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骅

简介:林同骅,福清市人。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中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

林同骅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林同骅(1911.5.26—2007.6.18),原籍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是中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 林同骅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1937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从事研教,抗战时期随清华先迁南京,后迁成都。1937回国后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抗战胜利后,林同骅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任教,是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并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6月18日因心脏衰竭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6岁。   林同骅和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林同炎,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同骥被誉为“兄弟三院士”。此外,著名历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家林同济也是其堂兄。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911年5月26日,林同骅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郊外的狮子山。翌年,随时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熙迁往福州。1914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幼年时由父亲、叔伯教《四书》、《五经》、《左传》。1924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4年后毕业。当时燕京大学移新校址,汇文毕业生可免考升入燕大,林同骅遂随同学们一起升入燕大,主修物理。一年后,其父以燕大毕业后觅职无把握,而交通大学毕业后即由铁道部分配,嘱林同骅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29年,林同骅入校学习,攻读土木工程系。不久,父因病失业,他靠兄弟、叔伯接济,方完成学业。由于交通大学各院校第一名毕业生可到美国深造之例,故林同骅发奋学习,每学期成绩在全年级均居第一。不想待他毕业之时,资送到美国深造之事已停办。   1933年,唐院电机系教授朱物华告诉林同骅本年度招收留美公费生,叫林同骅前去报考。因林同骅成绩名列全班前四名,被保送到南京参考。不久,林同骅到山东水利训练班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获悉自己已被清华大学录取,并派往美国学习飞机机架设计制造。得此喜讯后,林同骅十分兴奋。出国前,他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附属工厂见习,便于在国外学习时能得知国内之需要。见习5个月后,他到南京飞机修理厂及上海海军飞机厂各见习数周。当时,恩师钱昌祚认为他应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于是,林同骅于1934年5月赴校,并见到了在柏利克利加州大学任教的堂兄,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史学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的林同济。林同骅在该校不攻读博士学位,而以两年时间攻读关于设计制造的课程,剩余一年时间到美国各飞机厂实习,以便理论能与实践学识相结合。1935年,林同骅到密歇根大学学习。1936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随即到美国各飞机制造公司实习,收集设计资料,熟悉生产程序及材料规范等情况。 报效祖国   1937年,林同骅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因当时日本侵略华北,他随研究所迁往南昌,再迁成都。林同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会同同事顺利恢复航空研究所各项工作。航空研究所复工后改名为第二飞机制造厂。   抗战时期,因国内需要飞机甚切,林同骅和同事用南昌运来的材料零件,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20架、训练机30架。1939年3月,林同骅结婚。婚后由重庆到昆明返清华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当时,前线亟需作战飞机,林同骅又回飞机厂继续仿造E-16型飞机,以助抗战。由于抗战需要,国家成立了新飞机试造室,由林同骅兼任试造室主任。1944年,试造成功的飞机运往重庆试飞。在试飞现场,试飞员对新机首飞有畏惧,要求总设计师林同骅一起登机升空。林同骅的堂弟,后成为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及液体力学家的林同骥自告奋勇上机陪同。林同骅对试飞员说:“没什么可怕的,若要死,你才一个,而我们林家却要搭上两个人的性命。”于是,试飞员、林同骅、林同骥3人一同登机,顺利升空,在白市驿机场上空盘旋20多分钟后,平安降落,成功完成首飞。又经数次试飞后,决定由重庆飞往成都。飞机制造厂厂长对设计人员非常满意,对飞机也很有信心,亲自登机,与林同骅等人一起飞行。该机的机身机翼均用木料制造,毛重4.6吨,可搭乘10人(包括驾驶员2人),航程1600公里,飞行高度4500米。此机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试飞成功的首架运输机,被定名为“C1010运输机”。现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已为该机制成1:1模型进行陈列,以展示我国在1944年飞机制造的历史水平。 发展航天事业   抗战即将胜利时,为了发展航天工业,国家设立了工业局。林同骅率领飞机设计组一行20余人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学习喷射机设计。后因该公司索价昂贵,1947年移往英国落斯脱公司设计中国第一架喷气机。可惜因为缺乏经费,于1949年停止了设计。1949年,林同骅由英国转赴美国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林同骅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1953年,林同骅读毕博士学位时已经42岁,次年升任为教授。1955年受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之聘,任工学院教授,同时在飞机公司及直升机公司当顾问。1951年起,致力于复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了“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合各项物理力学条件,并符合试验结果,得到前苏联、日本、捷克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肯定。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用微观力学解释了裂缝萌芽在显微镜下照出的许多现象,此项研究由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机关资助并继续研究。1977年,林同骅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此后,林同骅受聘继续担任加州大学教授,并指导多名来自祖国的博士。

人物影响

  1991年,为庆祝林同骅80岁寿辰,祖国有关单位为其在北京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报告会。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塑性力学和细观力学文集》。1994年,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同骅航空事业奋斗记》,书中详尽介绍了林同骅的航空奋斗史。林同骅退休后和堂弟林同坡致力于推进祖国乡村图书运动,2002年5月资助云南大理市太邑彝族乡设立瑞贻健华图书馆。

研究领域

  林同骅毕生从事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非弹性构造、金属疲劳等分析研究。在美国底特律大学任获博士学位后,专门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写出巨著《非弹性结构理论》。还发表关于结构分析、塑性力学、疲劳力学的论文数百篇。   林同骅在科技研究方面也取得非凡成就,主要有:由美国科学研究署及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的微观塑行力学(1954-1978年)、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资助研究的循环机械及热载重对材料的损坏等科研项目。

获得荣誉

  林同骅曾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师最高奖,曾担任美国航天航空部高级工程师、顾问,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金属疲劳研究主持人。1988年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heodorevonKar-manT奖”(该奖每年在全世界仅选一位)。1990年因其创立微观塑性力学及微观疲劳裂缝萌芽理论,对非弹性结构分析的非凡贡献,先后被选为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1990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简史里,还写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一百多年来,培养出像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林同骅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工程界权威……”之类的文字,将林同骅与茅以升、竺可桢等大师相提并论,足见其在土木工程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为此,林同骅荣获过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最高荣誉奖“Theodore von Karman”奖章,并被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与前几年去世的柏克莱加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炎(唐山交通大学1931届毕业)为堂兄弟。

林同骅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