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普

简介: 刘春普,大连育明高中校长 ,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百位德育科研专家”,中国化学学会会员,辽宁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大连市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
[展开]

刘春普的个人经历

校长刘春普简介

  掀开校刊的扉页,我们首先向亲爱的读者推出,大连市的知名校长,也是我们的新任校长刘春普!刘校长有一个特别适合于从事教育的名字——刘春普——用化雨的春风吹拂普天大地,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因为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而不再普通! 本学期开学,因老校长梁守功退休,育明高中校长一职的人选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教育局党委面前。在经历了反复比较,考察,择优遴选之后,刘春普校长在众多的后备校长中脱颖而出,荣膺大连人民倍加关注的育明高中这所全国知名的重点高中校长!刘校长带着上级的嘱托,带着家乡人民的厚望,带着锐意进取的雄心,上任了。他成为大连市重点高中的旗舰中学的舰长,他将带领大连育明高中,乃至整个大连的教育事业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他的一系列骄人的业绩,一串闪光的足 迹告诉我们,他一定不辱使命! 荣誉是实力的生动写照,让我们轻轻掀开刘春普校长的几个彩页吧。 全国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百位德育科研专家”,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辽宁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大连市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 我们知道,任何荣誉的背后,更多的往往是深沉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对信念的执着乃至对事业的忠诚! 一位好校长必须首先是教育家,然后才是管理者。这是刘校长一贯的追求。在教学科研方面,刘校长堪称学界专家、青年才俊。他的科研成果曾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多部。并创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科研课题的完成,不但使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成倍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如孔子所言由“知(了解)之”,到“好(爱好)之”,甚至“乐(享受)之”。 以至他领导的课题小组成为全国课改实验区典型,并获得新课改集体成果一等奖。 刘校长不但是教学方面的专家,更是管理上的行家。他拥有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学历。完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多年校级岗位的经验,再加上全国高中骨干校长班、教育部重点高中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已经把他锻造成一名学者型、专家型、开拓型的校长。他信奉用科学理念构建和谐领导班子,引领学校;用创新动力凝聚精良团队,发展学校;用人格魅力树立师德表帅,影响学校。 在大连24中,36中,20高中任职期间,都充分地显示了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智慧与魄力,他的大手笔使这几所学校整体实力迅速提升,深得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信任赞许。尤其在36中短短两年里,办学有思路,管理重实效,使36中由原来的薄弱学校晋升到市重点高中行列。在20高中刘校长知难而进,锐意改革, 使20高中成为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稳立教育潮头。可谓功勋卓著。 在德育教育中,刘校长创建了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核心的“三自德育”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学习、教育的幸福。经《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到任伊始,刘校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校工作之中,指挥布阵,有条不紊;教育教学,驾轻就熟。他热情地鼓励全体师生:有能力才能有魅力,有实力才能有尊严,有眼界才能有境界。在新的起点上,放飞理想,创造一流。刘校长是一位非常求实的校长,讲求人尽其才;他会尽其全力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以发展、创造的机会,他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光,尤其是育明人!刘校长的到来,已经给即将十岁的育明高中带来了新气象,育明高中也即将跨入一个新的里程。 《论语》中有句话“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既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信条,也是刘校长在校长岗位上奋斗多年而日益靠近的境界,我们知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今天育明高中有刘校长这样一位思想富于辐射力,道德富于感召力,威信富于穿透力的校长,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样的一位好校长,这样一所好学校,就是一个学生乃至一代人卓越而美好的未来!

大连日报介绍刘春普校长先进事迹

  2007年,二十高中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高考成绩在巩固2006年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学校也被评为辽宁省和大连市教科文卫体系统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二十高中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此,大连日报记者于洪全专程对刘春普校长进行了采访,并以“让学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为题,对刘校长的先进事迹作了长篇报道,发表在12月24日的《大连日报》上。原文如下。

  “让学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记辽宁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大连二十高中校长刘春普

  近年来,大连二十高中以取得的多项教育教学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创新了高中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新模式;多项课程改革成果在全省乃至东北、全国达到领先水平;一批教师的公开课、录像课以及课件在国家、省、市获得一等奖;连续几年高考成绩取得佳绩;学校的中招录取新生的分数线也是大幅度提升,构建了二十高中和谐的校园,高质量的、特色的办学,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然而,取得的这一切成绩,老师们都说,这浸透着校长刘春普的智慧、辛勤和心血;浸透着校长刘春普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浸透着校长刘春普对学生的爱,对家长的爱和教师的爱,好校长刘春普造就了一所好学校。

刘春普

  带出了一个敢于负责的好班子

  2002年,在二十高中处于低谷的时候,市教育局选派了刘春普为校长的3位40刚出头的校级领导。有着全国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称号,曾经任过大连二十四中副校长、三十六中校长的刘春普一班人的到来,使二十高中人充满了希望。

  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个好校长,也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刘春普上任伊始,就牢牢抓住打造创新、高效、和谐领导班子这个根本问题。学校采取了竞聘、述职和考核的办法,不拘一格选拔精兵强将,成为二十高中的领军人物。刘春普带领一班人确立了“创一流环境,建一流队伍、出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根本,以管理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使一班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前进方向,共同的理想追求。

  2003年,刘春普把学校申报省示范校,作为二十高中重塑形象、创立品牌的一个重要契机,进而创建学校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高品位的发展平台。在申报过程中,二十高中实打实地加强了学校管理、教学、德育和教研等各项制度的完善,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刘春普说:“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办成一所名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积淀。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特色文化立校。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积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

  经过刘春普校长一班人的科学筹划,全体教工的努力拼搏,二十高中不仅成功申报辽宁省示范校,而且在辽宁省的50多所申报学校中名列前茅。省专家验收组对二十高中的工作、对校长刘春普个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刘春普是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作为、学者型、专家型校长。由于出色的办学成绩,刘春普在省高中校长工作会议上,应邀作了《走内涵发展之路,再创二十高中辉煌》的经验专题报告,得到专家和校长们的广泛赞誉。

  带出了一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充满爱心、甘于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这是提升二十高中教育教学品质的关键。”刘春普说。

  为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刘春普为教师做出表率。在他看来,校长不仅要有着智慧的头脑,宽阔的胸怀,扎实的作风,而且要有人格的魅力。作为校长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师生、感染师生;要有博爱的品质。只有这样,校长的思想才会有辐射力,道德才会有感召力,威信才会有穿透力。刘春普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开诚布公地、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许多棘手的问题得到迅速而有效地解决。一切以学校工作为重,不徇私情,不搞小圈子,把学校工作变成“阳光工程”,选人用人、职称评定、教学奖励、评选先进,都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虚心听取教职工的建议,尤其是倾听来自教师的不同声音,理性地接受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性评论。在二十高中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关心着、引领着、鼓励着教师;教师尊重着、爱护着、信任着领导。领导和教师就是这样互相信任着、互相温暖着、互相激励着,携手前行。

  刘春普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倾注了心血。他提出实施“3510工程”,即3年胜任,5年优良,10年成名。学校通过开展“重师德、强师能、展师风”活动,建立了教学和班主任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还引进了29名全国、省、市优秀教师,使二十高中的师资进一步优化,达到了全市一流水平。

  如今,二十高中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涌现了杨玉杰、崔媛晶、林莉一大批省市先进模范教师。有的教师在婚礼的第二天就站到了教室的讲台上;有的教师为了全力以赴投身班主任工作,把没有断奶的孩子撂给乡下的母亲照看;有的教师为了解决学生住宿中的问题,连续数日住在宿舍;有的教师当住宿学生生病的时候,连夜把学生送到医院,等到为学生看完病,天已经大亮了;有的教师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硬是把自己需要动手术的时间拖到了假期;有的教师长期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妈妈”。二十高中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深得学生和家长的敬佩和爱戴。

  带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品牌学校

  刘春普创造性地实施了“三自教育”的德育目标管理模式。学校针对寄宿制学生的特点,创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三自德育”目标管理模式。对学校三个年级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三自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是学校的被管理者,也是学校工作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教育报》作了专题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人民网》、大型文献《国魂》等多家媒体转载。

  创造性地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解疑导拨,合作研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研究性意识、过程意识。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革命。它不仅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束缚,也严格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校的体育课改教学还在东北三省体育教学新课改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二十高中的新课改,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前列,各学科都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创造性地实施全面加特长的个性培养模式。学校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尖子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选择实验和竞赛小组,以拓宽学生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创造性地教育教学,使二十高中育人收获了累累硕果。2006年至2007年高考,学校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历史性跨越,创造出了在社会许多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教育奇迹。在2006年高考中,总计有16人超过了600分,有3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难以想象,这些优秀学生当年初生高成绩是在全市3000名左右的学生,让人颇多感慨。还有一大批学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2007年不仅有考入清华大学等一大批名牌大学的学子,而且还取得高考600分以上的学生数,考入名牌大学数,一本、二本的升学率、文理科高考最高分四创历史的最好成绩,这让二十高中人倍感振奋。刘春普提出的5年培养出清华、北大学生的目标提前实现了。

  刘春普也获得了多项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市首届化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市劳动模范、市管理先进工作者、市十大杰出青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百位德育科研专家奖、德育科研先进实验教师,还被聘为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员、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等。今年9月,被授予辽宁省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大连二十高中是每一个孩子幸福人生启航的港湾,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学习,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快乐的教书育人,成为名师。这是我所追求的。”刘春普说。

  此稿来源:2007-12-24《大连日报》

我们该怎样打造名校

  来源:中国校长网 作者:大连育明高中校长 刘春普 日期:2007年8月7日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是因为一个好校长,能够改变学校、发展学校、使弱校变为强校,并造就名校,办出和谐教育。

  做一个好校长,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胸怀,最难的是要拥有大局观,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抓住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准确做出判断,规划学校发展目标,引领师生共同前进。

  校长是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学校管理的指挥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在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以后,校长便是决定的因素,而这个决定的因素主要是在校长成功治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所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发展实际已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员”、“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全国优秀教师,市劳动模范、曾在2005年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百位德育科研专家”奖的大连二十高中校长刘春普,先后在几所普通高中任校长期间,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其发展、变化和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让学生家长满意,同时,他的学校管理经验也给了我们诸多思考和启迪。本网特刊发二十高中校长刘春普关于如何打造名校的文章,给更多的校长提供借鉴和参考。

  校长是管理者,但不仅仅在于如何去“管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层次去“影响人”。校长的职责应定位在“引领”和“倡导”上,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引领”教职工努力工作、用心工作、快乐工作;并“倡导”教职工科学工作、用脑工作、有效工作,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团队,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那么,校长在治校中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呢?作为校长,应该积极地探索、实践和追求。

  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理念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思维结构,是校长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决定着校长的教育行为、学校的办学方向。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鲜明、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基于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凝聚,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的选择,是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指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此说,能否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主张,是一个校长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缺乏理论指导的学校管理,其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盲目的实践,严重一点说也可能是危险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职务不仅仅是行政职位,更是一种学术地位。校长应有一种学者风范,要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动。

  要致力于学校的制度建设

  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感到自己的需要。用法纪规范学校,首先校长必须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规范,特别是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法律法规对学校方方面面的要求。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对办学负有法律责任。同时办学是法律赋予校长的职责,由此可见,校长行使办学权力时应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必须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用法纪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科学、规范的制度是校长依法治教的重要保证。因此,校长治校的首要任务是要致力于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制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制度“合法化”,这样才能被广大教职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这也是一个校长高超领导艺术的职责。对一所学校来说,除有了一套好的章制外,还需要狠抓章制的落实。可以说,一切制度、规定,如果没有检查和督促,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没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章制都将变成一纸空文。制度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校长及学校办学思想的外化。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得好:“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制度、机制在学校管理运行中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性。

  要形成特有的管理风范

  办好一所学校特别是办成一所名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积淀。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特色文化立校。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真正差距,并不是物质上的差距,而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距。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积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这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纽带。因此,校长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并且加以扬弃、总结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管理风范。从本质上说,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引领。

  在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做到,决策讲究民主化,执行讲究规范化,评价讲究多元化。当好一名校长,首先必须是一名战略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得清事务的主和次、本和末、源和流、重和轻、急和缓、善于抓根本、抓大事,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简单地说,管理就是让合适的人做适当的事,在适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让有效的资源做有效的事。校长是管理者的管理者,学会“分化”,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忙”起来,让自己在事务中“闲”下来;去不断地思考学校的发展策略,进行学校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校园文化水平。我认为,管理最少的又是高效的校长才是最好的校长。

  要用创新动力发展学校

  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理性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地创新教育。高考制度及新的课程改革向我们校长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教学如何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学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让他们得到自然健全的发展,为将来知识积累作准备,使学生不仅有辉煌的今天,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辉煌的未来。“近渴”(高考问题)当然要解,远水(未来发展)更要蓄。使学生有很强的可持续的发展,将来能立足于社会、发展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我想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思考的深浅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勤勤恳恳工作、管理好学校是校长的责任,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能够赢得未来的竞争是校长的高层次责任,而且是更重要的责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清醒、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索、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站在理论的前沿去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根本。

  我们常说,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而教育的使命是每一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教育是一项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学生的才能与潜力的发展不能单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它需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的方法不是教师的随意性动作,它需要针对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的质量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它需要有科学的传授方法与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学校的发展不是凭校长的个人意志和文化水平,它需要有科学的规划,有文化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用教育规律组织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至关重要。校本就是立足于学校发展,研究学校、教师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校长、教师应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发展;通过研究,规划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本的观点看,我认为,教育应使人有质量地生活,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既然如此,那就必须重构学校的教育管理,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有质量生活的生态园,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能持续有质量生活的共同体。学生有质量的生活源于教师有质量的生活,一个不幸福的教师,不可能使学生幸福。教师的有质量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张扬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的过程。就办学目标而言,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层面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分上。作为校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应该考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办学的层次。用开阔的眼界和抱负,认真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情感、道德、能力、体魄、精神诸方面全面发展。校长应善于提出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且把制定目标的过程变成动员、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奋斗、努力进取的过程,以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办学追求。一流的校长既有识别机遇的敏感性,又有捕捉发展机遇的胆识。

  作为一校之长,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编织学生生长成才的摇篮,搭建教师发展的广阔舞台,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每一位教师感受教育的甘甜,让每一位家长分享丰收的喜悦,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发展的乐园,是我的教育目标和不懈的追求。

  要用人格魅力影响学校

  人格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我想作为校长要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学校的象征,“人格”至关重要。首先,作为校长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师生、感染师生;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善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要有博爱的品质。只有这样,校长的思想才会有辐射力,道德才会有感召力,威信才会有穿透力;学校才能形成一种弘扬正气的主流意识,才能带出良好的教风、学风,培养出良好的校风,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其次校长要有宽阔的胸怀、健康的心态,以及亲和力和感召力。作为校长,面对着一个个生命体,如何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校长就要善于集思广益,虚心听取教职工的建议与意见,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的心声,理性地接受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性评论;要学会理解、宽容,善于为教师喝彩;要加强与教职工、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走出办公室,走进教职工中,走进食堂,走进学生中,了解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言行拉近与师生的距离。再者,校长既要懂得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又要懂得维护教职工、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人格尊严的关键在于学会尊重,校长要学会尊重教职工、尊重学生。我们强调民主管理,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核心的内容是人格的尊重。因为从权力上、能力上、知识上学校成员是不可能平等的,唯有人格(作为人的资格)才是平等的。校长的人格魅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魅力;你可以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大好人,但是没有思想,绝对不是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家,其次才是一个管理者。

  总而言之,管理中的“管”和“理”是辨证的,“管”是为了更好的“理”,“理”是“管”的基础、前提和准绳。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提升学校的层次和品位,尤其是打造成名校,的确需要几任领导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美教育的差异告诉我们什么

  大连日报 07-01-26

  大连市中小学24名校长,于2006年12月1日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教育考察、交流和相关培训。下面是大连重点高中校长刘春普撰写了出访考察体会。

  “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从教育看中国和日本的差距

  打开日本教科书,小学一年级读本:上面尽述日本是一个领土狭小,物产匮乏,人口众多而地质灾难频繁的国家。翻开下一页,中国是我们的邻国,土地资源辽阔、物产丰富,气候适意。什么意思?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吧。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日本就是因为自己是蕞尔小国,正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并不适合人口居住,日本觊觎中国这块肥肉已是历史悠久了。

  在日本的冬天,虽然屋里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却是穿着薄薄的毛衫和单裤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饮食十分简单,即使你是财阀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这些以致于我们中国人到日本以后总是饿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先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再寒冬未到的时候给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装,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孩子什么,以致于每年换季的时候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争执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寻找幼儿园老师或者对方的家长去提孩子出面解决。骄娇之气在我们中国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买的,基本上都是妈妈爸爸做给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和大家一样,在没有父母为他们制作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作,在游戏中,没有人去笑话你玩具材料的好坏,但谁的玩具因为制作的质量原因坏掉的话,是当做一种耻辱的。而这种耻辱对一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的磨练和动手能力的操练,对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为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将来负责。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对的素质教育的有多少家长,试问在我们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国有哪一个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脱掉放在雪地中锻炼?有哪一个家长会让孩子把吃清淡的饭菜只吃个七成饱,有哪以为家长会在繁忙的工作中为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玩具?

  我们都热爱和平,但是万一将来有了战争,有着顽强毅力和团结精神的民族和我们的独生子女方阵们谁的优势会大一些?

更新日期: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