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凤(越剧表演艺术家)

简介:张桂凤,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张派老生创始人。1922年出生,浙江萧山人。1936年入嵊县招龙桥科班学艺,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1942年10月进上海大来剧场,是袁雪芬倡导的越剧改革的第一批参加者之一,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建国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演员。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常演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
[展开]

张桂凤(越剧表演艺术家)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张桂凤的传人有 石惠兰、 叶惠萍、 董柯娣、 王金萍、 章海灵、费禄姣、 乐彩珍、张国华、 张承好、 吴群 孙伟娟 周勤等

人物生平

1、1942年10月28日,农历壬午年九月十九日: 袁雪芬开始 越剧改革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 越剧改革。合作者有演员 张桂莲、 王银凤、张桂凤、 陆锦花、梅月楼、沈月凤等,首次成立的“剧务部”中的编导、舞美人员有于吟、 韩义、蓝明、白涛等。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

2、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 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

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 尹桂芳、 徐玉兰、 竺水招、 筱丹桂、 袁雪芬、张桂凤、 吴小楼、 傅全香、 徐天红、 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张桂凤

3、194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 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 山河恋》

因在上海的 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 越剧实验剧场, 袁雪芬、 尹桂芳、 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 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 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

这十位演员是: 袁雪芬、 尹桂芳、 范瑞娟、 竺水招、 徐玉兰、 筱丹桂、 徐天红、 傅全香、张桂凤、 吴小楼。

4、1953年10月,农历癸巳年: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拍

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范瑞娟、 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5、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国 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由上海 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 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 袁雪芬、 范瑞娟、 傅全香、 徐玉兰、张桂凤、 吕瑞英、 金采风和 吴琛、 刘如曾、 顾振遐、 苏石风、 幸熙等。

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6、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国 越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

由上海 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 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 袁雪芬、 范瑞娟、 傅全香、 徐玉兰、张桂凤、 吕瑞英、 金采风和 吴琛、 刘如曾、 顾振遐、 苏石风、 幸熙等。

中国 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 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7、1956年10月19日,农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 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

上海 越剧院一团由 袁雪芬、 范瑞娟、 吴小楼、 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8、1959年7月14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 越剧院演员赴川学习川剧

由上海 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 吴琛带队,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 吴小楼、 吕瑞英、 陈少春、 史济华、 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9、1960年2月14日,农历庚子年正月十八日:上海市慰问参加西北建设职工代表团文工团赴西北慰问演出

上海市慰问参加西北建设职工代表团启程赴西北慰问演出。其中上海 越剧院三团被编为文工团二团。领队陶影,主要演员有张桂凤、 陈少春、 朱东韵等,演出剧目有《 三看御妹》、《打金枝》等,在兰州、玉门、西宁、海南藏族自治州、银川、西安、延安、敦煌等地演出和参观访问,历时3个月。

10、1960年6月16日,农历庚子年五月廿三日:上海 越剧院三团招待出席中共中央会议的首长

由上海 越剧院三团张桂凤、陈少春、 朱东韵等演出的《 沉香扇》,在锦江小礼堂招待出席中共中央会议的首长。演出结束,董必武副主席、陈毅副总理上台接见演职员。

11、1960年6月23日,农历庚子年五月三十日:上海 越剧院招待拉丁美洲12个代表团

由中共上海市委主办,上海 越剧院 吕瑞英、 陈少春、张桂凤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拉丁美洲12个兄弟党代表团。

12、1960年6月28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上海 越剧院三团首演《 金山战鼓》

上海 越剧院三团在中国剧场首演《 金山战鼓》。该剧由 徐进编剧, 朱铿、黄沙、 陈少春导演,张桂凤、 吕瑞英等主演。演出受到文艺界的好评。

13、1960年8月16日,农历庚子年闰六月廿四日:上海 越剧院招待缅甸联邦文化友好艺术团

由上海市文化局主办,上海 越剧院由张桂凤、 吕瑞英、陈少春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缅甸联邦文化友好艺术团。

14、1960年12月23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初六日:上海 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

上海 越剧院以上海 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白彦、副团长 袁雪芬,主要演员有: 袁雪芬、 徐玉兰、 王文娟、张桂凤、 吕瑞英、 金采风及男演员 史济华、 刘觉、张国华等。

15、1961年1月26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上海 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

上海 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团长白彦、副团长 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 徐玉兰、 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 金采风及男演员 史济华、 刘觉、张国华等。

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 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16、1961年9月8日,农历辛丑年七月廿九日:中国上海 越剧团赴朝鲜访问演出

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 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 袁雪芬任副团长, 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 挡马》等。主要演员有 袁雪芬、徐玉兰、 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 金采风、 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7、1961年10月,农历辛丑年,下旬:中国上海 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受到接见

中国上海 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演员有 袁雪芬、徐玉兰、 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 金采风、 陆锦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8、1963年1月22日,农历壬寅年十二月廿七日:上海 越剧院演出《打金枝》招待尼泊尔国家副主席

由上海市外事处主办,上海 越剧院 吕瑞英、张桂凤、 陈少春等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尼泊尔国家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柯庆施市长、曹荻秋副市长陪同观剧。观后上台与演员合影。

19、1964年3月15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 越剧院演出现代小戏招待朝鲜贵宾

由上海警备区主办,上海 越剧院演出的现代小戏《柜台》( 丁赛君、 金采风主演)和《打金枝》( 范瑞娟、张桂凤等主演),在锦江小礼堂招待朝鲜贵宾。

20、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 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

时值中国 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 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 越剧表演艺术家 袁雪芬、 傅全香、 范瑞娟、 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 周宝奎、 毕春芳、 张小巧、 吕瑞英、 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 钱惠丽、 单仰萍、 方亚芬、 章瑞虹、 王志萍、 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 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 茅威涛、 吴凤花、 陈飞、 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 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尚长荣、绍剧名家 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 谢芳、 严顺开、音乐家 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 马秀英、昆剧名家 梁谷音、沪剧名家 马莉莉、 茅善玉、影视明星 杨昆等都将反串 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 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 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评价

张桂凤的戏路宽,在表演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注重刻划不同人物的个性,有“ 性格演员”之称,譬如在《 祥林嫂》中,她一人饰二角,一个是卫癞子,是典型的浙江流民的形象,一个是吴妈,仅仅一句台词,但把精神麻木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在唱腔上较多吸收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使唱腔激昂奔放,富有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如《 二堂放子》,“何日骨肉能聚首”这段【尺调腔·慢板】,是刘彦昌在二堂看书偶见落花瓣瓣、秋风瑟瑟不禁思念圣母时唱的,唱腔旋律流畅,刚健质朴,韵味浓郁;该剧中的“华山圣母是儿的娘亲”唱段,是以【尺调腔·二凡】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其过门和唱腔都吸收自绍剧,但又加以 越剧化,唱得感情真切深厚。

张桂凤组织唱腔的能力很强,能根据人物感情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曲调、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 凄凉辽宫月》第六场中道宗猜疑皇后时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涛”这段【弦下腔】,以尺调式、正调式、北调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组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唱腔深沉、粗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运腔又十分细腻。《 李娃传》中的“训子”吸收了绍剧的音调,充分表现出人物激愤的情绪。

张桂凤创腔时善于根据塑造不同行当、不同个性的人物的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乐素材。《 凄凉辽宫月》中道宗唱的“眼前丽人赛观音”这段唱,根据这位剽悍人物的特点和具体情境,吸收借鉴了绍剧的【平阳调】因素;《祥林嫂》中卫癞子的“东南西北全走遍”这段唱,根据人物不务正业、四处游晃的特点,继承运用了 越剧早期的【平板】 唱腔。这样做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逝世

2012年3月4日凌晨, 越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凤因病在沪去世,享年89岁。张桂凤一生为 越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张桂凤1922年11月13日出生于浙江萧山坎山镇。1936年入科班学戏,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小生、花脸。出科后参加越明舞台,演出于绍兴、金华、兰溪、常山等地,名声初扬。1942年到 袁雪芬从事新 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1949年上海解放后,进入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 打金枝》中的唐皇,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转为上海 越剧院主要演员,曾赴德国、前苏联和朝鲜演出。1960年起曾多次到香港演出《 金山战鼓》、《西厢记》、《李娃传》、《 凄凉辽宫月》等剧目。

张桂凤在艺术上孜孜以求,好学不倦,唱腔刚劲质朴,顿挫分明,自成一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她参加而被摄制成戏曲电视片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 李娃传》、《西厢记》等。1991年,她将其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

3月4日记者从上海 越剧院了解到,老人虽然退休多年,但对越剧事业一直十分关注, 赵志刚等青年辈演员都曾受过她提携和指导。而目前家属及院方仍在商量告别仪式等细节。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