例〉,第五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华梵大学哲学系。

27.叶海烟,2000年5月〈庄子齐物论与当代交谈伦理〉,〈中国哲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东吴大学哲学系。

28.叶海烟,2000年10月〈论庄子哲学的宗教性〉,道家道教学术研讨会,高雄。

29.叶海烟,2000年11月〈生活与文化互动中的台湾新儒学〉,〈台湾儒学与现代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

30.叶海烟,2000年11月〈当代新儒学与基督宗教的哲学对话——以唐君毅为例〉,〈基督宗教哲学与中华文化的交谈〉国际学术研讨会,辅仁大学。

31.叶海烟,2000年12月〈台湾文化的海洋愿景——以高雄为例〉,二OOO年高雄研究学术研讨会,高雄。

32.叶海烟,2000年12月〈朱熹的社会伦理观〉,〈朱子学的回顾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台北。

33.叶海烟,民年1月〈儒学伦理与儒学前景——文化典范的中西交遇及其现代意义〉,公元二OOO年基督信仰之生命力研讨会,辅仁大学。

专著

1.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90年4月出版。

2.叶海烟,《道德、理性与人文的向度》,文津出版社,台北,1996年1月出版。

3.叶海烟,《老庄哲学新论》,文津出版社,台北,1997年9月出版。

4.叶海烟,《人文与哲学的对话》,文津出版社,台北,1999年11月出版。

5.叶海烟,《中国哲学的伦理观》,五南图书公司,台北2002年出版。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