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莲

简介: 阿莲,祖籍山东青岛。197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82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现任该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资深研究科学家。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首次用火星探测数据分析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液态水体。
[展开]

王阿莲的个人经历

王阿莲 - 概述

她,参与了美国火星探测项目的全过程;她和她的团队找到了“火星上有水”的证据;她,提议在火星上用中国名称命名部分地名,并将在春节实施;她,为火星设计了一双“眼睛”,将装备在下一代的火星探测车上……

王阿莲 - 人物简介

王阿莲,祖籍山东青岛。197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82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现任该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资深研究科学家。2003年她被欧洲航天局(ESA)聘请担任欧洲2009年火星探测器科研载荷评审委员。自2003年起,王阿莲博士成为美国火星探测项目科学家团队成员之一(member of science team of MER mission),在位于美国家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火星指挥探测中心参与火星探测车的操控、探测和数据分析。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首次用火星探测数据分析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液态水体。

王阿莲 - 人物经历

在火星上留下中国的名字

2005年12月25日,正是圣诞节,当天下午记者在省科技馆见到王阿莲时,她正和一群孩子津津有味地观看“神六”火箭的模拟发射场景,“前阵子24小时围着火星转,‘神六’的事还是听同事说的。”王阿莲用一口纯正的京腔笑着向记者解释,“我这个人啊,什么都好奇。”

王阿莲博士是1975年毕业于山大光学系的校友,是人类探索火星计划科学家团队的成员之一,亲身经历了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的时刻。这次是应展涛校长的邀请来作一场题为“火星畅想曲”的演讲。

在火星上开“车”找水

2004年初,美国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在控制中心,有一个由上百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王阿莲所在的“矿物地球化学”小组由七名科学家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探测车在火星搜集到的照片和光谱,对火星的岩石矿物进行分析研究。

为了这次火星之旅,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分成几班人马,24小时对火星探测车发回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连续几周下来,生活周期都被打乱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因为之前的几次火星登陆计划或失败或一无所获,而这次火星之旅更是耗资几十亿美元。

“每天,要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下一步探测车要开到哪儿,到现在我都看了几万张图片了。”王阿莲说这的确有点像开着车在火星上找水,可这“车”开得很慢,600米的路走了两个多月,到第80个“火星日”,才发现矿物成分有了变化;又走了两公里多,到第150个“火星日”,终于“看到”了一种被风化的石头,在里面发现了只有水才能沉淀产生的成分。“当时大家感觉太棒了,就像发现了金矿,所以我们就命名那堆石头为‘一罐金子’”。  

因为在这之前,人类只在火星两极发现过水,在火星大片土地上从未发现过水的痕迹。而这次,在火星的赤道附近,不但发现了水曾存在过,而且是大量存在,“是湖泊,还是海洋?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不过至少有生命存在的可能。”王阿莲特意反复向记者强调,火星探测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探究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

春节是火星的“中国月”

参与美国这次火星探测项目的团队被叫做“雅典娜科学团队”,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000人之多,王阿莲说自己看过团队名单,有中国背景的科学家就超过百人,和自己同组的还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科学家。

谈起“要在火星上用中国名称来命名”这个提议,王阿莲说是在去年11月份,由自己和另一位华裔科学家共同提出来的。在这之前,火星勘测车所走过的地方,大多是用美国印第安族长的名字来命名的,后来到了法国独立日,法国科学家提出“命名权”,于是一批诸如“协和广场、凯旋门、巴士底狱”的名字诞生了……

王阿莲这时就想,为什么不能用有中国特色的名称来命名呢?为此她还特意制作了一个“盘古开天”的动画短片,作为提议上交给“雅典娜科学团队”,很快,提议顺利通过,而时间就特意定到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春节。

王阿莲说他们专门准备了一份命名的名单,到了春节前后,火星探测车开到哪里,当地的山岭、陨石坑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坐标位,而将会用“泰山”等来命名,并将永久存在数据库里。

为火星设计一双眼睛

"我从来就是一个好奇的人。”王阿莲从1997年开始做火星项目,当时她申请加入这个项目的法宝,就是“太空激光喇曼光谱仪”,这个听着拗口的仪器,是用来研究行星上的物质的,如果把“太空激光喇曼光谱仪”放到火星探测车上,分析研究火星表面的物质自然就更加直观了。“只可惜这双眼睛还要完善,才能安装到下一批火星探测车上了。”

王阿莲在加入火星项目时,曾给国内的妈妈写过一封信,说自己正在参与这个计划,深知女儿一向“爱折腾”的母亲当时就急了,以为女儿要“登陆火星”,连夜写信劝她千万别去冒险,后来解释清楚是做研究以后,做母亲的才放下心来。“这也许就是我的性格,能研究别人从未看到过的东西,是多么美妙啊。”(记者徐静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王阿莲 - 人物故事

走近王阿莲亲切宛如大姐
两周前,当我们得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资深研究科学家,光谱物理学家王阿莲博士将于12月27-28来分校访问时,内心深处不禁涌动着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因为她的祖籍是山东青岛,也因为我的姐姐和几位亲戚都曾经在华大医学院工作过,我外甥女现在仍就读于华大生物工程系;更因为王阿莲博士是我们的校友,1972年至1975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我校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李树来教授当年就是王博士的老师。

为了作好接待工作,我从亲戚们那里了解情况,同时,也查阅了她的简历,和一些关于她的报道。王阿莲博士从山大毕业后,1979年考入北大,1982年获北京大学硕士,1987年获法国里尔大学博士,同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自1993年起任职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现任该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资深研究科学家。王阿莲博士长期从事光谱物理学与光谱化学研究,首先提出了太空激光喇曼光谱学应用原理及相关太空设备的概念设计,主导该项设备的发展研究。她还首先提出了用于太空中水和生命信息探测的主动红外光谱与紫外荧光成像相关探测理论,并正在主持有关设备的发展研究。2003年她被欧洲航天局(ESA)聘请担任欧洲2009年火星探测器科研载荷项目评审委员。自2003年起,王阿莲博士成为美国火星探测项目科学家团队成员之一(member of science team of MER mission),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火星探测指挥控制中心参与火星探测车的操控、探测和数据分析。她在2005年7月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 首次用火星探测数据分析证明, 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液态水体。

作为人类探索火星计划的MER mission科学家团队的成员之一,她亲身经历了火星探测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的时刻。

接待这样一位科学家校友,我充满了期待。  

王阿莲 - 人物印象

2005年12月27清晨5:30, 我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来到威海火车站,欢迎我们的校友。她,身穿黑色大衣,纯白围巾,儒雅而端庄,气质天生。虽然是清晨,周围一切都笼罩在暮色里,只有皑皑白雪映照着她那毫无倦怠的神情。她说话和蔼,语音优雅而亲切,宛如我的大姐。

我们在路上首先讨论了一下两天的工作安排,特别是同我校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的合作,以及给学校师生讲座的细节问题。

因为是第一次来威海,我建议她一定看一下雪后的威海市容,要知道这是有天气记录以来威海下的最大的一场雪。她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早餐后,我们驱车沿环海路一直来到威海公园。在欣赏窗外美景的路上,我们很自然的聊起了彼此的家庭和朋友。王阿莲出生于一个家学渊源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外祖父曾以前清秀才身份, 考取庚款留美并获教育和历史两个硕士学位,归国后以大学教授而终其一生。父亲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专攻历史,母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说起自己的儿子颜炜,她情不自禁的夸奖他是个阳光男孩,他师习武术多年,练就一身的武功。

当谈到我计划2006年暑假举办国际夏令营的计划,她笑着建议你可以让我的先生颜远潮给你出出主意,他的点子多,现在在圣路易斯的现代中文学校工作,接触各方面的人比较多,他还给展涛校长出过很多主意。在交谈中,我们了解了我姐姐的好朋友就是她的好朋友,而我的外甥女孙凯不仅和颜炜熟识,她在王博士组织的中华文化日(Chinese Culture Day),也经常表演节目。王博士不仅记得孙凯,还夸她学习好,文静。孙凯打算2006年6月本科毕业后和她几个华大同学一起到威海来访学。在交谈中,我们的距离不知不觉拉近,眼前的王博士仿佛就是我挚爱的姐姐。

“精神”+“机遇”=……

根据日程安排,27日上午,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分校校长韩圣浩在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贵宾室会见了王阿莲博士,一起探讨了今后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刚刚从美国作了半年高级访问学者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主任梁作堂教授也从济南赶来参加会见,大家对我校空间科学与应用物理系的发展充满期望。

27日下午4时,王阿莲博士在主楼D区105多媒体教室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探索火星:精神+机遇=……”的报告。为了保证效果,她事先详细的询问了关于麦克风、激光笔的配备情况,甚至连如何站位她都考虑的很周到。

帕萨蒂纳的JPL指挥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团队共有五六十人,而由华盛顿大学亚维德森教授和何士金教授带领的7人科学家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火星探测车在火星着陆后,传回指挥控制中心的照片及光谱,使科学家可对火星的岩石矿物进行分析研究。王阿莲就是上述任务中的主力成员。由于目前人类升空实际前往火星探测的成功机率小,同时费用高昂,因此探测车收集回来的数据,每一项都对未来人类升空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为了火星之旅,负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分成几班人马,24小时对火星探测车发回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由于事关重大,因此工作十分紧张。由于他们必须按火星自转的周期工作(火星每日是24小时39分钟35秒),连续几个月下来,生活周期都被打乱了,感觉十分疲劳。但是,她强调:“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能够在美国参与这样一个项目,感觉十分骄傲。”

在讲座中,王阿莲博士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着重介绍了于2004 年1 月4 日和 24 日分别到达火星的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表面的工作情况和重要发现。发射探测器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火星的生命之谜: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适宜生命发育的条件。

王阿莲博士不仅给听众介绍了火星探测给人类带来的惊喜和震撼,还给我们讲述了科学家们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而鞠躬尽瘁的动人故事。她鼓励大家一定要有向上的精神,要有拼搏的劲头,还要抓住机遇。只要勇于拼搏,并抓住机遇,那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报告最后她借用了一位美国知名学者的话:“400年后,现时的绝大多数的人和事肯定将被人遗忘,而2004年的火星探测以及 ‘精神’和‘机遇’必将载入史册,永远为人们铭记。”

王阿莲博士的讲座内容引人入胜,语音简练,深入浅出,又极具启发性。报告结束后,王阿莲博士对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详细的回答,她谦虚谨慎的言辞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会场气氛始终热烈。

王阿莲 - 师生情浓

  28日下午,王阿莲博士专程赶到我校公共外语教学部看望她上大学时的英语老师李树来教授。

李树来教授在公共外语教学部的小会议室举行了一个小型茶话会,欢迎王阿莲博士。公共外语教学部的老师们都争相前来一睹王博士的风采。

李教授一直以来都以他的这位科学家学生为荣,他对笔者这样评价王阿莲博士:“王阿莲博士于1972-1975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我是她的英语老师,她品学兼优,尊重师长,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倍受同学及教师的喜爱。她之所以今天在科学上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与她年轻时代就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王教授对老师极为尊重,并把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作为礼物送给李树来教授。

时间过的飞快,两天转眼就过去了。28号晚上,李树来教授在抱海大酒店为王阿莲博士送行。尽管只有4个人,并且大家都不喝酒,但是气氛依然热烈。晚餐后,李教授亲自将王博士送到回程的车厢,宛如父亲送别远行的女儿,那份关爱和依依惜别之情,让人感动。

一个具有居里夫人品格的女科学家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波兰裔科学家居里夫人。我知道在学术上,王阿莲博士不会,也不愿把自己比作居里夫人,但是,以人格的魅力评价这两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我认为王阿莲博士的确称得上是“一个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1999年至2000年,我曾经在波兰长期学习过,对于波兰名人,最为了解和佩服的莫过于是她的音乐家儿子-肖邦和她的科学家女儿-居里夫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极为杰出,而他们能够永彪史册的,却不仅仅是他们的才智。谈到居里夫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她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即她因成功提炼出放射性元素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成就。但是更令世人钦佩和崇仰的是她那伟大无私又谦虚质朴的高尚品格。

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这样写到:“这种生活在某些人看来也许过于艰苦,但我却仍然自得其乐,整日欢悦地沉浸于学习之中,这一经历也使我充分体味到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宝贵。在巴黎这个大城市里,我是一个不被任何人注意的无名小卒,独自一人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虽然孤居独处、孑然一身和无依无靠,但我并没有萎靡消沉,也没有感到黯淡凄惨之情。有时,孤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袭来,但我的情绪通常都十分平稳,精神上有极大的满足感。”

当我们颂扬一个人的品格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爱国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1896年,居里夫人对当时已知的80种元素一一进行测试,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并用波兰(Poland)命名第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Polonium)。

我们期待着2006年春节,在火星的探索中,王阿莲博士和她的同行们,能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名川大河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命名火星上的地貌。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王阿莲博士,谦虚,亲切,尊重师长,卓有成就而不为盛名所颠倒。

我们祝愿王阿莲博士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阿莲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