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叶尔·玉英

简介:何叶尔·玉英:(公元1922~如今),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何叶尔·玉英曾为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期的俄语翻译。新中国建立第一支自己的空军部队时,何叶尔·玉英在北京南苑机场工作,她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展开]

何叶尔·玉英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何叶尔·玉英:(公元1922~今),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何叶尔·玉英曾为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期的俄语翻译。新中国建立第一支自己的空军部队时,何叶尔·玉英在北京南苑机场工作,她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古鲜卑族锡伯部族荷叶尔氏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锡伯”是本民族自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文则称其为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

何叶尔·玉英

  关于“锡伯”一词的含义,历来诸说不一:一说意为瑞兽或珍贵材料的衣带钩,即史籍《汉书·匈奴传》中所称的“犀毗”即为用犀牛角或贵重金属制作的衣带钩,为王公贵族所专用的物品;一说为地名,即今海拉尔(呼伦贝尔)迤南室韦山一带地区,汉文史料注称为“锡伯”,因此居住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因以得名。

  锡伯族人大多认为自己是古鲜卑族人的后裔,其先民原游牧于华北的晋西北地区,其中一支居于华北的亚高山草甸荷叶坪一带(今山西平遥五寨,海拔2784米,古称何叶坪、何叶坝),遂取地名为自己的部族称号,称为荷叶尔氏族,后改为何叶尔氏。至今,何叶尔氏族的民间仍然保留有许多生动美好的传说。

  据《何叶尔氏家谱》记载:“何叶尔氏始祖原为黑龙江齐齐哈尔达尔札齐部人”。

  本书认为,锡伯族人撰写家谱的历史比较短暂,这部《何叶尔氏家谱》是锡伯族晚期历史时代方开始进行整理的家谱记载,而达尔札齐部则是蒙古族中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流域的分支鞑靼人的一支,并非锡伯族人。因此,该部家谱无以说明其姓氏的真正起源。同时,本书赞同“锡伯”为地名说,盖因其为锡伯族人的自说,为本民族自己的历史记载。锡伯族族名源起“莝草”一说,“莝草”是地名,在锡伯族人的家谱中多记有“伯都讷错(磋)草沟”这一地名。“错草沟”、“磋草沟”即“莝草沟”之异写。先是以地貌特征命地名,然后以地名命部落之名,之后成为族名,最后有成为姓氏者。

  不过,近有学者认为锡伯族非鲜卑族遗民,而是源出西海女真族的瓜尔佳部,这有待进一步争鸣、考证。

  汉、唐之际,因中国北方地区战乱纷纷,锡伯族人向中国东北地区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生息繁衍,何叶尔氏族随迁至小兴安岭一带地区。后来,由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国与大唐王朝之间的频繁争战,锡伯族人大多又移居到更为北部的黑龙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基本上过着渔猎生产的生活方式。

  到公元十六世纪,东北地区女真族诸部再次崛起,以建州女真为核心的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并在短时间内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和策略,迅速将东北地区境内的各个民族统一在后金政权的管辖之下,锡伯族人就在这一时期被编入满洲蒙古八旗,何叶尔氏族也在其中,为满洲蒙古镶黄旗。之后,整个锡伯族人的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方式基本上转入相对稳定的农牧业经济。

  锡伯族荷叶尔氏族人后多改汉字单姓为何氏、赫氏、贺氏。

  现在还有这个姓氏。

郡望释义

       扶余县:即今黑龙江盛双城市,是黑龙江地区设置较早的市(县)份

  察布查尔县:察布查尔一词源于锡伯语,为“粮仓”之意。

历史名人

      

  何叶尔·李力:(公元1921~今),锡伯族,汉名何锡麟,曾用名何乃祥、李力;辽宁沈阳人。著名化学工业专家。

  北京燕山石化树脂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34~1936年为奉天(沈阳)市立三中学生;1937~1938年为奉天文华中学学生;1938~193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1939年寒假逃出东北。

  1940~1941年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学;1941~1942年11月在伪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学生。后流浪到重庆,入遵义浙江大学。

  1948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1949年2月~1965年5月,任沈阳化工厂车间主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65年6月~1969年,任化工部化工原料公司合成材料处处长、综合计划处处长;1970年2月~1972年4月,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组组长;1972年4月~1988年9月,任北京燕山石化向阳化工厂厂长、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树脂应用研究所所长。

  何叶尔·李力是中国老一辈化工与塑料专家之一,为我国的塑料工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专业著作外,何叶尔·李力还发表了大量民族研究的专论,对于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的发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何叶尔·玉英:(公元1922~今),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

  何叶尔·玉英曾为毛泽民在新疆工作时期的俄语翻译。

  新中国建立第一支自己的空军部队时,何叶尔·玉英在北京南苑机场工作,她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何叶尔·兴谦:(公元1926~今),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人。著名现代教育家、画家。

  在新疆天山山脉的西段有一个分支叫乌孙山。乌孙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地带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

  在察布查尔,有一位锡伯族老人叫何叶尔·兴谦。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创作有关锡伯族西迁历史的组画。

  2006年国庆节前夕,何叶尔·兴谦带着自己的部分油画来到北京展览。

  何叶尔·兴谦是西迁锡伯族的第七代。原本他只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教生物和历史。在历史课上,学生们更为喜欢听二百多年前锡伯族从东北迁徙到新疆的历史。

  何叶尔·兴谦说:“我希望西迁组画是一段史实。”

  那是一段远去的记忆。何叶尔·兴谦没有想到,就连小学生也对自己民族的那段历史如此珍惜。谁能形象地把那段历史说清楚?没有健在的人了。因此,何叶尔·兴谦试着用画来再现。

  1956年,在新疆举行的青年美术展上,何叶尔·兴谦带去的《瞭望伊犁笑颜开》获奖了。那幅画,再现的就是二百多年前锡伯族从东北迁徙来到新疆,看到边疆美好景色时的情景。那次获奖影响了何叶尔·兴谦今后的人生道路。从此,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西迁史,再用油画去诠释和再现。

  何叶尔·兴谦说:“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说锡伯话会看锡伯文的后辈人越来越少。我把西迁的历史画下来,这样能更直观地让后辈人了解这段历史。选择油画创作虽然成本高,可是保存的时间长,留给后人值得!”。

  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何叶尔·兴谦已绘制了五十多幅反映锡伯族西迁征途、屯垦戍边的系列油画。2006年5月,何叶尔·兴谦在自己的家里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油画展,而且给每幅作品都撰写了详细的文字说明。“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那段历史爱得深沉。”何叶尔·兴谦把著名作家艾青的诗句略作改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重新展现“西迁路”,何叶尔·兴谦说:“在历史的面前要认真”

  史料表明,公元十八世纪中叶,处于康乾鼎盛时期的清朝政府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大业,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在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府统管整个新疆。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看中世居东北的锡伯族能骑善射,特奏请乾隆皇帝从盛京,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及其周围的十五座城市抽调锡伯官兵一千零二十人,连同眷属三千余人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这就使锡伯族有了史诗般的西迁历史。

  这一段历史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历史调查组对这段历史做过详细的调查。”何叶尔·兴谦说,“包括西迁的路线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何叶尔·兴谦以前创作的画,史料的记载是主要依据。画出初稿,他总要征求当地人的意见:“画的这个地方是不是你们那儿?”当地老百姓认可了,他才定稿。“比如画伊犁河,如果当地人说不像,对于我来说,这幅画就不成功。我希望西迁组画是一段史实,在历史的面前要认真。”

  2006年7月10日,何叶尔·兴谦从家乡察布查尔出发,在儿子开车护送下,开始重走西迁路的部分路段。

  踏着祖先的足迹,何叶尔·兴谦领略一路的自然风光,回顾祖先的西迁身影。何叶尔·兴谦所到之处,都要问询着当地的老人或学者,仔细记录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到一处,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都要亲自考察地形及河床的宽度,根据历史记载,进行实际对证。

  何叶尔·兴谦的一幅画涉及到额尔齐斯河岸的“锡伯渡”。之前,根据地理知识,他知道“锡伯渡”紧靠额尔齐斯河。油画出来之后,看上去,“锡伯渡”就在额尔齐斯河的岸边。但是何叶尔·兴谦实地考察后发现,“锡伯渡”离额尔齐斯河有八公里,回来后,重画了那幅画。

  何叶尔·兴谦说:“画一幅画就是交代一个事件,有人说我老了,何必再去走,画嘛,就是艺术,艺术可以有想像。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做不到实事求是,就不要画了,我不能还原历史,但是人文地理不能乱来。”

  在锡伯语里,察布查尔是粮仓的意思。何叶尔·兴谦说,西迁三十八年后,锡伯族人历时六年,开挖出长约一百公里,能够灌溉八万亩良田的察布查尔大渠。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时,就是以渠名为县名的。正是察布查尔大渠的开凿,使这里“万古荒原,顿成粮仓”。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完全靠锡伯族自己的力量,在祖国的边陲,锡伯族人民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何叶尔·兴谦说:“这是西迁精神的影响。”远去的那一段壮丽诗篇,已经不只是一段回忆了,老人说那是一种精神,这精神世代激励着锡伯族人民。老人曾经写过一本书论述“西迁精神”,他是这样总结的:“西迁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即群体精神;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奉献精神;从东北来到西北,人地两生,兵民一心、同兄弟民族友好相处的团结合作精神;励精图治、改造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精神。”

  如今,每逢农历4月18日,在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都会同时过一个名叫“西迁节”的节日,4月18日正是锡伯族人西迁出发的日子。

  像对西迁史兴奋一样,提到锡伯族的文化,何叶尔·兴谦更是兴致盎然。聚居在祖国边疆的锡伯族,完整地保留了锡伯族的文化。

  可是说到东北,何叶尔·兴谦很是感慨:“这个锡伯族的大本营已经寻找不到锡伯族文化的踪影了,每一次和他们说话,无意中我都会说一两句锡伯语,但是没有人能够听得懂!”

  何叶尔·春英:(公元1934~今),女,锡伯族;辽宁沈阳人。著名民族舞蹈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京,从事舞蹈事业。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多次代表国家出访。 

所属民族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在中俄分布。在古代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中国。口语中称为“slwe”,书面则为“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史伯、西伯、席北、席伯、锡北等20多种记载,都是其音转和异写。“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才名正言顺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大家庭之中。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