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念曾

简介: 钱念曾(1909年-1991年),昆虫学家。1909年6月30日出生于无锡县。1934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南开大学生物系任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回国。先后在华东农林部病虫防治科、农业部植物保护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农业害虫、仓储害虫治理、植物检疫、熏蒸技术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行政和研究工作。
[展开]

钱念曾的个人经历

钱念曾(1909年-1991年),昆虫学家。1909年6月30日出生于无锡县。1934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南开大学生物系任教。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回国。先后在华东农林部病虫防治科、农业部植物保护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农业害虫、仓储害虫治理、植物检疫、熏蒸技术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行政和研究工作。

钱念曾 - 生平简介

钱念曾,1909年6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34年7月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南开大学生物系任教。1937年8月到1947年7月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广西、湖南、重庆工作站及上海病虫药械厂任技佐、技士。1947年8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深造,曾攻读植物检疫课。194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回国。先后在华东农林部病虫防治科、农业部植物保护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农业害虫、仓贮害虫治理、植物检疫、熏蒸技术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行政和研究工作。

由于家庭的熏陶,钱念曾在青年时期就热爱知识,立志科学报国,但在中华民国时期,他的美好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心潮澎湃,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他常说:“我是炎黄子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心甘情愿为她奋斗终生。”

钱念曾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次抱病坚持在基层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仍勤勤恳恳工作。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

1973年9月,钱念曾在收集专业资料途中,由于乘坐的电车急刹车,头部受到创伤,后虽经医院手术治疗,但仍留下了视神经和脑功能障碍。他在病中仍时刻关心着中国植保、植检事业的发展以及科技人才的成长,并以自己久病在家、不能工作深感不安。病危之际,立下遗愿,将一生省吃俭用积蓄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所在的植物检疫实验所,作为植物检疫科技奖励基金,以鼓励在植检科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钱念曾这种热爱祖国、热爱植检事业、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受到同行的高度赞扬。

钱念曾 - 个人简历

1909年6月30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三蠡乡南钱村。

钱念曾

1930年8月-1934年7月 毕业于东吴大学。

1934年7月-1934年12月 任东吴大学附中教员。

1935年1月-1937年7月 任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教员。

1937年8月-1940年2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技佐。

1940年3月-1943年6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湖南工作站技佐。

1943年6月-1946年5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重庆工作站技士。

1946年6月-1947年7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上海病虫药械厂技士。

1947年8月-1949年5月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农学院昆虫系研究生。

1949年6月-1954年10月 任华东农林处工程师。

1954年11月-1956年1月 任农业部植物保护局工程师。

1956年2月-1961年10月 任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副研究员。

1961年11月-1979年7月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8月 任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研究员。

1991年1月26日 逝世。

钱念曾 - 学术成就

一、中国仓贮害虫治理工作的先导者

钱念曾早在1934年就积极开展粮食仓贮期间的害虫治理工作,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推广有关防治技术。1942年在《农业推广通讯》上发表了“介绍一种防治穗谷害虫专用熏蒸剂——氯化苦”的文章,1950、1951年编著《仓库害虫及其防治方法》、《DDT及六六六实用手册》。1949年-1952年指导上海市粮食系统开展贮粮害虫的治理工作,为国家挽回大量的损失,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好评。

二、中国第一代植物检疫专家

1954年华东大区撤销,钱念曾调到农业部植物保护局植物检疫处,1956年以后奉命筹备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从此由植物检疫技术行政转入植检科研工作。他参与了有关植物检疫由商业部归并农业部的接收工作和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的制定工作。并积极建议和参加筹建中国第一个植物检疫科研机构—一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

1956年钱念曾在《昆虫知识》发表“对于开展我国植物检疫试验研究的初步意见”一文,明确提出,植物检疫应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是个有机整体;植物检疫工作正常、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加强植物检疫的试验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作为检疫对象的调查研究应加入寄主范围和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当年,钱念曾被调到该实验室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并具体主持检疫熏蒸技术研究组。当时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有留美专家和大专毕业生35人,是国内一支相当强的植检科研力量。

钱念曾重视青年科技力量的培养和植物检疫科技队伍的组建工作,积极建议举办植物检疫训练班,并多次亲自授课,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植物检疫技术骨干。他还组织实验室人员编著《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图说》等技术资料。主持植物检疫对象马铃薯块茎蛾的调查研究,对马铃薯块茎蛾在国内的分布和发生为害以及消灭块茎蛾的技术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报道,研究提出溴甲烷处理马铃薯块茎治理块茎蛾的技术措施,并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取得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58年河北省从广东、福建有甘薯小象鼻虫地区调入种薯,未经消毒致使害虫随之传入。钱念曾立即主持消灭甘薯小象鼻虫为害技术措施的研究,积极指导新传入区开展捕灭工作,并得出甘薯小象鼻虫在北方田间残薯、遗株、枯叶杂草、土壤缝隙均不能越冬,但是可在薯窖内越冬的结论。采取以下一系列具体措施:发现有虫的薯窖立即先行严密封闭,然后妥善处理;有虫迹的薯块装袋扎紧出窖,立即蒸煮食用;少数不能吃的深埋;无虫迹的种薯一律采用52-54℃温汤浸种10分钟后,上床育苗;空窖撒药后密封3个月以上或填泥砸实;育苗期,苗床喷洒50%敌百虫500倍液毒杀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及时消灭了甘薯小象鼻虫的为害。

三、 熏蒸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

熏蒸技术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措施。钱念曾是中国早期从事该项工作的专家。1958年,他参加安徽省阜阳地区10个县采用氯化苦熏蒸豌豆3000万千克防治豌豆象的技术指导工作,获得很好的效果。主持溴甲烷熏蒸马铃薯种薯防治块茎蛾的研究,得出:温度10-15℃时,每立方米用药35克;温度8℃时,每立方米用药45克;密闭时间均为3小时,对卵、幼虫、蛹、成虫杀虫率达100%的结论。各虫态抗药力试验,前期蛹()较卵高出2倍,较幼虫高4倍,较成虫高8倍。种薯熏蒸,温度20℃,每立方米用药45克,密闭5小时,5天后播种,对发芽和产量没有影响。1957-1958年,在四川省示范溴甲烷熏蒸种薯,有效地解决了块茎蛾随种薯传播问题。

1961年钱念曾总结国内外种苗检疫熏蒸消毒处理的资料,撰写“种苗检疫熏蒸和消毒处理”一文,对开展种苗检疫熏蒸和消毒处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1961年,钱念曾主持关于蜡螟杆菌及苏云金杆菌的利用研究,论文发表于《植物保护学报》(1963),为中国开展蜡螟杆菌及苏云金杆菌防治蔬菜害虫及玉米螟等,起到先导作用。

钱念曾 - 主要论著

1、钱念曾:《介绍一种防治穗谷害虫专用熏蒸剂——氯化苦》,《农业推广通讯》,1942,4(6)

2、钱念曾:《仓库害虫及其防治方法》,《北京:中华书局》,1950

3、钱念曾:《DDT及六六六实用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1

4、钱念曾:《微生物、昆虫、病理、兽医、植物病害检验手册》,华东卫生部印发,1952

5、钱念曾主编:《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图说》,北京:财经出版社,1956

6、钱念曾等:《对于开展我国植物检疫试验研究的初步意见》,《昆虫知识》,1956:148~149

7、钱念曾:《种苗检疫熏蒸和消毒处理》,《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296~1309

8、钱念曾:《马铃薯块茎蛾的调查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522~530

9、钱念曾等:《马铃薯块茎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研究》,《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试验研究资料汇集》,1961:1~25
10、钱念曾等:《溴甲烷熏蒸马铃薯种薯防治块茎蛾研究》,《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试验研究资料汇集》,1961:14~25

11、钱念曾等:《消灭甘薯小象鼻虫为害技术措施的研究》,《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试验研究资料汇集》,1961:26~29

12、钱念曾等:《关于蜡螟杆菌及苏云金杆菌的利用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3,2(2):149~161

钱念曾 - 参考资料

[1] 苏州大学档案馆 http://dag.suda.edu.cn/ShowPeople.asp?id=275
[2] 中国知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JY199103044.htm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