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良

简介: 陈德良(越南语:Tr?n ??c L??ng,1937年5月5日-)是越南第六任国家主席。
[展开]

陈德良的个人经历

陈德良 - 概况

陈德良(Tran Tuc Luong) 1937年5月5日出生在越南广义省。1959年加入越南共产党。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后,陈德良于1955年2月来到越南北方;1959年至1964年先后任地质队队长、地质大队副队长;1966年至1969年就读于矿产地质大学;毕业后成为工程师,任越南地质测绘局副局长等职。1976年至1977年在阮爱国党校高级班学习。1979年9月任越南地质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81年赴苏联国民经济研究院从事经济管理研究,同年当选为越南第七届国会代表。后任国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

陈德良在1982年3月举行的越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6年12月在越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87年2月任越南部长会议副主席、越南常驻经互会代表。在越共六大、七大、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96年6月在八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1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92年9月任越南政府副总理。1997年9月在越南第十届国会上当选为国家主席,2001年7月连任。

陈德良 - 人物事迹

陈德良展望新世纪的越南

在21世纪的头20年内,越南人民将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富强的工业化国家。

陈德良是在就迎接新年、新世纪和新千年答越南通讯社记者问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在今后10年里,越南要推进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使国家摆脱经济不发达状况,为2020年把越南基本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础,使越南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定型,人力资源、科技力量、基础设施、经济潜力、国防潜力都得到增强,国际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陈德良

他说,2001年是越南执行越共九大决议的第一年,也是执行越南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第一年,要使2001年的经济增长比2000年更快、更稳,同时大力促进文化、社会领域的发展。

他还透露,2000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7%,远远高于1999年的增长率和今年年初提出的增长指标,制止了几年来连续下滑的趋势。

全面提升越中友好关系

自1991年关系正常化以来,越中关系在政治、经贸、投资、旅游、文化诸领域都得到恢复和迅猛发展,给双方带来了实质性成果。可以说,在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睦邻友好、全面合作、长期稳定、面向未来”十六字方针和共同提出的“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的指引下,越中关系发展越来越好。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殷切希望,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和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每年两国高层领导人进行互访,以及利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机会进行接触,为双方关系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确定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增强和巩固双方的信任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中关系不仅在政治领域得到发展,在经贸领域也取得可喜成果。两国领导人决心将双边经贸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目前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据越方统计,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2亿美元,为两国总理共同制定的2010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投资领域,截至2005年5月,中国对越直接投资项目328个,投资金额67.56亿美元,在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5位。中国还向越南提供了ODA、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等项目。

两国签订了陆地边界、北部湾划界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上述条约和协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将越中边界建设成为一条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边界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创造了前提,为各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有利环境。上述条约和协议,两国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正在积极落实。

可以说,越中大力推动双边合作有着雄厚的基础:两国有着共同边界,良好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同时两国又是东盟地区论坛、亚欧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和论坛的成员。在合作中,双方都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守两国签署的所有协议和协定。越中关系全面和稳步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提出辞职

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政府总理潘文凯和国会主席阮文安在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上递交辞呈,希望将职务交予年富力强的新领导人。

越南国会以投票的方式通过陈德良、潘文凯和阮文安递交的辞呈,并选举新一任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和国会主席。

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当日在国会会议上说,越共十大之后,越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人事发生变动,为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和保持领导干部队伍的连续性,必须对国家高层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陈德良 - 评价

农德孟说,陈德良具有战略思维,富有指导实践的经验,为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法律的制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