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奥多尔·施笃姆

简介: 台奥多尔·施笃姆(TheCdorstorm),德国诗人、小说家。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抒情诗人。他的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他的北德家乡的自然景色,此外就是写爱情。他也写了一些歌颂自由、保卫德意志家园不受异族统治的爱国主义诗篇。施托姆早年搜集民歌,因此他的诗很受民歌影响,大多形式朴索,并富于音乐性。此外,他的诗从内容到形式也受浪漫派,特别是艾辛多夫的影响。施笃姆善于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勾勒出情景,塑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开]

台奥多尔·施笃姆的个人经历

台奥多尔·施笃姆 - 职业生涯

台奥多尔·施笃姆1817年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小镇。



1852年以前施笃姆在故乡担任律师职务。由于施笃姆反对丹麦的统治,主张德国人自己治理,所以他在故乡没法再呆下去,只得流亡到跛茨坦。

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是发表于1850年的《茵梦湖》,它为施笃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创作后期,他的作品显示出了更深的内心洞察力、更贴切的现实主义和更广泛的题材,包括阶级矛盾、社会问题及宗教迷信。

1864年德丹战争爆发,同年丹麦战败,石勒苏益格被普鲁士占领,施笃姆这才重返故里,井在胡苏姆担任公职。施托姆主要写中短篇小说,共计写了50多篇,他同时也是一位抒情诗人。他的作品,尤其是早年的作品,避免写重大的社会题材,施托姆的现实主义倾向更多地反映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施托姆受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较深,所以浪漫主义的抒情性成了他的创作特征之一。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和两位朋友共同搜集家乡的民歌,施笃姆与他们共同出版了民歌集《三个朋友的歌集》(LiederbuchdreierFreunde)。

他发表于1888年的中篇小说《骑白马的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部作品是他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小说。另外,他较为著名的小说还有《在大学里》、《来自大洋彼岸》、《双影人》等。德国诗人、小说家。祖上世代务农,父子两代以律师为业。其诗歌内容简朴,形式优美,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乡情见长。

台奥多尔·施笃姆 - 主要作品


作品有诗歌《夜莺》、《安慰》、《海岸》、《越过荒原》、《阖上我的双眼》等;小说
《在大学里》、《淹死的人》、《双影人》、《白马骑士》等。其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
面,他的中短篇小说堪称德国文学中的佳作。《茵梦湖》是施笃姆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写已逝的童年的欢乐与幸福,抒发了对缠绵的爱情、乡情的眷恋。令人读之为其扼腕叹息。

台奥多尔·施笃姆 - 作品简析

施笃姆的第一部中篇,也是他的成名作,便是五四时代就译成了汉语的《茵梦湖》(Immensee,1850)。小说叙述

的是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用倒叙把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倒叙的内容构成了作品的主要情节,但小说开头与结尾却是“现在”,它们构成了“过去”的框形。这种“框形结构”也是施托姆十分爱用的手法,目的是进行“今昔对比”,制造感情上的惆帐、眷恋,痛苦和感伤。

他的另一名篇《木偶戏子保罗》(PoIePoppenspieler,1874)在题材上与《茵梦湖》雷同,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它的结局却不是感伤的而是幸福的。小说也采用了施托姆惯用的第一人称与倒叙手法。从艺术效果上看,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使读者有亲切感,并有利于主人公抒发感情。

《被淹死的人》(AquissSubmersus,187B)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这是17世纪的爱情悲剧,情节也是因为等级偏见拆散了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侣。这个中篇同样是对封建等级观念与家长制的一个温和的控诉。约翰内斯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不是贵族出身,便无权得到贵族出身的女子的爱情。作者把约翰内斯与武尔夫作了对比。后者是恶劣的贵族典型,有权便胡作非为,但却不学无术,而前者虽有才能,却无权自主。作者又把武尔夫父子加以对比,施笃姆肯定了那个开明贵族,虽然他在小说中一直没有出场,却是作者心目中的心地善良的好贵族。

台奥多尔·施笃姆 - 创作思想

先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多数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一样,施笃姆在创作中也有意无意地回避时代与社会的重大斗争,而致力于从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寻找所谓诗意。他的小说写的大多是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学生、手工匠人、农民以及城乡中小资产者这样一些普通人。

台奥多尔·施笃姆

过去评介施笃姆,几乎都无例外地将他的作品“多半局限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的范围内,没有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判定为作家的缺点,并以此为依据,草率匆忙地得出施笃姆的作品不够深刻、不够经典的结论。中外文学史的无数事例证明,这样做是不正确的;须知作品是否深刻、经典,并不取决于作家写什么,而取决于怎样写。在对施笃姆的主要作品及其流传情况作比较认真的研究之后,笔者相反认为,他大多写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这一类题材,也许倒恰恰是他获得众多读者喜爱的原因。

台奥多尔·施笃姆 - 创作题材

这类题材固然平凡,但为读者熟悉,因此不易写好;但是只要写好了,就能打动各个时代和不同民族的千千万万

读者的心,因为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毋庸讳言具有超时代、越国界的普遍意义,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整个看来,施笃姆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在反映社会人生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笔者这样讲有以下两点理由:一施笃姆以恋爱、婚姻和家庭题材,写出了社会变迁,反映了时代风貌。这在那些有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的代表作,如《茵梦湖》、《在大学里》、《木偶戏子波勒》、《基尔希父子》、《双影人》和《白马骑者》中,是十分清楚的。它们要么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人与人关系的转变,要么写出了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正因此,这类作品过去比较受我们重视。二即使在一些方面看似仅仅写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的作品中,施笃姆也对伦理、道德以及人生意义和家庭教育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赋予了作品以较为丰富的内涵。这类作品,如《迟开的蔷薇》、《燕语》、《三色继母花》、《一位默不作声的音乐家》和《忏悔》等,同样也有深刻的意义。除去上述两类小说,施笃姆的的确确也写过一些仅仅只能算是生活场景速写的小短篇。但整个而论,他的创作实在是很好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社会,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的社会风貌;他的一篇篇杰作,不啻一幅幅德国宗法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时期的精彩风情画。过去人们常常嫌它们的情调低沉、灰暗,但这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必然造成的,正好反映了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德国作家。

台奥多尔·施笃姆 - 创作风格

然而,施笃姆的中、短篇小说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万千读者的喜爱,之所以今天还受到

我们的重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突出的艺术成就,还在于他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以风格而论,大致可以以1870年为界线,将施笃姆的小说创作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以《茵梦湖》为代表,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悱恻的情感的抒写,而往往缺少连贯鲜明的情节和严整紧密的结构以及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例如《茵梦湖》只是借助主人公一些并无直接关联的回忆的片断,把他不幸的恋爱经历大致告诉了人们,大异于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倒与快节奏的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有几分近似,然而情感的抒发却既含蓄,又浓烈。早期其他作品,如《玛尔特和她的钟》、《一片绿叶》和《迟开的蔷薇》等也同样说不上有多少情节,而只是一篇篇意境深远、情感深沉的抒情小品,一首首耐人寻味、感人肺腑的抒情诗。

后期作品则以《白马骑者》为代表,重在人物个性的刻画,结构严谨而富于戏剧性,故事情节曲折有致,细节描写委婉动人。但不论是前期或后期,施笃姆的成功之作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始终像笼上一层作者故乡北海之滨常有的轻雾似的,弥漫着一种凄清柔美的诗意。不同的只是,前者更多地像抒情诗,后者更多地像叙事诗罢了。

小说用的也是主人公回忆的倒叙手法。情节通过作者在教堂发现一幅男孩的画及两本手稿展开,而这两本17世纪留传下来的发黄的手稿便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约翰内斯的爱情与生活经历——也就是小说本身。这部作品的感伤色彩同样也是十分浓烈的。施托姆小说的思想倾向常是怀旧,是段念,充满忍受和无可奈何的情调。他的主人公大多没有魄力,缺乏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朝气,就这方面而论,《白马骑士》可以说是十例外。

台奥多尔·施笃姆 - 文学评价

施笃姆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一流派的优点、特长以及弱点,都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创作里。他以写抒情诗开始其创作,1853年出版了《诗集》。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格调清新、优美而富于民歌风格。他在创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响,自认为是继承了德语诗歌优良传统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在他逝世十年后,冯塔纳也曾说过:“作为抒情诗人,他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可是,尽管如此,施笃姆一生的主要建树,仍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年至1888年的40余年间,他创作的小说共58篇,论数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却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笃姆之依旧享有世界声誉,主要也归功于他的《茵梦湖》和《白马骑者》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台奥多尔·施笃姆 - 文学成就

除了他本身是一位抒情诗人,有着诗人的禀赋,因而笔端常常流露出充沛热烈的情感外,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施笃姆常常写的都是自身经历,即他自己所能接触到的那一部分现实。例如,《茵梦湖》中的伊莉莎白和《她来自大洋彼岸》中的燕妮,都是他年轻时所热恋过的一个叫贝尔塔的姑娘的化身;而《一位默不作声的音乐家》,拿施笃姆自己的话来讲,更“产生于我自己心灵的最神圣的深处,这默默无声的乐师便是我疼爱的儿子……”再则,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在北海之滨,那在不少小说(如《燕语》、《双影人》)中都洋溢着恋乡之情,正是热爱故土并曾长期流落他乡的施笃姆本人心境的写照。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施笃姆的成功之作无不写得情深意切,诗意也便油然而生。

其次,但同样重要,是施笃姆努力实践了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诗意的主张,并坚信作家只要有足够的功力,,用中、短篇小说这种形式也能创造出“最高的诗意”。因此,他一生致力于中、短篇的创作,而谢绝朋友的劝诱,没有写任何长篇。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的常常是善良的人,平凡而普通的人;写的常常是他们的美好的情感,诸如爱情、友谊以及对故乡家园的思念和热爱等等。可也正由于平凡、普通,我们读来便感到熟悉、亲切;正由于善良、美好,我们不知不觉便会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之施笃姆确实功力深厚,我们每读完他的一篇杰作,心中自然便会涌起那种读完一首好诗后的微醺乃至陶醉的感觉来。

最后,还不可忽视的是,施笃姆在艺术上造诣高深,且精益求精。他语言朴素优美,写景状物生动自然,尤善于以景物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常常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寄情。他对夜晚、大海、森林的描写最为出色。他惯于用花木禽鸟作思想感情的象征。他并且惯于和善于在故事中嵌进富有北德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谣以及情感炽烈的诗句。这都不独对小说的主题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增添了诗的气氛。

上述种种,便使得施笃姆的成功之作充满了诗情画意,诗意盎然。总之,施笃姆不愧为德语文学中独有的所谓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的的确确可以称之为诗意小说。在德语中、短篇小说乃至世界中、短篇小说之林中,施笃姆的作品自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正因为有这些特色,它们过去得以流传,今天仍然受到重视。

台奥多尔·施笃姆 - 社会影响

1840年至189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的所谓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rRealismus)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为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的摹写的自然主义者。他们面向人生和现实,但由于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他们大多数只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发掘出所谓诗意,而缺少远大的眼光和抱负。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MomentevonpoetischemInteresse)。作家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的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poetischeSeite)。

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这些主张,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多数回避了时代和社会的重大斗争,接触生活的面相对地狭窄,但在局部上却不都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而且在写作艺术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大多擅长于写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Novelle),而以后者的成就更为突出。在德语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此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作为当时兴起于整个欧洲的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一个小支脉,德国诗意现实主义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长和成就,产生了像凯勒、施笃姆、冯塔纳等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台奥多尔·施笃姆 - 相关词条

《茵梦湖》 德国诗人
现实主义 海因茨·G·孔萨利克
瓦茨拉夫·哈维尔 卡尔·麦
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 亚历山大·普希金

台奥多尔·施笃姆 - 参考资料

1.http://www.bookschina.com/1460189.htm
2.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0034642.html
3.外国文学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