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

简介:  郭正亮(1961年6月24日出生),台湾地区的政治人物与学者,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祖籍台南县麻豆镇。   
[展开]

郭正亮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郭正亮毕业于高雄中学之后,就读于“国立”台湾大学机械系,之后转入心理学系就读并取得学士学位,之后于社会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就读大学期间,由于受到“美丽岛事件”的影响,郭正亮投入改革性质强烈的台大大新社,并且与林佳龙等人参与“自由之爱”的学生运动。同时郭正亮也以“江迅”笔名,于学运刊物南方杂志担任总编辑。  

从政

  郭正亮于完成硕士学位后,前往张俊宏的政经研究室服务,并提出“地方包围中央”战略,从地方县市执政的角度出发,作为往后民主进步党的执政基础;之后郭正亮加入民进党,并且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并取得政治学博士。郭正亮回国后于东吴大学政治系任教,并担任中国时报主笔;但之后在陈文茜与陈忠信的力邀之下,于1996年出任民进党中央党部文宣部主任,后来升任民进党中央党部政策会执行长,在1998年民进党党内所举办的“中国政策”大辩论中,以主张“西进中国”一战成名。2001年,郭正亮于台北市南区参选“立法委员”,并以第二高票当选,2004年获得连任。现任民进党ECFA情势因应小组发言人。

  

评价

  郭正亮被誉为民进党内的理论家与“驱动民进党转型的先锋”,曾出版民进党转型之痛(天下出版社,1998年),广受各界好评。1999年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便出自郭正亮之手;而郭正亮也长期投入对两岸关系的研究,并曾参与撰写2000年陈水扁就职演说的两岸关系部分。

  

郭正亮

最新发言

  蔡英文将成立民进党智库,强化两岸政策论述及对中国(大陆)交流能量。民进党ECFA小组发言人、前“立委”郭正亮接受中评社访问时表示,依照“立委”及“总统”大选时程来看,2011年5月底前,民进党必须完成重大政策共识,包括民进党对ECFA实施后的经贸论述与因应对策,大陆崛起与台湾的“国际战略”,尤其是“对中战略”;对内政策部分,凝聚共识问题不大。

  郭正亮,明年将投入台北市第二选区(士林、大同)争取区域“立法委员”党内提名,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前“新闻局长”姚文智,目前已成立办公室。

  郭正亮认为,民进党成立智库主要是前主席游锡堃时代把“中国事务部”废除,党在两岸议题上必须有一个新平台,同时希望强化“对中战略”以及快速变化的两岸情势,甚至研拟可能重新执政该如何面对大陆经济崛起的两岸经贸策略。过去两年,民进党在这方面没有深刻讨论与检讨,如果民进党要迈向2012执政之路就必须面对。

  他指出,“五都”市长选后,民进党有几个政治时程,包括5月底或6月初党内“立委”提名、7月份讨论“总统”大选党内人选是以协调或透过初选产生?在这些重要时程之前,民进党的基本政策主张必须出炉,尤其是外界疑虑较深的两岸议题。

  民进党发言人蔡其昌也补充,明年1月初将召临时全党代表大会讨论,区域及不分区“立委”提名办法,届时区域“立委”提名是否仍旧采取完全民调,不分区部分,党员投票如何进行等细节问题做讨论。

  郭正亮指出,民进党必须达的政策共识,包括明年一月实施ECFA之后,在不可能全面反对、全面否定的情况下,民进党实质的因应对策是什么?其次是,民进党的经贸策略为何?如何解决ECFA实施后,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问题?总体社会福利政策,民进党应在ECFA施行3个月后,全面检视ECFA效应。

  两岸总体面,“十年政纲”也必须在5月以前端出或更早提出,他认为,民进党没有必要再去处理主权问题,依照1999“台湾前途决议文”,有关“国家定位”或“统独”议题无须再重新论述。民进党要处理的是两岸政策问题以及未来如何与共产党交流。

  郭正亮说,如果民进党要与共产党交流,是党对党名义?党团对党团?或用民间名义与共产党交流?等三大问题。他也认为,蔡英文邀请前吴乃仁担任智库舵手,是蔡英文对吴的信任,两人合作很有默契,但他的任务应该不是两岸关系,而是规划民进党智库的整体方向。

其它相关

郭正亮:正视两岸困境,才能走完最后一哩

 

  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在美丽岛电子报撰文指出,民进党为何走不完最后一哩?“总统”败选后,绿营内部已经出现各种反省声浪,败选归因可分为三大类:
  一、竞选团队:候选人犯错、总干事无能、派系整合不力。
  二、地方动员:派系动员不力、北部基层不足、南部开票不佳。
  三、竞选文宣:统独不够鲜明、未凸显两党对抗、本土感动不足。
  首先谈竞选团队。有人认为不分区名单不佳、总干事能力不足、派系垄断总部,都是败选主因,但不要忘了正是同一个竞选团队,曾在10月17-22日马受困于两岸和平协议时,与马打成平手、甚至一度领先。从12月到1月,竞选团队表现可圈可点,不但三只小猪运动持续发烧,小英造势旋风也不断升级,但双英民调却在最后两周,因为某种“超级变量”发生逆转。
  其次谈地方动员。有人认为派系只顾“立委”选举、北部“立委”基层不足、南部县市动员不够,都是败选主因,但这些论点并不符合事实。首先是马英九得票,不分东南西北,普遍比预估得票高,明显是全面性的水涨船高,并未受限于区域因素。其次是蔡英文的选前民调,普遍比民进党“立委”高,即使派系只顾“立委”选举,并无法凌驾小英旋风。吊诡的是,最后开出的民进党“立委”得票,却普遍比蔡英文得票高,与选前民调刚好相反,显然在大选倒数阶段,爆发某种“超级变量”,导致选民宁可支持民进党“立委”、却难以支持蔡英文。
  最后谈竞选文宣。有人认为统独对决不够鲜明、两党对抗力道不足、未能挑动本土情感,都是败选主因,但不要忘了这些传统扁式打法,既可激起正面动员,也可激起负面反应。诉诸扁式打法,蔡也许能激出更多本土票,但也可能失去更多中间选民+妇女票,很难断定孰优孰劣。

  民进党走不完最后一哩,并不在竞选团队、地方动员、竞选文宣,这些败选归因,都只是政党博奕的战术层次。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曾指出“失败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经历动荡的国家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他说:“如果一个政党的失败,只是因为某人不可靠,这个政党的前途也未免太可悲了”。
  换言之,民进党的败选,要从冲击到台湾整体发展的战略层次寻找答案。大选最后两周爆发的“超级变量”,显然是两岸经贸安定牌奏效,美中两大强权首度连手支持国民党的九二共识框架,导致民进党沦为美中台三角互动的局外人。国际强权的空前表态,导致台湾主流势力纷纷跟进挺马,经济选民的最后跟风,才导致双英差距的突然拉大。
  两岸经贸深入台湾血肉,民进党必须正视
  2000年两岸安定牌是政治牌,国民党打“主张台独会引发战争”,美国未必支持北京,企业不便表态,人民也容易反弹。2012年两岸安定牌是经济牌,国民党打“否定九二共识会引发两岸经贸倒退”,美国表态支持北京,企业也竞相表态,人民也因为担心利益受损而跟进。
  显而易见,两岸经贸安定牌是威力空前的选举武器,已深入台湾经济血肉,全面影响日常生活。以观光业为例,北京因为担心陆客引发纠纷,在选前最后一个月大量减少陆客来台,导致旅馆住房率下滑五成以上。观光业既已明白陆客缩水的痛苦,很容易成为经贸安定牌的俘虏。

  马顺利连任,两岸经贸将更加迅猛发展,将更深入台湾经济血肉,都亟待民进党正面对待,否则将更不利民进党选情。未来四年,两岸将陆续浮现以下七种新兴的经贸合作趋势:
  一、台商将更深耕中国内需市场,更易受中国政府影响。
  二、中国将开放更多个人证照,吸引更多台湾个人执业。
  三、中资银行将来台开业,金融贷款将深入台湾各行各业。
  四、中资公司将来台开办,产生更多来台干部+台湾雇员。
  五、中资参股将全面延伸,在台湾各行各业产生资本联盟。
  六、中国采购将全面深入,在台湾各行各业产生利益共生。
  七、陆客观光将更加扩大,使台湾观光相关产业更依赖中国。
  可预期的是,如果民进党在两岸经贸深化的过程中,始终只能扮演除弊监督的反对角色,而不能扮演积极兴利的领导功能,这些依靠两岸经贸维生、利益更加复杂、队伍更加庞大的经济选民,四年之后仍将继续成为国民党经贸安定牌的俘虏,民进党选情只会更加雪上加霜。

  没有统一的统一:国民党“一中各表”突围
  正因为看出两岸经贸深化的不可逆转,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才会坦承民进党必须积极改变两岸论述,否则根本难以因应美中联合支持的“九二共识”框架。邱建议民进党改采“没有台独的台独”路线,微言大义颇值得深入分析。
  事实上,国民党的“一中各表”论述,正是最典型的“没有统一的统一”路线,两岸现实“没有统一”,并未否定国民党接受象征性“统一”,但藉由政治现实与政治象征的混合论述,国民党却得以兼顾保台立场(现实没有统一)与两岸突破(象征性统一)的两大战略目标。
  深入检视,国民党并未放弃“终统”目标,只是从1980年“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两岸都是中国人”的“明统”,转到2007年政党信念改为“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并在党员目标删除“统一”,改以“两岸和平发展”、“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代替,完成从“明统”过渡到“虚统实独”的路线转型。
  也正是在迈向“一中各表”的“虚统实独”过程中,国民党主席连战于2005年展开两岸破冰之旅,启动饱受绿营抨击的连胡会,从此拉开国、民两党的两岸差距,使国民党同时得以兼顾保台立场(实独各表)与两岸突破(虚统一中)。2008年马英九大胜,除了扁贪腐因素之外,国民党能够藉由连胡会突破两岸僵局,也成为中间选民挺马主因。
  诉诸“一中各表”,国民党可以一石二鸟:一方面标举“虚统一中”满足北京,一方面以“实独各表”凸显两岸并无统一共识,藉此安抚拒统选民。国民党既未改变象征性的终统目标,又未启动现实的统一进程,“没有统一的统一”既没有时间表,就能使国民党在保台立场与两岸突破上左右逢源。
  顺着“虚统实独”逻辑,国民党又在2008年发明“九二共识”,也是以“一中各表、搁置争议”、“没有统一的统一”为内涵。尽管两岸对“九二共识”认知不同,但两岸歧见愈大,反而使国民党更容易处理台湾选民的拒统情绪。

  没有台独的台独:迈向“一中宪法各表”解套?
  我们不禁要问:同样为了兼顾保台立场与两岸突破,民进党能否发展出“没有台独的台独”路线,能够提出北京“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的两岸框架?
  事实上,民进党的两岸困境,可说是自创牢笼,只要坦诚面对“宪法”,坦诚面对执政历史,解套只在一念之间。执政八年,民进党并未制宪正名,2004年陈“总统”甚至公开表示“制宪正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既然难以制宪正名,就只能沿用既有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问题,该条例的两岸法律定位,正是“一中两区”(一个“中华民国”、台湾地区vs大陆地区)。民进党尽管拒绝承认,八年执政却已成为“一中两区”的实际执行者。
  换言之,2000-2008即使发生政权轮替,“中华民国”台湾所依循的“一中两区”法制并未更动,两岸法律定位始终如一。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因此有感而发,坦承“中华民国宪法”现状是“一中宪法”,可说是民进党内少见的诚实发言。

  民进党执政八年,既然都以“一中两区”处理两岸关系,何以对“一中各表”或“一中原则”如此抗拒?关键在于,“一中两区”源自“中华民国宪法”,“一中”定义全由“中华民国”自行决定,但“一中各表”或“一中原则”属于两岸政治框架,在两岸悬殊的国际现实中,“一中”必将被解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进党拒绝在国际场合使用易被误导的“一中”,却能安然接受“中华民国宪法”衍生的“一中两区”相关法律,显示民进党仍能在“台湾就是u2018中华民国u2019”,“u2018中华民国u2019是台湾”的双元论述中寻找解套空间。所谓“没有台独的台独”路线,亦即“一中宪法各表”:在象征意义上,两岸各自遵循的“一中宪法”仍然维持各自的“虚统”框架,但在现实政治上,两岸却各自享有互相独立的完整治权。
  换言之,“台湾就是u2018中华民国u2019”可理解为“虚统一中”(象征性没有台独),以“一中宪法”满足北京;“u2018中华民国u2019是台湾”可理解为“现实台独”,以“中华民国”只限台澎金马”坚守主权在民。
  只要民进党能从“中华民国宪法”衍生出“一中宪法各表”路线,“九二共识”就不再具有争议性,藉由政治现实与政治象征的混合论述,民进党同样也能兼顾保台立场(现实台独)与两岸突破(一中宪法)。

  两相比较,国民党以“象征性统一”(一中)满足北京,民进党以“象征性没有台独”(一中宪法)满足北京;国民党以“现实没有统一”坚守主权在民,民进党以“现实只有台澎金马”坚守主权在民。
  不过,尽管同为“虚统”的象征符号,民进党接受“一中宪法”却比国民党接受“一中”更能厘清两岸现实。毕竟两岸各有“宪法”,国际社会容易分辨,但两岸同属“一中”,却容易引起两岸已有统一框架的误解。
  接受“中华民国宪法”,纳入国际主流秩序
  面对迅速深化的两岸经贸,以及美中支持的“九二共识”两岸框架,民进党作为执政导向的在野党,并无片面反对到底的空间。民进党要迈向执政,要能稳住大局,就要坦然接受“中华民国宪法”,不可能永远游移在“在野就否定中华民国”,主张制宪正名”与“执政就接受中华民国”,默认一中宪法”的统独两极之间。
  迈向“制宪正名”的台独党纲,作为民进党早期政治运动的理想,当然无可厚非,但民进党早已不是革命团体,更已不是体制外运动,甚至还曾在“中华民国宪法”体制下执政过八年,早已坦承“做不到制宪正名”。政治现实既已如此,民进党继续坚持脱离国际现实的台独党纲,只会制造自己迈向执政的困难。
  历史上,英国工党曾因为坚持脱离现实的“国有化”党纲,导致持续在野18年,直到废除党纲才重新执政。日本社会党更因为坚持不结盟的“反美日安保”党纲,导致永远在野,甚至最后不敌国际现实,在日本政坛瓦解消失。
  不幸的是,民进党迈向“制宪正名”的台独党纲,与日本社会党“反美日安保”的不结盟党纲,脱离国际现实的程度几乎相同。面对两岸经贸的迅猛发展,以及美中连手支持的“九二共识”框架,继续坚持不合时宜、连自己执政都坦承“做不到”的台独党纲,只会使民进党沦入永远在野的厄运。
  作为捍卫台湾主权和民主的政党,新时代对民进党的召唤,已经重新定义了代表台湾人民的保台内涵。民进党必须转型为接受“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转型为纳入国际主流秩序的政党,才可能同时因应两岸经贸与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挑战。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