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汉

简介: 尧汉(1922.7-2012),男,彝族,无党派。194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学术专长为民族学与民族史。1990年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
[展开]

刘尧汉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历

1922年7月出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村人;

1939年,升入楚雄中学;

1942年,考入云南大学生物学系;

1943年,转入云南大学的社会学系,投身于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研究事业;

1947年,云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社会学系助教;

刘尧汉

1953年,晋升为云南大学讲师。同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研究所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河南信阳专区息县“五七干校”改造;

1980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

1983年,接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来到楚雄智力支边,兼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

2012年11月10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主要贡献

一、对唐代“南诏”国为中国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南诏”国的族属问题曾引起多国学者长期争论,刘尧汉通过深入调查,获得南诏国后裔族谱等新证,从而论证“南诏”是彝族先人建立的国家,平息了有些泰国学者认为“南诏”为泰国先民所建等无据之说。

二、对中国文明的源头做了新的探索。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流域。刘尧汉通过元谋人的发现等多学科的综合探索,提出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源头的观点。

三、弘扬了彝族文化。刘尧汉不仅自己一生深入滇、川、黔等各省彝区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著书立说,更于1983年在中国社科院和云南楚雄州的支持下,创建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并兼任所长。他带领彝族青年学子,从调查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乡入手:走出了一条实地调查与文物考证和彝汉文献相结合的路子;开拓出一些综合性、边缘性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有乡土气息、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培育出一支年富力强的彝族研究队伍。展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有助于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发掘和拓展,也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源远流长。

学术成果

专著:

1.《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0年

2.《彝族天文学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哈尼族简史》(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彝乡沙村社区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彝族文化放言》,(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论文:

1.《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历史研究》,1954年

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一个典型实例》,《历史研究》,1958年

3.《彝族的火器——“葫芦飞雷”》,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

4.《羌戎、夏、彝同源小议——兼及汉族名称的由来》,《思想战线》,1979年

5.《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9年

6.《“十二兽”历法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中国天文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7.《一部罕见的象形文历书——耳苏人的原始文字》,(合著),《中国历史文物》,1981年

8.《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夏小正>原貌》(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1月

9.《彝夏太阳历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展望——彝族阳历和玛雅阳历的共性与亚、美两洲远、古文化的关联》, 《贵州民族研究》 1983年2月

10.《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3月

11.《道家和道教与彝族虎宇宙观》,《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1月

12.《彝族和土家族同源于虎伏羲》,《吉首大学学报》,1984年2月

13.《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彝族文化》,1984年

14.《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1月、2月

15.《中国考古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彝族向天坟的结构与功能》,《彝族文化》,1985年

16.《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月

17.《彝族占卜与西方未来学》,《彝族文化》,1985年

18.《现代系统论的历史渊源——伏羲先天<易>与彝族阴阳观》(合著),《彝族文化》,1985年

19.《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及其与中华文化的普遍联系》(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

20.《峨山彝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十月历及其向天坟“团坟”》(合著),《彝族文化》,1986年

21.《彝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彝族文化》,1988年

22.《中国历代“太一”神与彝族虎图腾——兼释彝族据以观测十月太阳历节气的向天坟与中国历代郊祀“圜丘”》,《彝族文化》,1989年

23.《中国彝族和墨西哥玛雅人的十八月太阳历法》(合著),《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4月

24.《中华彝族十月历和十八月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彝族文化》,1992年

25.《昆明市居民的古羌遗俗与国内外的关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3月

26.《中国史前神话传说时代》,《彝族文化》,1993年

27.《“伏羲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符号学研究”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月

28.《中国文明的又一源头:金沙江南北两侧彝族山乡》,《寻根》,1995年6

29.《我的学术生涯——寻找“彝族山野妙龄女郎”,创建中国彝族文化学派》,《彝族文化》,1995年

30.《彝族在人类学五个“认同”中的变化》,《彝族文化》,1996年

31.《老庄“无学”与彝族“无说”》,《彝族文化》,1997年第1期

32.楚雄州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文化》,1998年第1期

33.《“彝族六祖分支故址”碑题记》,《彝族文化》,1998年第2期

34.《育人才 见成果》,《彝族文化》特刊,2001年

35.《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及其重要意义》,《彝族文化》,2004年第4期

主编:

1.《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截至2004年已出版43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004年

2.创办并主编《彝族文化》期刊,1984年-2004年已出版50期,约500万字

主要荣誉

1990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名人录》第十一卷;同年10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7年9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对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专题报导;1997年10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11月中央电视三台《古老的村庄和今天的歌谣》专题片报导了刘尧汉先生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实地调查情况;2000年7月,中央电视四台在《走进文明源头》专题报导了刘尧汉先生我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研究成果;由刘尧汉先生主编的《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于2000年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研讨会,至2001年这套丛书已经公开出版了40部。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