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先

简介: 朱绍先(1922年- ),湖南湘潭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在水稻害虫测报与防治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水稻害虫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委会委员、省植保学会理事等。
[展开]

朱绍先的个人经历

朱绍先(1922年-    ),湖南湘潭人,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1947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农学士学位,他是当时该专业唯一修完全部课程的毕业生。在水稻害虫测报与防治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提出的治螟策略与乐果内吸治螟方法,对广东省治螟工作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水稻病虫综合治理技术,对推动中国植保方针的贯彻与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对查明和揭示中国褐飞虱远距离迁飞规律及其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与防治起了关键作用。

朱绍先 - 个人概述

朱绍先,1922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竹叶乡。他在农村经常耳闻目睹当地水稻遭受“蠓子”(即稻飞虱)为害而失收的惨状,感受颇深,遂萌发了对农业技术的志趣。1942年7月,在湖南广雅中学高中毕业后,违抗父意,不愿从商,毅然投考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在湖南宜章),原被兽医专业录取,后转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1944年6月,由于日本侵略军南侵,学校被迫停学,他回乡在小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中山大学迁回广州,他随同复学。1947年7月毕业,获农学士学位。他是当时该专业唯一修完全部课程的毕业生。经张巨伯介绍,朱绍先到华南区农业推广繁殖站任技佐,兼农学院农业示范区指导员,协助赵善欢进行药剂治螟田间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绍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于中国的植保事业。40多年来,他先在广东省农业厅负责农业技术推广,1972年起在省农科院开展植保科研工作。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真理。他经常下基层蹲点搞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朱绍先在“五五”、“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均为国家重点攻关专题的主持人,先后发表论著30多篇(部),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和省(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7项。1988年,朱绍先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0年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绍先参加中共广州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新民主主义广州经济工作者协会,为迎接解放,稳定群众情绪,保存物资、档案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绍先 - 工作简历

1947年7月 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病虫害专业,获农学士学位。

朱绍先

1947-1949年 任华南区农业推广繁殖站技佐。

1949-1952年 任广东省农业厅石牌试验场、农作物病虫防治所技士。

1953-1972年 任广东省农业厅植保处技术员,并在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研究室工作。

1972-1982年 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90年 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水稻害虫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委会委员、省植保学会理事等。

1991年1月 退休。

朱绍先 - 学术贡献

一、致力于推广和普及水稻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

从50年代起,朱绍先就致力于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工作。他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水稻病虫发生规律,提出按类型地区设立预测预报重点站的意见,并培训了大批测报技术人员,为广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3-1964年,朱绍先在花县蹲点搞治螟样板,提出“抓一(代)防二(代),抓三(代)防四(代)”的治螟策略并在全县实施。同时,通过农药试验,他发现乐果具内吸治螟作用,采用乐果混合六六六拌泥粉撒施螟害枯心群,收到了省工、省药、高效、安全的良好效果,受到农业部通报表扬。1964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治螟会议上,他介绍了广东治螟样板县(花县)的治螟经验,对推动省内外许多地区的水稻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64年,晚造矮秆水稻品种出现叶片黄化坐兜现象。为了弄清原因,朱绍先深入田间观察,发现黑尾叶蝉的发生消长与水稻叶片黄化坐兜有密切关系,从而认为造成黄化的原因是黑尾叶蝉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并采取治虫防病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1964年末,在广东省水稻黄化现象学术讨论会上,他首次作了“水稻黄矮病发生原因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的报告,对推动广东省水稻黄矮病的研究与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揭示褐稻虱虫源和迁飞规律

70年代初,水稻褐飞虱发生为害日益严重。朱绍先于1975年开设了褐稻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课题。

当时,国内外对褐稻虱的虫源问题存在着“地派”和“天派”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地派”认为,每年大发生的虫源是越冬虫发展而来;“天派”认为,是远距离迁飞而来。朱绍先带领组内同志连续3年深入田间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发现褐稻虱安全越冬一般在广州以南,而且越冬密度很低;在广州以北于杂草上越冬的是伪褐稻虱和拟褐稻虱,而不是褐稻虱,并试验证明褐稻虱只能以水稻和野生稻为食。他认为广东省每年早造发生的褐稻虱初次虫源主要来自国外迁飞入境。他的观点于1977年9月农业部在江西南昌召开的褐稻虱专题研讨会上作了阐述。

1978年-1980年,褐稻虱迁飞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列为国家重点课题,朱绍先为主持人之一。该课题有全国100多个单位参加协作研究。他带领科技人员全面总结广东和海南的褐稻虱发生历史与现状,并在高山与海岛上设网捕捉以及飞机空中捕捉褐稻虱成虫标记回收、地面越冬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等。在每项研究计划实施中,他都亲自操作。特别是空中捕捉,为取得第一手材料,他与年轻人一起,夜以继日登机作业。由于研究设计切合实际,各种研究手段均取得了科学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褐稻虱的远距离迁飞和年周期的迁飞规律。该成果1981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朱绍先 - 个人影响

70年代初,由于稻、稻、麦一年三熟制逐步推广和过分依靠化学农药治虫,造成水稻害虫日益严重。为了寻找解决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广东农科院选取不同类型的3个县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其中,朱绍先带领几位科技人员于1973年在花县新华公社蹲点,进行综合防治研究。他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和实施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重要手段和协调使用其他治虫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收到了控制虫害,增加产量,省工省药和增收节支的显著效果。为国家制订“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供了科学依据。

80年代初,朱绍先在东莞县虎门公社设点把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发展到病虫害综合防治,进行试验示范。1983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在经过充分论证后,作为国家“六五”期间重点攻关专题提了出来,并交由江苏、广东、浙江、湖南、四川五省农科院植保所负责实施。朱绍先作为专题主持人之一于新会县设点,进行以丰产、抗病虫品种的评价利用,控害丰产栽培技术和科学用药发挥天敌效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且作出样板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推广。1985年,经省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检查验收,认为该综防技术能有效地解决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与控制病虫害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选用抗性品种作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关键措施,对提高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与经济效益均已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整个专题研究被国家三委一部(科委、经委、计委、农业部)评为“六五”科技攻关先进项目。同年12月16-19日,朱绍先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关于水稻害虫褐稻虱、叶蝉、铁甲虫的专家讨论会。他提交的广东珠江三角洲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报告,获得与会各国专家一致推崇,认为这是一个成功事例。1987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以后,朱绍先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以技术的深化和规范化为目标,继续主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他把取得的先进适用技术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单一病、虫防治指标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纹枯病与褐稻虱的病虫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朱绍先 - 个人荣誉

朱绍先在“五五”、“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均为国家重点攻关专题的主持人,先后发表论著30多篇(部),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和省(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7项。褐稻虱迁飞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1981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7年,把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发展到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试点示范,这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朱绍先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0年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绍先 - 主要论著

1、赵善欢,朱绍先等:《乐果及其他杀虫剂防治三化螟的研究》,《广东农业科学》,1965(1):29-34

2、朱绍先:《广东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有关问题的讨论》,《广东省水稻黄矮病会议资料选编》,1965:1-4

3、朱绍先:《抓一防二抓三防四的治螟经验》,《植物保护》,1965(6):215-216

4、朱绍先执笔:《三化螟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及其在预测与防治上的应用》,《广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交流会议资料选编》,1973:33-40

5、朱绍先执笔:《省植保所花县研究基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是现阶段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全国第一次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议资料选编》,1974:53-57

6、朱绍先执笔:《省农科院花县研究基点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水稻害虫》,《昆虫学报》,1975:18(3):295-300

7、朱绍先执笔:《省农科院基点工作组发现普通野生稻是稻瘿蚊、稻飞虱的重要寄生》,《广东农业科学》,1977(1):4-5

朱绍先 - 人物评价

朱绍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40多年如一日,为农作物病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熟悉农业生产,掌握农作物害虫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坚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不论1958年下放农村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干校,仍关心农业生产,关心病虫测报与防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虽受了不少冲击,但都能以大局为重,对工作从不怠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使他更加焕发革命青春,工作干劲倍增,一再延迟退休,与所内外人员团结共事,搞好协作,为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尽职尽责,取得了突出成绩。

朱绍先工作态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农村基点建设,把研究扎根于农业生产之中,使研究、示范推广与培训农村科技骨干融为一体,受到地方政府领导、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欢迎和爱戴。他悉心培养年轻一代,热情支持、帮助年轻科技人员,经常给年轻人介绍阅读文献,让年轻人参与设计、整理资料,为年轻人修改文稿等。他刻苦奋进,为农业科研事业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将不断鼓励后人前进。

朱绍先 -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http://www.caas.net.cn/yuanqing/Z_show.asp?ArticleID=2913
[2] 专家信息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right.jsp?id=182983

更新日期:2024-05-03