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淑兰

简介: 花淑兰,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评剧“花派”创始人。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现为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校长,沈阳市戏剧家协会顾问,盘锦市戏剧家协会顾问,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沈阳市慈善总会理事,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员。花派弟子众多,知名者有郑桂芳、王镇芝、徐广琴、冯玉萍、曾昭娟、艾丽珍、张秀云等。
[展开]

花淑兰的个人经历


花淑兰 - 基本介绍

花淑兰,原名葛淑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花派创始人。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山林西一个梨园世家。八岁随母学戏,十一岁开始登台演戏。后拜师习评剧青衣、花旦。曾在天津、北平、张家口、锦州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锦州评剧团演员,辽宁评剧二团演员、副团长,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院艺委会副主任、艺术顾问,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演剧目有《茶瓶计》、《牧羊圈》、《三节烈》、《女经理》(与人合编并主演)等。

她天赋条件好、嗓音高脆,甜润清新,加上学艺勤奋刻苦,曾拜刘子西为师,吸取刘翠霞、爱莲君两派之长,逐渐形成明快华丽、跳跃多姿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她戏路极广,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十二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6年崭露头角后,进入北京演出,她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打炮而红,由于的演唱既有刘翠霞高亢、刚劲的韵味,又有爱莲君唱腔里的玲珑、俏皮、华丽的特点,所以倍受欢迎。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全国解放后,技艺精湛,声誉日隆。1953年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之后加入沈阳评剧院。花淑兰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了百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为评剧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花淑兰于2005年3月30日病逝于沈阳。

花淑兰 - 艺术人生

花淑兰一九五O年出关在锦州、沈阳、长春等地演出,此后,相继在锦州评剧院、辽西省评剧团领衔,一九五四年调辽宁评剧二团和沈阳评剧院工作。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六O年先后两期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学习班、进修班学习深造,受到名家指教,不仅技艺猛进,而且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使她的舞台艺术得到了理论升华。一九五六年她以满腔热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志愿军驻地和前沿阵地,她的演唱受到了极其热烈地欢迎。带着战场的硝烟,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演出了《志愿军的未婚妻》等优秀剧目。花淑兰从小喜欢爱莲君的唱腔,尤为欣赏那跳跃俏皮的“疙瘩腔”,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揉进刘翠霞高亢明亮的特点,吸收了京、梆剧种的艺术营养,因此,早在五十年代,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花淑兰曾被评为辽宁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被评为沈阳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由于她的艺术成就和对党的文艺事业的贡献,一九六一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十年动乱”,花淑兰惨遭迫害。重返舞台后,再度焕发了艺术青春。她争分夺秒,亲自带团往返于东北及京、津、冀巡回演出,同时教授来自河北、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及辽宁省内四十余名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些学生已成为各剧院、团的主演和艺术骨干。花淑兰同志,用心血耕耘着评剧艺苑,用心血浇灌着评剧界桃花。她给人民带来欢乐,给评剧事业创造财富。

六十五年的艺术生涯,演出了近二百出戏,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她的演唱艺术被誉为“花派”。她的学生在全国两次汇演大赛中夺魁获奖共十四人,其中有两人获“梅花奖”。花淑兰不仅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评剧艺术教育家。她传授技艺,教导弟子,达到呕心沥血的境地。中顾委付主任宋任穷曾赠联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中国文化部付部长高占祥两次题词赞道:“精心育桃李,热情传技艺”,“一代栋梁木,满圈桃李花”。

花淑兰有十多出剧目灌制了唱片和录音盒带专辑发行于全国。她领衔主演的戏曲电视剧《夕阳无限好》已在全国播放。她的名字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戏曲志》(辽宁卷、河北卷、吉林卷)、《戏曲群星》载入。王天侠、王力夫编著,沈阳市文化局剧目室印制出版了《花淑兰演唱艺术》,她与单甫清、刘洪儒合编的评剧《女经理》由辽宁剧协印制出版了专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评剧名家演唱艺术》大量记载了“花派”的优秀唱段。

花淑兰

花淑兰于一九五七年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一九六O、一九七九年两次出席全国文代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九八五年出席全国剧代会,并当选为全国剧协理事。曾任辽宁省1~7届人大代表,辽宁省青年联合会付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沈阳市妇联委员,辽宁省剧协付主席,沈阳市剧协付主席。

花淑兰 - 演唱特点

花淑兰的演唱突出表现在高腔、疙瘩腔、滑音、装饰音的运用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花腔在高音区行绕,听起来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高亢是花派的特点之一。花派的音域宽,可达15度,还经常采用高跳8度下降4度的唱法,因此听力来别有风味。甜美是花派的另一特点。她的所有唱腔,无论是高遏行云,还是低逐流水,都完美体现了甜美的风格,听起来盛声情并茂。花派的特点还有脆亮。一般而言,演员唱得高,就不会脆。可花淑兰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即使在高音中,处处透出脆亮。在剧场里,无论在前排,还是在最后排,人们听花淑兰的演唱跟本不用看字幕,她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那样清晰。花腔是花淑兰的拿手好戏,更是花派的精髓所在。难怪评剧剧作家胡沙赞扬说,花淑兰是评剧的戏剧女高音,同时还是花腔女高音,她用美妙的女高音创造了评剧的花派艺术。

以《茶瓶计》为例谈谈花派的艺术风格。《茶瓶计》是评剧一出老戏,过去经常作为帽戏演出,自从花淑兰改革后,成了一出大轴戏了,也成了花派名剧了。它讲述了宋代,家住泗水县的原户部尚书之子单宝童因家遭大火而丧父家毁,无奈携带衫襟合同到洛阳岳父的家中投亲。工部侍郎龚孝与其妻王氏嫌贫爱富,意欲悔婚。王氏趁龚孝奉旨外出之际撕毁合同,并将单宝童押至马棚吊打逼其退婚。其女龚秀英不愿又无力抗争,幸得丫环春红相助,定下摔瓶之计,以此为由主仆追打至马棚,借机求情,王氏不允。春红又趁势说动在场的王氏之弟王洪贵,使单宝童得以暂时脱身。当王洪贵得知王氏退婚是想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时后悔莫及,连忙追杀。春红机智地骗过王洪贵,赠银给单宝童助他去开封包公那里告状。

这出戏的精彩部分是《报喜》和《窥婿》两场戏。花淑兰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符合人物的唱腔并配以恰到好处的表演动作,令人物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地表现了一个机灵活泼的小丫环的形象。唱腔华丽,处处展现小丫环的可爱之处,表演上,更是无懈可击。圆场功、手绢功活脱脱表现的就是一个机灵的丫环。每当演到“吐沫润湿窗棂纸,捅一个小窟窿,不圆又不方,似那个木匠单吊线”时,她以逼真的舞台动作配合唱腔,戏迷必定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报喜》中。花淑兰以花派特有的圆场功及诙谐调皮的开玩笑始登场,继之以华美的高腔述说渴望小姐早日见到未婚公子的感情,接着又带大门不出二门也不迈的小姐偷看未婚夫。整段唱腔连贯流畅,舒展而大方,生动展现了花派艺术的魅力所在。

花淑兰 - 主要作品

《茶瓶计》、《相思树》、《孔雀东南飞》、《花木兰从军》、《麻疯女》、《牧羊卷》、《天雨花》、《赚文娟》、《桃花庵》、《珍珠衫》、《三节烈》、《保龙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杨三姐告状》、《赵小兰》、《气贯长虹》、《乾坤福寿镜》、《大登殴》、《对金瓶》、《盗金砖》等戏,倾倒了关内外广大的观众。

花淑兰 - 个人轶事

生前计划80岁开“花派”演唱会

花淑兰视评剧为生命,也正是因为评剧,众多弟子结识了花淑兰,了解了花淑兰。“老师太爱评剧事业了,2003年手术后,她还坚持工作,还演出、培养学生,要不是这么累,她不能走得这么早啊!”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的吴军哭着说。花淑兰是个“戏比天大”的人,这是众多弟子对她的评价。“在逝世前,老师病得说不出来了,还想着唱戏、听戏。”本溪弟子张丽华说:“那天,我在老师床前,她不能说话,就用手摸我的脸、头发,一直不停,我就问老师,是不是想听戏啊?老师点点头,我就唱起了《日里思来夜里想》,老师听着听着就哭了,她是遗憾自己不能唱了啊。”在北京治病期间,每天花淑兰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接受治疗,但是只要是学生打来电话,她都要接,认真说戏,并叮嘱一定要好好练戏。当时花淑兰还乐观地告诉弟子,她快80岁了,80岁也正是她从艺70周年,她准备把弟子召集到一起举办一场大型的“花派”艺术演唱会,“充分展示评剧的魅力,我要再为评剧事业尽一份力量。”但是花淑兰却没有等到这一天,这个愿望只能由她的弟子代替实现……

“妈妈”送来最后的戒指

老师就是妈妈,花淑兰一生没有子女,但是她把弟子都当成女儿一样看待。天津弟子曾昭娟在2003年参加“梅花奖”演出时腿摔伤了,“我没敢告诉老师,她还是知道了,给我打来电话,她心疼得半个小时都没有说出话,就是哭,亲妈妈也不过如此了。”

在北京住院期间,沈阳评剧院的秦真一直在花淑兰身边,有一天,花淑兰把秦真叫到床前,问:“你能不能叫我一声‘妈’”秦真马上跪到了床前,这是她多么盼望的啊。“当时老师给我带上一枚戒指,说是永远的纪念。”沈阳评剧院的冯玉萍是花淑兰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我生活在老师身边,这是最幸运的事。老师对我的一家都关注、照顾。逝世前,老师已经很长时间吃不下饭了,但是那天我儿子到病房去看奶奶,给她喂鸡蛋羹,老师居然忍痛吃了,当时她说,‘我是冲着孙子吃的,我得让孩子看到奶奶坚强啊。’她虽然没有给我带上戒指,却送给我丈夫一枚,‘花妈妈’真的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听着这种特别的亲情,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花淑兰 - 相关信息

《艺术星座花淑兰》出版

2005年3月30日,花淑兰的老伴83岁的王景山告诉记者,河北的一位作者王凤翔写了一本花淑兰评传《艺术星座花淑兰》,但是现在还没有印出来,封面是花淑兰唱《茶瓶计》的剧照,书名是杨仁铠提的,里面的文字有近50万,完整地叙述了花淑兰的艺术人生。 

在沈阳因病逝世 

2005年3月30日,花淑兰的老伴王景山谈起了花淑兰从癌症复发赴北京就诊到3月30日离开人世这最后经历的近100天。在花淑兰住院的100天时间里,陪伴在花淑兰病床前的,除了丈夫和特意从国外赶回的儿女外,还有一群她的学生。在这生命的最后100天,花淑兰将所有的艺术毫无保留地留给了她的舞台、她的学生、她所留恋的评剧事业……

关心学生让人尊敬

2003年年初,花淑兰被检查出患有肾癌,8月进行了手术。手术后,花淑兰的身体开始渐渐恢复,但医生再三嘱咐必须注意休息。已经75岁高龄的花淑兰完全可以在家休息,可她偏偏坐不住,总是惦记着花淑兰评剧艺术学校里的孩子,花淑兰再三强调说:“这是花淑兰评剧艺术学校,花淑兰三个字不是挂个名,再说,我一看到这些孩子就什么病也没有了。”如果赶上身体不舒服,她就会给学校打电话,让需要学戏的孩子到家里来。孩子到来之前,为了保持充足的体力,她会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等孩子们喊着“花奶奶”跑里屋时,花淑兰就像没病人一样,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为孩子们上课。

50弟子让人欣慰

因为身在国外,在母亲弥留之际,儿子无法在病床前,尽孝的义务落在了学生们的身上,在花淑兰生病的100天里,她们像伺奉母亲一样,精心照料着老师。花淑兰一生收了50个学生,南至海南岛,北到牡丹江,都有花淑兰的学生。在花淑兰重病期,学生们从天南地北赶到医院,精心照料,细心呵护。在第四人民医院干诊病房406室住院的日子里,最忙碌的学生是冯玉萍,冯玉萍在这里已经连续守着,她不肯回家,“我情愿这样守着老师,我怕老师离开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老师将自己所有的艺术财富都留给了我们,她什么也没有带走。”

戏迷关心让人感动

花淑兰生病住院的消息传出后,许多戏迷将电话打到花淑兰的家里,询问他们所敬重的艺术家的病情。已经远赴加拿大的戏迷,每隔两天就是打来越洋长途,询问病情,期盼奇迹发生,让花淑兰能再次回到舞台。有戏迷纷纷打电话给花淑兰的家属:“希望能在最后告诉的时候,再送花淑兰一程。”花淑兰的丈夫王景山老人感慨:“戏迷的国际长途电话一打就是两个小时。真的让人感动。”

振兴评剧让人牵挂

花淑兰不止一次地提到:要振兴评剧事业!作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文化界的骄傲。花淑兰从来没有提出任何与自己有关的要求,只是想强调, “评剧需要扶持,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评剧的振兴。”在花淑兰的眼中,中国评剧事业可以更加振兴,她反复跟有关领导强调:评剧的剧场还是很少,唱评剧的人应该更得到尊重,因为看戏的人还是很多。她对评剧事业的牵挂一直到最后一刻。

花淑兰 - 花派弟子

全国各地花派弟子名册

1.冯玉萍: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田敬阳: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3.吴丹阳:沈阳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4.刘秀梅:辽宁省青年评剧团主演,后调沈阳市沈河区文化馆工作,现退休

5.王镇芝:沈阳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退休

6.李 威:锦州市评剧团主演,调沈阳后经商

7.徐蕴玉:原大连市评剧团主演,现退休

8.祝久珍:鞍山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现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教师

9.潘洪伟:鞍山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10.赵 威:鞍山市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11.张丽华:本溪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业务团长

12.张旭红:锦州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13.付秀琴:原沈阳评剧院二团青年主演,现退休,于锦州定居

14.张久兰:原盘锦市大洼县评剧团主演,现于锦州市经商

15.杨晓华:原辽阳市评剧团主演,现辽阳市艺术研究所工作

16.赵俊芝:盘锦市评剧团名誉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现盘锦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17.石雅云:原锦西市评剧团青年主演,现于葫芦岛市经商
  
18.李萍萍:北票市评剧团青年主演
  
19.郑桂芳:原长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经商
  
20.李娟娟:原长春评剧院副院长,国家二级演员,现民盟长春市委办公室主任
  
21.孙 伟:长春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22.徐广琴:哈尔滨市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退休
  
23.张 伟:原牡丹江市评剧团主演,现经商
  
24.刘 萤:原牡丹江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现牡丹江市朝鲜族艺术馆工作
  
25.孙娟妹:原牡丹江市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现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工作
  
26.曾昭娟: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27.艾丽珍:北京市海淀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28.张秀云:中国评剧院国家二级演员
  
29.宋海英(已故):原石家庄市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30.赵继兰:石家庄市评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31.王凤英:原唐山市评剧团主演,现唐山市艺术学校高级教师
  
32.解郁文:原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现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教师
  
33.孟 沙: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业务团长
  
34.张 悦: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
  
35.王孔芳:承德市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36.曹秀云:承德市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37.孙宁宁: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38.杨 晶:河北省丰润县评剧团优秀青年演员
  
39.王锐君:原内蒙古赤峰市评剧团国家二级演员,业务团长,现宁城艺术学校教师
  
40.郭雅君:海南省海口电视台播音,主持人
  
41.邱艳杰:原辽宁省艺术学校教师,现于昆明定居

花淑兰 - 活动年表

1937年,8岁随母学艺,主要学唱评剧,兼学京剧、河北梆子、大鼓等。演出的第一出小戏是《吴家花园》。

1942年,拜评剧创始人之一刘子熙为师,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叩拜师傅。

1944年,在塘沽演出时,向京剧演员崔玉柱(绰号“小活猴”)学习武功。

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排演秧歌剧《兄妹开荒》《兄妹识字》,歌剧《白毛女》,评剧《枪毙杨小脚》《血泪仇》《九件衣》等。

1950年以后,曾两次到锦州演出,参加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被锦州文教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1952年,参加并宣传“三反、五反”运动,演出新编评剧《救急包》;6月参加锦州评剧院,任三团团长。
  
1953年,参加东北大区汇演,以《茶瓶计》夺得最高奖——优秀奖,一举成名,轰动全国。
  
1954年,赴阜新演出《茶瓶计》《张羽煮海》。8月份辽东辽西两省合并,10月调到辽宁省评剧二团。
  
1955年,进京参加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班主任梅兰芳,聆听了张庚、郭汉城、罗合如等名师的讲课。
  
1956年,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茶瓶计》《志愿军的未婚妻》《相思树》等。
  
1957年,进京出席第二届妇代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的接见。12月,辽宁省举行好戏汇演,演出《孔雀胆》获得优秀表演奖。
  
1959年8月,辽宁省举行现代戏汇演,演出《火风》,获优秀表演奖;11月份沈阳评剧院成立,她参加建院演出,与其他主演联合演出《“八八”纺棉花》,复排并演出《三节烈》等剧目。
  
1960年,进京参加全国戏曲演员进修班学习深造。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张庚等艺术大师,学习了戏曲理论、戏曲表演理论。同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
  
1961年至1964年,创演四出移植评剧:《半把剪刀》《谢瑶环》《霓虹灯下的哨兵》《黛诺》,成为花派的代表剧目。
  
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率团赴哈尔滨、吉林、长春、四平等地巡演,演出剧目有《茶瓶计》《谢瑶环》《霓虹灯下的哨兵》《三节烈》《牧羊卷》等。同年参加沈阳市现代戏汇演,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获得优秀表演奖。
  
1964年冬排演现代戏《琼花》。
  
1965年春,率沈阳评剧院二团赴盘锦城乡演出《琼花》《黛诺》等。深入沈阳毛纺厂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同年秋参加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
  
1966年剧院开展文化大革命,停止正产文艺生产和演出。
  
1969年被编入沈阳市五七干校,先后于盘锦、沈阳辉山集中劳动。
  
1970年,走“五七”道路,到辽中县牛心坨公社插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
  
1972年,抽调回沈阳样板戏学习班评剧组,后改在沈阳评剧团工作。
  
1973年,排演小型评剧《一捧盐》,演出后颇受欢迎。
  
1978年,沈阳评剧院恢复建制,恢复《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等优秀剧目。
  
1979年,为沈阳市文化局举办青年演员技术表演赛,示范演出《牧羊卷》《半把剪刀》,被上级授予荣誉奖。同年出席第四届文代会。
  
1980年,,沈阳市举行现代戏展演,演出《海峡情泪》,冬天率领新组建的沈阳评剧院二团赴铁岭、营口等地巡演。
  
1981年,参加沈阳市现代戏汇演,演出《女经理》,获优秀表演奖。同年与爱人王景山率领沈阳评剧院二团,先后赴锦州、秦皇岛、唐山、北京、天津、大连、鞍山等地巡演,时间长达半年。演出剧目有《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牧羊卷》《三节烈》《珍珠衫》《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这一年开始,她把手徒授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982年,辽宁省举办金开芳舞台艺术生活七十周年活动,来自东北、华北的评剧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花淑兰率评剧二团演出《谢瑶环》。
  
1985年,出席全国戏剧家代表大会,当选全国剧协理事。
  
1986年,参加全国评剧名家荟萃演唱会,这次演唱会上的老艺术家有花月仙、李忆兰、六岁红、莲小君、羊兰芬、筱俊亭、李福安等。
  
1987年,参加天津举办的振兴评剧名家演唱会,鲜灵霞、花月仙、六岁红、莲小君、郭砚芳、筱俊亭、赵丽蓉、李福安等老艺术家出席。
  
1988,正式办理退休。此后仍然为振兴评剧事业做出贡献:一方面协助剧院演出、参加全国各地的名家荟萃演出,一方面广收弟子、传授艺术,力求花派艺术后继有人。
  
1991年,退休后仍随沈阳评剧院深入厂矿农村演出《茶瓶计》《黛诺》《半把剪刀》等戏。
  
1992年,从艺五十五周年,宋任穷、高占祥分别发来贺电和书法条幅。她和弟子们演出了《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牧羊卷》《三节烈》《桃花庵》《相思树》《刘伶醉酒》等戏。
  
2000年,组织成立沈阳评剧院花淑兰艺术学校,任校长并亲自赴到校学员们。同年参加首届评剧节,独唱了《茶瓶计》,与弟子曾昭娟合唱《黛诺》。同年参加北京举行的新千年评剧流派名家演唱会。
  
2001年,赴太原携弟子赵俊芝参加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赵俊芝参赛《牧羊卷》《杜十娘》,荣获一等奖;她本人获创腔奖。
  
2002年,从艺六十五周年,举办花(淑兰)派经典剧目展演,她携全国各地的部分弟子(24 名)演出了《茶瓶计》《谢瑶环》《半把剪刀》《牧羊卷》《孟姜女》《珍珠衫》《盗仙草》《刘伶醉酒》《杜十娘》等十余出戏。同年参加第三节评剧艺术节。
  
2003年9月1日,荣获“中华英才”奖杯和荣誉证书。此时她已经75岁,是本次全国十余位获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