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长寿

简介: 拓跋长寿,北魏鲜卑族,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子,出生时间未知。公元468年,拜北魏征西大将军、外都大官。九月辛亥(初八),封为北魏城阳王。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去世,谥北魏康王。
[展开]

拓跋长寿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城阳王拓跋长寿,景穆帝拓跋晃之子,皇兴二年(公元468年)封,拜征西大将军、外都大官。出为沃野镇都大将。性聪惠,善抚接,在镇甚有威名。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己丑(二十九日),北魏城阳王拓跋长寿薨,谥康王。城阳王,是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姓氏简介

拓跋姓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拓跋部族建立的北魏征服了中国北部及部份中亚地区,这些征服对中亚各民族影响巨大,以致他们将北魏及北魏灭亡之后的中国北部均称为“拓跋国”(突厥语:Tabgatch;阿拉伯语:Tamghaj),而拜占庭人所称的“桃花石”(中古世纪希腊语:Taugast或Tabgac)是否为拓跋或“拓跋国”的译音,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序幕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各个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居地向南方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但因年老,遂传位于子拓跋诘汾,率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逝世后,其子拓跋力微即位。在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中,拓跋力微被称为鲜卑拓拔氏的真正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鲜卑拓跋部的发展历史上,拓跋·力微是有巨大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拓跋氏的始祖。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张旗鼓地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氏。到了西魏政权的末代帝王恭皇帝元廓于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之后,去年号,称元年,将元氏复改回拓跋氏。

拓跋长寿

进入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大地后,在强大且日趋规范化的汉文化历史潮流推动下,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出自鲜卑拓跋部落。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源流三

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姓氏史籍中,多记载有李氏本身有三个主源,而改为拓跋氏的李氏,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另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本书认为,若指明该支拓拔氏是在西汉时期由李氏因故所改,那就不可能是出自回族,因为在西汉时期,回族这一民族还根本就未形成。那么该支拓拔氏到底出自何源,在两汉书中均无记载,但可参照史籍《周书·李穆传》中的记载:“李穆赐姓拓跋氏。”李穆,公元?~586年待考,成纪人,著名汉将李陵的后代,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59~580年,公元578~579年在位)赐姓拓跋氏。显然,史书中所记载的“西汉李氏之后李穆”,就是指李穆是著名西汉大将李陵的后代,其李穆源出“西汉李氏之后”即如是。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的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坚(公元541~604年)逼迫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登隋文帝之后(公元581~604年在位),曾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李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姓沿袭传承者,称拓拔氏,后多改回李氏。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农历3月,北魏以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领兵镇压分裂的东魏政权的大将军葛荣。农历8月,北魏孝明帝派遣北讨大都督源子邕、李神轨、裴衍等率军攻东魏的邺城。源子邕行及汤阴时,已经投靠葛荣的安乐王元鉴派率遣弟弟元斌之在夜里偷袭源子邕的大营,然而源子邕早已有备,元斌之不克败退,源子邕则乘胜进围邺城,很快即攻克了邺城,斩杀安乐王元鉴,并传首级至洛阳。北魏孝明帝大喜,特赐源子邕改姓为拓跋氏。之后北魏孝明帝以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率兵讨伐葛荣。当时裴衍上表请同行,北魏孝明帝下诏许之。源子邕则上言:“衍行,臣请留;臣行,请留衍;若逼使同行,败在旦夕矣。”结果北魏孝明帝不同意,坚持二人同行。到了农历12月,源子邕、裴衍率军行至阳平东北漳水曲,结果被葛荣率十万军伏击,源子邕、裴衍二人俱战败而亡。

在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拓跋力微。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移动。“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迁徙分布

拓跋氏复姓或是古老的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四位门阀,得姓历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拓跋氏望出颍川郡、雁门郡。拓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另《北史·魏本纪》、《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历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鲜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至辽西,南至淮河、秦岭为界。共历17帝,171年。拓跋姓望居颍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禹州一带地区)、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亲属成员

祖父

祖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1]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最终统一中国北方。

拓跋焘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治军严格,赏不遗贱,罚不避贵。在生活中,朴素节俭,威武豪迈,刚毅自律,直爽坦率,从谏如流。但是在晚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父亲

父亲,景穆帝拓跋晃。

拓跋晃(428年—451年7月29日),鲜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长子,母夫人贺氏,北魏宗室。

延和元年(432年),拓跋晃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率军攻打北燕时,命拓跋晃留守处理尚书省事务。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攻打北凉,拓跋晃留京总理朝政,由宜都王穆寿辅佐。不久随太武帝攻打柔然。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诏灭佛,平素喜好佛法的拓跋晃在这一问题上与父亲产生极大矛盾。屡次劝谏却未得听从,只得设法保全很多和尚不被杀害。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因被太武帝宠臣宗爱陷害使得东宫大批官员被杀,忧虑而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追谥为景穆太子,葬于金陵。正平二年(452年),其子文成帝拓跋浚即位,追尊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儿子

长子多侯

长子多侯,早卒。

次子元鸾

次子元鸾,字宣明。始继叔章武敬王,及兄卒,还袭父爵。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以武艺著称。频为北都大将。高祖时,拜外都大官,又出为持节、都督河西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凉州镇都大将。改镇立州,以鸾为凉州刺史,姑臧镇都大将,余如故。

后朝于京师。会车驾南讨,领镇军将军。定都洛阳,高祖幸邺,诏鸾留守。及开建五等,食邑一千户。除使持节,征南大将军,都督豫荆郢三州、河内山阳东郡诸军事,与安南将军卢渊、李佐攻赭阳,不克,败退而还。时高祖幸瑕丘,鸾请罪行宫。高祖引见鸾等,责之曰:"卿等总率戎徒,义应奋节,而进不能夷拔贼城,退不能殄兹小寇,亏损王威,罪应大辟。朕革变之始,事从宽贷,今舍卿等死罪,城阳降为定襄县王,削户五百。古者,军行必载庙社之主,所以示其威惠各有攸归,今徵卿等败军之罪于社主之前,以彰厥咎。"后以留守之功,还复本封,增邑二百户。除冠军将军、河内太守,转并州刺史。世宗初,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后转安北将军、定州刺史。

鸾爱乐佛道,修持五戒,不饮酒食肉,积岁长斋。缮起佛寺,劝率百姓,共为土木之劳,公私费扰,颇为民患。世宗闻而诏曰:"鸾亲唯宗懿,作牧大州,民物殷繁,绥宁所属,宜克己厉诚,崇清树惠。而乃骤相徵发,专为烦扰,编户嗷嗷,家怀嗟怨。北州土广,奸乱是由,准法寻愆,应加肃黜。以鸾戚属,情有未忍,可遣使者,以义督责,夺禄一周,微示威罚也。"

正始二年薨,时年三十八。赠帛六百匹,诏中书舍人王云宣旨临吊,赠镇北将军、冀州刺史,谥怀王。

三子元徽

子元徽,字显顺。粗涉书史,颇有吏才。世宗时,袭封。除游击将军,出为河内太守。在郡清整,有民誉。徵拜长兼散骑常侍。肃宗时,除右将军、凉州刺史。徽以径途阻远,固请不行。除散骑常侍。其年,除后将军、并州刺史。先是,州界夏霜,禾稼不熟,民庶逃散,安业者少。徽辄开仓赈之,文武咸共谏止。徽曰:"昔汲长孺,郡守耳,尚辄开仓,救民灾弊,况我皇家亲近,受委大藩,岂可拘法而不救民困也?"先给后表。肃宗嘉之。加安北将军。后拜安西将军、秦州刺史。诏书旦至夕发。徽以将之秦部,请诣阙恭授,仍表启固陈,请不之职。改授辅国将军,加度支尚书,进号镇军将军。于时,戎马在郊,王师屡败,徽以军旅之费,上国封绢二千匹、粟一万石以助军用。肃宗不纳。又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加侍中、征东将军,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拜尚书左仆射,转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固辞不拜。听解侍中,然后受诏。寻除尚书令,加开府、西道行台,不行。

时灵太后专制,朝纲颓褫。徽既居宠任,无所匡弼,与郑俨之徒,更相阿党。外似柔谨,内多猜忌,睚眦之忿,必思报复。识者嫉之。又不能防闲其妻于氏,遂与广阳王渊奸通。及渊受任军府,每有表启,论徽罪过,虽涉诬毁,颇亦实焉。

庄帝践阼,拜司州牧,寻除司徒,仍领牧。元颢入洛,徽从庄帝北巡,及车驾还宫,以与谋之功,除侍中、大司马、太尉公,加羽葆、鼓吹,增邑通前二万户,余官如故。徽表辞官封,前后屡上。又启云:"河上之功,将士之力,求回所封,加诸勋义。"徽为庄帝亲待,内惧荣宠,故有此辞,以防外议。庄帝识其意,听其辞封,不许让官。

徽后妻,庄帝舅女。侍中李彧,帝之姊婿。徽性佞媚,善自取容,挟内外之意,守室亲戚莫与比焉。遂与彧等劝帝图荣,庄帝亦先有意。荣死,世隆等屯据不解。除徽太保,仍大司马、宗师、录尚书事,总统内外。徽本意谓荣死后,枝叶自应散亡。及尔朱宗族,聚结谋难,徽算略无出,忧怖而已。性多嫉妒,不欲人居其前。每入参谋议,独与帝决。朝臣有上军国筹策者,并劝帝不纳,乃云小贼何虑不除。又吝惜财用,自家及国。于是有所赏锡,咸出薄少,或多而中氵咸,与而复追。徒有糜费,恩不感物。庄帝雅自约狭,尤亦徽所赞成。太府少卿李苗,徽司徒时司马也,徽待之颇厚。苗每致忠言,徽自得志,多不采纳。苗谓人曰:"城阳本自蜂目,而豺声复将露也。"

及尔朱兆之入,禁卫奔散,庄帝步出云龙门。徽乘马奔度,帝频呼之,徽不顾而去。遂走山南,至故吏寇弥宅。弥外虽容纳,内不自安,乃怖徽云,官捕将至,令其避他所。使人于路邀害,送尸于尔朱兆。出帝初,赠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司马、录尚书事、司州牧,谥曰文献。

四子元延

子元延,袭爵。武定末,官至太子中庶子。齐受禅,爵例降。

徽兄显魏,给事中、司徒掾。卒,赠辅国将军、东豫州刺史。

徽次兄显恭,字怀忠。扬州别驾,以军功封平阳县开国子,邑三百户。孝庄初,除北中郎将,迁左将军、东徐州刺史。入为安东将军、大司农卿。寻除中军将军、荆州刺史。庄帝既杀尔朱荣,乃除显恭使持节、都督晋建南汾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兼尚书左仆射、西北道行台、晋州刺史。尔朱兆入洛后,死于晋阳。出帝初,赠卫大将军、并州刺史,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五子彦昭

子彦昭,袭。武定中,渔阳太守。齐受禅,爵例降。

显恭弟旭,字显和。庄帝时,封襄城郡王,邑一千户。武定末,位至大司马。齐受禅,爵例降。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